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河南银行催还助学贷款 263名学生可能被起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16:03 河南报业网-河南商报
河南银行催还助学贷款263名学生可能被起诉

银行发公告催还助学贷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河南报业网讯  6月10日,一份篇幅不大的银行贷款催收公告出现在省内某媒体上,部分未偿还贷款的学生的名单出现在上面,涉及至少4所高校的263名毕业生,期限内再不归还,银行将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 据了解,这是河南省金融机构首次对此类贷款进行公告催收。助学贷款政策该怎样去完善?贫困学子将怎样去完成学业?

  [事件]银行一纸公告剑指拖债学生

  6月10日上午,因为加夜班正在住处熟睡的小娄被手机铃声惊醒。

  电话是朋友打来的,语气里透着惊奇,说:“你上学时贷银行的钱怎么还没有归还,现在你都上今天的报纸了,名字学校身份证一清二楚,在期限内再不归还就要受到法律制裁,快点归还啊。”

  小娄没有了睡意,说:“什么什么?我上学贷的款早就归还了,是不是弄错了?”

  在朋友的建议下,小娄赶快起床,买了份当天的报纸,在《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行营业部国家助学逾期贷款债务催收公告》里,果然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后面是毕业院校。

  怎么会呢?明明早就还款了还被登出来,是不是银行搞错了?小娄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再细看登出来的身份证号码,哈哈笑了,身份证号码不是自己的,一定是同名同姓的校友。虚惊一场,小娄又回去放心睡觉了。

  小娄不用操心了,可名单上的人却无法省心。在当日的公告中,赫然开出囊括了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现郑州大学工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4所省内高校263名已毕业大学生的名单。

  公告发布单位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营业部要求这263人,在本月30日前偿还已逾期的助学贷款。否则,将“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

  “这是省内金融机构首次对此类贷款发布催收广告。”银行某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到时候再不归还,等待他们的将是非常严重的后果。”

   [争鸣]不少学生表示拖债实因贫困

  “不是我不想还,我是真的没有还款能力啊!”昨日上午,电话中的王松叹声连连,直埋怨自己是个没有“本事”的毕业生,毕业一年了,仍还不上贷银行的5000元钱,家中又穷,帮不上忙,只能暗自着急。

  王松来自豫西山区,去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分别于2001~2002、2002~2003年度向银行贷款5000余元。“看不到还钱的希望。”

  “到本月整整毕业一年了,工作却一直不顺,前后换了三份工作,赋闲4个月。”王松说。

  这三份工作分别是某电脑销售公司的装机人员,每月工资500元;某演出公司的业务人员,每月基本工资500元,“说的是有提成,但是我没拿到过”;现在王松经同学介绍在一家图书出版公司工作,主要负责把各种名著改成通俗易懂的儿童读物,每个月给800元钱。“我实在攒不出来那几千元钱啊。”王松长叹。

  “其实我就是把这事忘了。”名字出现在公告上的郑州大学一名2004届毕业生,这样解释自己的逾期不还行为。面对询问,该生矢口否认公告上的名字是自己的。不过他承认,自己是于2天前去银行还清1000多元助学贷款的。

  “如果说没钱、忘记还款了都可以理解,恶意拖欠却是不可原谅的。”工行郑州市五里堡支行相关人士表示,支行只在2000年、2001年发放助学贷款,共有2000名大学生享受到该政策。“按规定到2005年10月大部分都到期了,然而主动按期还款的只有三分之一。”

  “不少学生觉得自己踏入社会,一切都不稳定,所在城市、电话号码都经常变化,银行想找到他们非常困难。在这种心理作祟下恶意拖欠贷款最可恨。”说起这个原因,该人士咬牙道。

  银行方面认为诚信拒绝借口

  其实说N个理由有点牵强,因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工行河南省分行相关人士认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挣不到钱,或者说把欠钱的事情忘了都不应该成为拖债的理由。“任何理由对承诺来说都类似于借口。”

  而在更多的人士看来,银行催贷不仅仅是清理自己的账务,对这些逾期不还的学生,也是一件好事。

  据了解,今年年初,一个涵盖了我省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6家城市商业银行、11家城市信用社的个人信息已经全部纳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也就是说,每一个在金融机构办理贷款等业务留下个人信息的人,都将接受个人信用的审查。

  “商业银行已将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作为贷前审查的固定程序。”工行郑州五里堡支行负责人说,自己就亲眼见过这类事情发生。

  年前,郑州大学一名学生成功受聘于某大型公司做区域经理,却在办理工资卡时被公司发现有欠款不还的记录,造成信用不好的印象,就没有聘用他。“更何况银行的征信系统将和房管局、法院、土地局等单位联网,有不良记录和这些单位打交道都会受到影响。”

  “这263人今后买房也罢、买车也好,贷款审核都是一大难题。”中国人民银行省内某支行一位副行长看到公告后叹息道,“在中国,每个人的信用记录几乎还是空白。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助学贷款作为国内唯一的无担保贷款,要规避风险,能做到的就是增加国家投入,完善信用体系。”

  [效果]催债公告一出已有九人还贷

  “公告刊登后,不到5天时间我行接到15个咨询电话,9个学生已经还清贷款。”昨天上午,工行郑州五里堡支行负责人神色间带了些得意。

  工行河南省分行的一位员工透露,这次登出的263个学生名单,仅仅是拖欠贷款学生的一部分。“事实是,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如果战果不错,他们将进一步推广。

  据了解,工行五里堡支行为了早日收回贷款,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成立了助学贷款专人清算小组,专门处理催还问题。人多的时候有十几个,现在则有3个人,“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据介绍,催缴助学贷款一般是根据学生档案上留的家庭住址,向老家下发催缴通知,或者是通过学校,让主抓学生贷款业务的老师去和学生联系。

  但郑州大学学生处的一位老师感叹说:“我们也找不到这些学生。”而银行方面向学生老家下发的催缴通知,也往往是“石沉大海”。

  “这两种方式效果都不好,无奈之下,银行才想到了媒体,在媒体上登公告。”银行负责人语气沉重,“根据这两天的情况,发现登公告的方式效果还是最好的。如果学生们能在毕业后按期还贷的话,银行也不会花钱这么做,这是金融系统在无奈之下的非常之举。”

  “下一步,我们还要在网站上公布这些违约学生的信息,实在不行,就照公告上说的,采取法律措施。”工行负责人说。

  和前面的催债工作相比,发公告的效果果然好得多。“不到5天9个人还贷就是明证。”提及这个,工行五里堡支行负责人就有得意神色露出来。

  “学生们作为独立的经济个体,必须遵守自己的承诺,不管你有能力没有能力,到时候一定得想办法还款,这是一个信用问题。”面对很多人对学生没钱还不起贷款而应该受到照顾的提议,银行人士“只能同情,但帮不上忙”。

  [反思]助学贷款政策如何完善?

  面对银行的做法,省教育厅态度谨慎。

  昨日,教育厅学贷中心副主任戴晓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登记的名单都是在老助学贷款政策下产生的,属于遗留问题,对于老政策下遗留的催还贷款难的数目,教育厅没有确切的数字。

  据戴晓明介绍,数字不明确的原因是,学校提供的数据和银行提供的数据差距很大,目前省教育厅正在对这个数目进行统计,然后再制定合理的政策。

  “老政策下,学校的管理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毕业生踏入社会后学校就‘失控’,所有的风险让银行承担了,银行陷入艰辛讨债的圈子,不合适。”戴晓明说。

  基于上述原因,2004年河南开始实行助学贷款新政策,通过招标选择贷款经办银行,建立风险补偿金制度:高校和财政各拿出一半的资金按招标过程中确定的风险补偿金比例给经办银行。

  “新政策,调动了银行的积极性,把学校的管理职能发挥出来,减少银行背负沉重呆账的风险,对学生、学校和银行三方都有利。”戴晓明分析说。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承担者应该是政府,而不是银行。”对于银行面临的困境,银行方认为。

  据了解,早在助学贷款推出之初,就有专家判断,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助学贷款作为国内唯一的无担保贷款,风险极大。但为了响应国家政策,许多银行冒着风险开办了此业务。

  郑州市轻工业学院宣传处的一位老师还介绍,从今年开始,学生毕业要和银行、学校签署一个三方的还款合同,该合同会封进学生档案。学生信用如何,用人单位一目了然。

  “这是在全省高校同时进行的。”该老师说,这也是学校方面能为银行作的一点努力。

  贫困学子上学有无更好途径?

  目前,一提到帮助贫困学生,很多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就会想到助学贷款,然而,助学贷款只是帮助贫困学生的一种方式。

  河南大学主抓学生工作的李玉华老师认为,解决贫困学生问题,不能只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解决贫困生的问题。

  为保证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省内许多大学设立了包括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减免学费、临时困难补助和勤工助学等资助项目在内的“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此外,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捐资助学等措施,也在一定意义上发挥出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作用。

  但不管以后救助贫困生的途径有多少,这263名毕业学生被银行公示出来已经成了现实,更面临着在规定时间内还不上被起诉到法院的危险。

  不贷款面临着失学的风险,贷款还不上又将面对被起诉的尴尬。未还贷的毕业学生面临两难处境。(本报记者龚瑾 王向前 王春胜\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