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水下古城”可能更“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8日09:55 新闻晨报

  昨天,抚仙湖“水下古城”探秘活动进入第二天。

  下午,专业潜水作业船上不时传来阵阵惊呼。而随着专业潜水员在水下拍摄的“古城”画面同步传向作业船上的电视屏幕,凿有印痕、圆孔、符号及图像的石板先后“现身”,也引来了现场专家与记者的啧啧惊叹。云南大学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昆声教授更是评价昨天的发现“非常重大”。

  与此同时,随着这些印有图像与符号的石板的发现,更多谜团接踵而来———这些符号代表什么?这样的圆孔发挥何种功用?甚至有专家认为,这些发现引来了更大的困惑:如果当时“古城”的居民使用这样原始的图像与符号来表达,是不是“水下古城”原先1800年的设想要更往前推?它并不是之前猜测的“俞元城”,也不是古滇国的国都,而是一座更古老、或许有5000年历史的建筑遗址?

  『探秘次日·湖底发现』

  发现一:圆孔

  通过专业潜水员水下摄像传回的镜头,记者看到:在一块石板上以半圆形排列着5个大小不一的圆孔,而在这块石板旁边的另一块大石板上也有类似的两个大圆孔。据事后出水的潜水员介绍,这些圆孔深3厘米左右,无论是底还是周壁都很光滑,其中大的圆孔有乒乓球那么大,小的也能塞进两根手指。

  继抚仙湖“水下古城”探秘活动首日发现一块凿有三道印痕的巨石后,昨天探秘活动的第二日更是新发现不断。

  在近2个小时的探秘活动中,类似第一日凿有印痕的石板发现多处。这些石板除了凹进去的阴刻印痕外,还有凸出来的阳刻印痕。印痕样式各异,有阳刻“人”字形的,有斜“十”字形的,还有放射形的密集印痕。更令人惊奇的是,除了这些人工印痕外,探险队员还在两块石板上发现了7个圆孔。

  “底和周壁都很光滑,这明显是人工的痕迹。而且石块那么巨大,凿这些圆孔肯定是有其意义的。”云南大学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昆声教授分析说,在古建筑中曾使用过柱洞(即在石板上打圆孔用来插上木柱盖房子),同时,在古滇文明中,滇人主要采用的“干栏式”建筑形式也有圆孔。

  但李昆声教授同时认为,根据这些圆孔的深度,这些圆孔更有可能没有实用价值。“这些圆孔很浅,其支撑力就很小,所以更有与宗教、祭祀等有关。或者我们看到的这些圆孔只是很小的部分,本来几块刻有圆孔的石板相连,圆孔排列代表某一种星象也是有可能的。”

  发现二:“数字”石板

  “今天的发现很丰富,我认为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一块凿有类似阿拉伯数字‘0’和‘1’符号的石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这样说。

  刘庆柱告诉记者,虽然石板上的印痕很像阿拉伯数字“0”和“1”,但是绝对不能把它们与阿拉伯数字对等起来,“如果是阿拉伯数字就了不得了。现在,我们只能把这看作是符号。有可能一竖表示地平线或水,而圈则代表太阳,如果竖与圈的相对位置不同,其意思也就完全不同了。”

  但与此同时,刘庆柱也陷入了更大的疑惑,“一开始,对于这‘水下古城’最大的推测是‘俞元城’或者古滇国的国都,但是文字在那时已经很普遍了,为什么还要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某一个意思呢?”刘庆柱据此作出了另一种假设,“如果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的确还没开始使用文字,而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记载或表达,那么这座古城的历史更加悠久,不是1800年前,有可能是5000年前!”

  “‘水下古城’已知的和相对未知的太少,如果对这样一个城市的认识超出我们的所知之外,这将是一个最大的发现。”刘庆柱这样告诉记者。

  李昆声教授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非常神奇。如果通过对比材料,有所发现,那绝对是‘石破天惊’的大发现。但是我们现在获得东西太少,很难通过一个符号就作出判断。只有拿到更多的符号,才能加以对比解读。”

  发现三:人面画像

  昨天还发现了一块凿有人面画像的石板。这张“人脸”呈扁形,有长长的眼,短短的鼻,还有大大的嘴巴。李昆声教授看得相当仔细,他提示记者:“嘴巴是锯齿状的。”

  “在抚仙湖附近的李家山出土文物中,有一个巫师的画像,嘴巴也是画成锯齿状的。”李昆声教授表示,这个可以作为参照加以研究,“我们必须对照不同的图像才能加以解读。”

  同时,刘庆柱认为,这一画像也有可能是当时的工匠根据已有纹路凿出,“可以看出人工痕迹。但是也有可能当时这块石板有类似样貌,工匠稍加雕凿,所以通过其样貌特征很难判断它所属的文化与时代。”

  另据记者了解,由于发现石板与石板之间的材料与石板有所不同,探险队员们昨日对石板之间的材料进行了取样,准备带到高校研究所做进一步化验。“这很可能是石板间的粘合剂,具体是什么,有待进一步化验结果。”李昆声教授说。

  『探秘次日·花絮』

  无人飞机、机器人空中水下助探索

  昨天下午,一架超小型蓝色飞机盘旋在抚仙湖北岸上空。记者了解到,为了使抚仙湖“水下古城”探秘活动的拍摄画面更立体,中央电视台专门租用了这架无人飞机进行拍摄。

  据研发这架名为“航龙千里眼一号”无人飞机的公司负责人秦子建介绍,这架超小型无人飞机根据地面站电脑预设的航点进行自动飞行后,会通过微波图像传输系统,将拍摄到的画面与视频同步传输到地面。

  通过地面站电脑,记者看到了由无人飞机在空中拍摄的一幅幅抚仙湖俯瞰图及工作船活动图,非常清晰。传回的图像上,每时每刻都显示着该飞机所在的纬度、经度、速度、海拔高度、航向以及时间等。

  据秦子建介绍,这架仅重1公斤的超小型无人飞机,包含了许多高技术含量的操作系统,包括GPS导航系统,自动飞控系统,微波图像传输系统等,“但是,由于小而轻,它对起飞场地要求不高,甚至可以不需跑道手执起飞,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同时,记者了解到,除了无人飞机进行空中拍摄外,今天,中央电视台还将启用一台水下机器人下水进行拍摄。“有些地方太深或者缝隙不大,潜水员下去拍摄比较危险也不方便,这时就安排水下机器人进行拍摄。”中央电视台科技专题部制片主任张主任介绍。

  “这个机器人可以下潜到76米的深度,这个深度对于潜水员来说难度很高了。”提供这一水下机器人的公司负责人叶俊英介绍,这台名为“VideoRay-Explorer”机器人不仅可以定深后停留拍摄,其水下航行速度也比较快,最高可达1.32米/秒,“除此之外,这个机器人装有180度‘摇头’范围的彩色摄像头,拍摄范围相对比较大,效果会比较理想。”

□晨报特派记者徐惠芬云南玉溪抚仙湖摄影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