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日学者共同编著历史读物在京出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7日04:10 新京报

  本报讯(记者申剑丽)昨日,在由日本及海内外中国学者共同编撰的历史学术读物《超越国境的历史认识》中文版首发式上,中日方学者表示,希望通过该书,大家能更充分了解日本右翼之外的“其他声音”。

  探讨中日关系史上若干重大问题

  该书副题为“来自日本学者及海外中国学者的视角”,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首发。

  该出版社此前已经陆续出版了中日韩三国学者共编的历史读本等书。

  该书从学术争鸣的角度,介绍和探讨了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

  包括近代中日关系的形成及特点、日本侵华时期的伪政权问题等,重点介绍了围绕上述问题中日史学界的分歧与不同观点,同时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日本近现代史学界有关上述问题的主流观点。

  对其他声音了解甚少不利合作

  该书主编之一、日方学者三谷博昨日介绍,在历史观和历史认识方面,中日两国的普通市民或学者存在一定分歧,而此前两国对分歧的声音介绍较多,对趋于认同的“其他声音”介绍得不是很多,而了解这些声音,对中日两国了解自身历史,发展未来合作关系都很重要。

  该书由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日本中青年中国近现代史学者,及海外中国学者共同编写。

  三谷博介绍,在课题小组编书的过程中,始终本着共同史料进行对话和讨论的原则,对于分歧的方面研究比较谨慎,在互相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谨慎地诠释。

  “赔偿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对于该书的内容,三谷博介绍,该书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近代中日历史认识或双方分歧,围绕甲午战争前后以及满洲事变前后到中日战争、二战而写的论文;第二部分则针对20世纪前半部分遗留问题写了论文,如日本教科书编写制度、靖国神社、赔偿问题等。

  三谷博说,该书的第二部分还不充分,针对战后处理问题方面,中国没要求日本赔偿、也送回了所有战俘,是值得肯定的方面,倒是战后国际法庭审判后遗留了一些问题,“中日之间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比如战后赔偿等问题。”

  ■观点

  “日本年轻人对历史认识较空洞”

  中方主编介绍,在日本持“大东亚历史观”的历史教材采用率很低

  本报讯 当天,中日韩三国共编历史读本主编、中国社科院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步平称,此前中日之间对历史问题认识的障碍,把承认不承认侵略的问题归咎于历史认识的不一致,太简单。其实这里面有相当的复杂性,比如持大东亚历史观的历史教材采用率就很低。

  不同历史观左右研究

  步平说,战后日本很多知识分子开始从悔恨的角度(即当年没有制止住战争)去反省战争,但总体来说,对加害者的反思意识还不是很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开始有一些这方面的认识,但对实证资料的掌握不够,一些资料的考证认识上,中日间也还存在分歧,一些不同的历史观左右了研究者的研究。

  步平说,日本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历史的认识较为空洞,需要一些书本知识介绍后,让他们自己去判断,去思考。该书出版后,对中日两国双方达成进一步的交流,进而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是很有帮助的。

  该书给中日关系了解者思考空间

  “但区别于之前面向青少年的共同读本,该书提供了一些面向学术研究者及对中日关系很有了解的人,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步平说,书中提供了一些不同视角,将中日两国学者逐渐形成的比较一致的认识过程真实呈现给大家,虽然有的或许只是学者的个人观点,但放在整体的框架下,有助于大家全面地了解。

  他说,要达成历史观、历史知识的一致是比较困难的事,但在历史事实的共有上,今后将做更多的工作,通过交流和对话,促进中日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本报记者申剑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