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让农民享有平等的融资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7日07:09 新华网

  ▲通过融资体系的建立,使每一位农民都能获得和城市居民平等的融资机会,解决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这是开发性金融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即致力于富国富民相结合,体现公众受益

  4月18日,国家开发银行在武汉召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开发性金融座谈会,交流探讨如何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加大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支持
新农村建设,开行确定了怎样的目标?从何入手、怎样支持?就大家十分关注的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

  推动农村健康金融体系的建设

  记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缺的是钱,因此,金融的支持尤为重要。

  陈元:的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有了资金,新农村建设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开展起来。但又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关键要建设健康的金融体系。健康的金融体系可以有效地进行资本要素配置,建立起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同时解决市场空白、缺损和体制落后等深层次问题,使农村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记者:现在,很多金融机构都在寻求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新农村建设也在寻找各种融资渠道,开行怎样定位、如何支持呢?

  陈元:开行不是像其他商业银行那样具体去做零售业务,而是要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打通融资瓶颈,弥补市场缺损的作用,构建融资平台,消除融资风险,创造良好的农村融资环境、健康的农村金融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其他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组织广泛合作,在农村地区率先推动建立起平等的融资体系,使人人都有平等的融资机会和社会发展权。

  记者:如何理解人人享有平等机会的融资体系?这在城市还没有实现,在农村是不是难度更大?

  陈元:人人享有平等机会的融资体系,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融资到人。通过融资体系的建立,使每一位农民都能获得和城市居民平等的融资机会,获得平等的社会发展权,解决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这是开发性金融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即致力于富国富民相结合,体现公众受益。我们要运用已有的经验和优势,在资金、信用缺乏的农村,逐步建立起信用链和融资链,使之成为融资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市场,增强自身活力。

  农村融资体系的建设,难点在于观念的转变,要扭转完全依赖国家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的思维惯性,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这也是确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的关键。同时,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制度,农民享有平等融资机会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县域是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记者:新农村的建设千头万绪,开行的融资支持从哪里入手呢?

  陈元:开行融资推动新农村建设要从县域入手,全面实现协议、平台、机构、资金覆盖到县。县域经济具有城乡兼容的特点,是连接大中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抓住县域,就抓住了城镇化的实质,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这两年我们通过平台覆盖到县,重点推进机制建设、市场建设和平台建设,涵盖重大项目规划,得到了农业部门和广大基层政府部门的欢迎。

  记者:开行去年已经对湖南、海南县域全覆盖,成效怎样?今年的目标是什么?

  陈元:开行去年对湖南、海南县域全覆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一季度,开行又实现了对北京、山西、大连、湖北、深圳、宁夏县域的全覆盖。到一季度末,开行新农村建设贷款余额达510.54亿元。

  到今年底,开行融资推动新农村建设要覆盖到全国所有的2000个县。同时,放大平台的功能和效力,实现协议、平台、机构、资金100%和信用评审100%覆盖到县的目标。机构覆盖到县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将极大地提升开行对各地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使我们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因地制宜整合支农资金

  记者:今年中央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到3397亿元,以后还会逐年提高。开行如何把财政和金融资源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提高融资效率?

  陈元:财政和金融两者相互补充、支持、促进,形成合力,就可以产生明显的放大作用。因此,整合支农资金是开发性金融覆盖县域工作的出发点。目前,通过财政直拨或其他渠道下拨的支农资金千头万绪,需通过市场建设和融资推动的方法加以整合,改变长期以来支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率低下的局面,确保资金安全运行。资金被整合,就能发挥集合效应,提高支农效果,产生“一个平台、一个信用、一个账户”多种功能的贷款模式。即通过融资平台账户管理、整合各级政府的支农资金、发放贷款、回收本息,形成统一高效的信用支持和管理模式。目前大部分县域,特别是贫困县机动财力很少,自身活力相当脆弱,我们要加强与财政等有关部门的配合,尽快打开工作局面。

  记者:农村的状况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开行如何因地制宜,突出支持重点呢?

  陈元:总的来说,要支持三个重点:一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村公路、电网、通讯、水利、小城镇、生态环境、再生资源等基础设施;二是支持农业资源开发,包括农村产业基地、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金融等;三是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包括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流通、农民工培训等。

  同时,各地要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贷款投向。比如,在海南,要积极配合“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要积极支持农业“产学研”结合,探索评审中“省部共建”的增信方式;在湖南要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化为突破口;在湖北重点支持城乡道路、水利设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等;在中西部等落后地区,要保证实现“一村一市”,着力支持成系统地建设信息、网点、储运等体系。(本报记者 富子梅)

  相关报道:

  4月18日上午,在武汉参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开发性金融座谈会"的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接受了新华网、中央电视台及地方媒体的专访。陈元在采访中提出,开行要建立一套覆盖到县的融资体系,建立起支持新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使每一个农民都享有平等融资的机会。

  记者:您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次革命,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国家开发银行在这方面有哪些基本做法?

  陈元:近年来,开发银行在继续支持国家"两基一支"等主要领域的同时,也不断探索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微贷款等富民领域的发展。农村的道路建设、低产田改造,水利建设、电力供应、电网、饮水安全、燃气、桔杆、沼气建设等等,包括社会上的一部分医疗、教育设施等,都需要资金支持。

  因为中国的农村非常广阔,开行服务的人数很有限,我们主要是打破金融和经济社会的界线,用广泛合作的办法,跟各地政府合作。我们的合作覆盖到县,要加快速度,今年全部完工。我们将通过县委、政府和农民自己的组织以及农村金融机构、农信社的合作,加大力度。第一步就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资源开发的投入,再一步就是向县域经济投入。我们基本上是这样的。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在22日结束的“APEC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融资合作第二届年会暨研讨会”上呼吁,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必须把政府、市场、金融等力量结合起来,加快市场建设、制度建设和信用建设,构建高效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陈元说,从各国实践看,开发性金融能够在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用开发性方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他表示,作为我国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长期致力于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重要领域的建设,并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等社会领域的建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