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昆山经验变为我们的共同财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8日09:14 扬子晚报

  6月14日晚,昆山周市镇市北村村民祁建东家很热闹,乡亲们赶到他家,收看中央电视台昆山报道。15日晚,人们终于在焦点访谈《小康路上看昆山》中,看到祁建东。2004年5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到祁家做客后,老祁已记不清上过多少回电视,“做昆山人真自豪!”

  昆山“热”遍全国,7400万江苏人由衷欣慰。13家中央媒体密集报道昆山,全省上下深受鼓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在江苏大地的动人实践,由此
跃入加速推进的新时空。

  怎么看待昆山经验的普遍意义

  放到全省乃至全国背景下,昆山经验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多大的普遍意义?

  富民优先,让农民同步分享外向化、工业化发展成果,这是昆山经验的重要内涵。省农林厅厅长刘立仁说,昆山走到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列,三化带动释放神奇力量:

  工业化致富农民。昆山坚持发展外向型经济,加速工业化进程,改变了昆山农民单一的收入结构,工资性收入、资产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中,二产及三产收入占比超过85%,投资性和资产性收入占总收入40%以上。

  城市化带动农村。昆山坚持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把农村发展纳入区域发展全局统筹规划,城市化率达63.8%,园区集聚全市90%的工业产值,73个农民集中居住区正在规划建设,产业和城乡空间布局由散乱走向集中,展现城乡共荣的新农村美好蓝图。

  产业化提升农业。尤其是推进农村“三大合作”,发展富民合作社143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18家,组建11家土地股份合作社,给农民带来实惠,户均增收1700元,人均增收570元。

  而在省委党校教授、江苏小康与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李炳炎看来,昆山经验内涵丰富,尤其是昆山精神对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昆山精神”是对“苏南模式”和“张家港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苏南模式”靠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张家港精神”是团结拼搏,争创一流,自加压力,负重奋进;“昆山精神”则是艰苦创业,敢为人先,与时俱进,争先创优。在“昆山精神”引领下,昆山转换发展模式——从注重经济发展到注重社会发展;从注重效率优先到注重社会公平;从注重外资引进,到注重利用内资、内外资并重;从注重引进国外技术,到注重自主技术创新;从倡导一部分人先富,到倡导全体昆山人共同富裕;从宝塔型社会阶层结构,转向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中等收入阶层逐步扩大。

  昆山经验与各地实践的结合点在哪里

  昆山经验是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样本区和先行区,但是,样本不是样板,学习昆山,必须结合市情县情,用昆山经验活化区域发展思维,这是很多基层领导的共同感受。

  启东市委书记沈振新说,学昆山,重在学昆山精神,在困难中创造机遇、在逆势中捕捉机遇、在顺境中放大机遇。“启东要跳出启东,高点定位,到2009年,比省定目标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突出全面接轨上海、江海联动的主线,以工业经济为主体、民营经济为主流、富民优先为主导,全力加快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城市化进程。”

  睢宁县代县长王天琦认为,经济比较贫困的睢宁学昆山,首先得有“耻于落后奋起直追”的强烈意识。“贫穷落后不会生根。昆山取得今日辉煌,也经历了艰苦创业、奋力争先的过程。要在落后中寻找发展优势,在发展中抢抓机遇,在快速发展中求科学发展。睢宁是发达省份的不发达地区,投资成本低、政策门槛低,土地、电力、人力等资源丰富,我们要释放优势,培育后发力,加快发展。”

  创新是昆山经验的灵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离不开基层的创造力。盐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黄丽亚说,学习昆山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要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为产业集聚提供智力配套。“我们要服务企业招揽人才,依托项目集聚人才,围绕发展储备人才。通过院地合作、院企联姻,使入区企业获得稳定的人才、技术来源。”

  全国瞩目昆山,昆山如何更上层楼

  昆山经验走向全国,敢为人先的昆山人提出:巩固小康成果,全力冲刺第二个“率先”——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补短补缺补软”,是昆山上下眼下的热点词汇。对照全面小康建设达标情况,市里编制“补短、补缺、补软”责任分解表。各部门一一明确“补什么”、“怎么补”——

  增加农民收入,是巩固小康难点和重点。昆山市委农办主任钱军雄说,将深化“三有工程”,降低创业门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全民创业;整理和置换宅基地,增加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让农民长期获得土地收益;劳动保障部门也将探索企业农保与城保并轨,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

  生态环境保护,事关百姓幸福指数。市环保局局长孙国良说,将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开展生态区域建设保护项目的规划,实施湖泊自然生态保护工程,努力改善城乡生态系统。

  小康之路无止境。61岁的祁建东见证了昆山发展历程,“上世纪80年代前,我干过20年村干部,收入不到1万元。如今,我在水厂工作,一年收入四五万。过去20年收入赶不上现在一年!我老伴拿劳保,儿子开工厂,家里出租7间房子,还参加富民合作社,全家年收入二十几万。建设小康社会,让我过上幸福生活。我盼望早日迎来现代化的好日子!”本报记者孙巡本报通讯员于广益方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