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有论语,也要有算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07:08 大众网-生活日报

  2006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重点项目受到投资者青睐,签约成果喜人。(记者左庆摄)

  截止到6月18日下午,本次文博会合同类项目签约有137个,投资总额316亿元,融资总额217亿元,招商交易富有成效,成交额十分可观。可以说,借文博会这个平台,山东的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初步成果。今后,文化和市场如何全面对接令人关注。就此,记
者对参加文博会的三位著名文化产业专家进行了采访。

  金钥匙一: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要起主导作用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仅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来发展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有可能走向歧路。”文化产业专家、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这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发挥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

  丹增说,近年来,云南省文化产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云南模式”、“云南现场”。其间,云南文化产业之所以发展迅速,最有价值的经验就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几年前,云南省就通过政府支持、企业赞助、社会捐赠、自筹等方式筹措资金,建立了“云南聂耳音乐基金会”,用于扶持重点音乐创作项目、培养音乐创作人才、奖励优秀音乐作品;云南省财政厅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5年前为每年1500万元,从2005年开始每年2000万元,专门用于文化产业发展。

  丹增认为,除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外,政府要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拓展市场,这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培育市场主体,造就一批能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企业,尤其是培育和扶持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其次,切实解决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必须认真研究文化消费趋向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消费心理,以市场为导向,努力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并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服务创新,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进一步激活文化消费潜力。此外,营造有利于刺激文化消费的市场环境,培养庞大的消费群体。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提升消费者的文化品位,让他们接受新兴的文化产业。

  金钥匙二:充分利用好本区域的文化优势

  “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山东,应当如何发展文化产业?”香港大公报社社长王国华认为,山东应当充分利用好本区域的文化优势,以儒商的精神打造山东的“儒”文化产业。山东作为儒学的故乡,应当成为“儒”文化产业的基地,应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整合山东的文化资源,实现新闻、出版、发行、文娱、旅游等文化产业的系统联动。一方面,生产具有儒学特色的“儒”文化衍生品;另一方面,借助孔子的影响营销相关商品。

  王国华说,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的统一体,以文化为内涵,以产业为形式,具有文化与经济的双重特征。文化产业与儒商是相通的,文化与经济的交叉点也是文化与儒商的契合点。以“义”获取“利”,以“利”回馈“义”是典型的儒家义利观,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普遍价值。其间,儒商是“儒”与“商”的混合体,是将“儒”的理论融入“商”的经营管理之中。日本“实业之父”涩泽荣一提出“土魂商才”的概念,与“儒商”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主张“义利合一”的价值观,以《论语》为营商“宝典”,发展经济应当“一手抓论语,一手抓算盘”,形象地展示了日本人的经营之道,也就是儒家伦理和商业经营相辅相成,对于日本经济的影响深远。

  在这种情况下,山东应当以儒商精神作为发展“儒”文化产业的原动力,确立“义利并重”的价值观,按照“论语+算盘”的方程式,寻求文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并确定为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其间,儒学是中国文化的经典特色,“儒”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所以,以儒商精神打造儒文化产业,让孔子真正走向世界是中国文化崛起的必由之路。

  金钥匙三:尽早补上文化人才缺口

  在采访中,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齐勇锋博士在分析了“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后认为,区域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山东的文化创业投资热潮、文化资源开发热潮将持续升温,但不可避免的将存在着文化人才短缺的问题。

  齐勇锋介绍,文化产业是资产轻型化的知识经济,其核心资源是人力资源。近几年来,随着文化市场投资准入的开放,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与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矛盾越来越大,各类创意文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性高级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成为制约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的瓶颈之一。

  据有关方面估计,目前在新媒体、影视、卡通、动漫,以及出版、报刊、广电、演出、会展、休闲、艺术品经营等领域中,上述各类人才的缺口达数十万之多。预计“十一五”期间,随着文化产业规模的继续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文化产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各类文化人才的短缺状况在短期内还难以缓解。

  在这种市场需求压力的推动下,各地的文化培训市场、文化学历教育将会在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持续升温,催生文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的逐步形成。可以说,谁先补上文化人才的缺口,谁就将对本区域文化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本报记者魏传强尹玉涛胡永庆张子森杨黎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