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精神文化的力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8日09:55 新闻晨报 | |||||||||
昨天下午1点,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五届“文化讲坛”上,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三位中国一流高校的管理者齐聚一堂,以“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为主题展开了一番深入、坦率的探讨。在讲坛上,三位高校掌门人的表述真诚、恳切,他们温文尔雅的表达方式透露出令人诚服的学者风范,关于“大学精神”的深刻阐述也让现场听众获得不少启迪。
许智宏:学生有个性,大学就成功了 讲题:《弘扬大学精神,培养创新人才》 许智宏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目前他除了是现任北大校长外,还身兼好几个国际生物学组织的领导职务。在演讲时,许智宏说,如果每个学生都拥有鲜明的个性,那我们的大学教育就成功了。 许智宏回忆说,几年前,一位大二女生写信给他,说自己学习理科非常苦闷,希望换到喜欢的文科专业,但被系领导多次拒绝。因为这个系领导很纳闷,她的学习成绩很好,又是学生干部,为什么非要换专业?许智宏说,与其让她再苦闷两年,不如让她学喜欢的东西。如今在北京大学中,调换过专业的学生比例已经超过了20%,许智宏认为这个数字还可能继续上升。 许智宏表示,大学教育应该是具有包容性的。他在解答记者关于“为什么今天中国大学里没有大师”的提问时说,过去的大师比如蔡元培、冯友兰都学惯中西,而像李政道、杨振宁这样的大师也是文理兼通,反观今天的基础教育则全是专业教育。许智宏认为,在基础教育中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要放到大学来解决。 陈希:大学教育是人文化的过程 讲题:《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在过去很多年里,清华大学一直被称为是中国理工科的泰山,但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更多谈的却是人文学科。陈希说,目前清华大学已经有35%的学生学习非工科专业,而且这个比例还将会进一步扩大。 陈希在演讲中谈到,今天冒出了各种各样的大学,有电视大学、网络大学等,但这些学校不可能替代有校园生活的大学。既便网络大学能聚集最好的师资力量,但学校教育最本质的过程是人文化的过程,这是网络大学做不到的。 谈到清华大学的大学精神,陈希首先提到的是“爱国”。陈希回忆起一个清华校友的例子,这个校友毕业后分配到航天部科研单位,后来参加支教团去了一所郊县中学做教师,一干就是18年,原来这个学校的底子很差,他去了之后每年都有学生考进清华。这个校友的同学看他生活清贫,提出让他去自己的公司干,收入丰厚,但他却说“我去你公司只是我一个人才,我教好了学生,就是为国家送了一批人才。” 秦绍德:大学是世界的,更是民族的 讲题:《大学文化的精髓》 秦绍德用一个“大”字概括了他理解的大学精神:今天的大学要兼收并蓄,多元化发展。他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韩国最著名的三所大学的英语简写是S、K、Y,合起来就是英语“天空”的意思,意指广阔。而复旦、清华、北大英语简写连来是F、T、P,FTP是一种网络文件传送工具,里头东西也是包罗万象,对学子而言大学正是一个FTP。 秦绍德说,西方许多一流大学都以全球化大学自居,而他的观点则是“大学是世界的,更是民族的”。秦绍德介绍说,现在复旦大学每年有800多个学生出国交流,每年有5000多个学生从世界各地来到复旦求学,留学生已经占学生总数的15%。通过国际交流和学习、多元文化的引入,更有利于学校的整体提升。同时,秦绍德也强调,中国大学的命运是与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的,大学永远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民族文化的根基在这里,所以如果北大、清华和复旦未来成为了世界一流大学,也不可能是哈佛和耶鲁的简单翻版。 □晨报记者戴震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