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乘势而上大跨越——写在第17届哈洽会落幕之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01:19 哈尔滨日报

  本报记者 张秀巍 张鸣霄 鞠红梅

  这是一届继往开来的盛会。

  刚刚过去的5天,与世界相约的哈尔滨,在中国“俄罗斯年”的大背景下,用全新的理念和成熟的思维,掀开了对俄战略合作的新篇章。从商品买卖向产业合作升级、从经贸往
来向文化交流升级、从俄客商“流过去”变为“留下来”,哈洽会的三大跨越,使中俄两国有了对话的新环境、新气氛。哈洽会的成熟,标志着哈尔滨对俄合作进入一个新里程。

  跨越之一:

  由商品买卖向产业合作升级

  把中俄双方优质产品摆上展台,17年来,一直是哈洽会的一项重要功能。从最初“3个暖水瓶换一台

冰箱,一台计算机换10吨矽钢片”的易货贸易,到两国大批商品实现进出口。哈洽会,责无旁贷地推动着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

  经过17年的磨合与超越,第17届哈洽会上,俄罗斯将优势产业摆上了展台———俄罗斯赤塔州及阿金斯克·布里亚特自治区携带着卡杜金稀有金属矿、高列夫斯克铝钾矿等14个矿产开发项目、7个农业开发项目来哈洽会上推介;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将其极具潜力的渔业资源摆上“哈洽”展台……

  优势资源等待着雄厚的开发资金、先进的工艺设备和专业技术人才合理开发,中俄双方产业合作的愿望在第17届哈洽会上迸发———中俄木材深加工合作洽谈会上,俄罗斯为开发其林业产业提供优惠政策,在我国寻找合作伙伴;中俄双边企业家理事会上,双方就一些林业、农业项目开发进行探讨;第四届中俄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上,中俄专家就双方汽车制造等工业领域合作的方式与前景进行讨论……

  由促进商品买卖到促进产业合作,第17届哈洽会,这一大步迈得不同寻常。参加哈洽会的一些经济专家说,哈尔滨与俄罗斯开展产业合作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在中俄两国良好的政治基础和外交环境下,在经济互补的内在动力驱使下,两国有开展产业合作的强烈愿望。俄罗斯林业、农业、渔业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随着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些资源等待着进一步开发。俄罗斯的资源优势加上哈尔滨的地缘优势,再依托哈尔滨及哈尔滨辐射到的国内其他地区的资源加工业基础,发展中俄各种产业合作前景壮美。但将这些合作的优势和愿望转化为实际成果,需要中间环节。哈洽会,适时地、效果显著地为两国产业合作搭建了平台。

  通过第17届哈洽会平台,我国企业签订了收购远东地区最大的哈巴木兴林业公司的协议,签订了在俄罗斯萨哈林州开发渔业、煤炭、石油、矿产等资源的项目……更为重要的是,哈洽会的一系列论坛,为双方产业合作找到方向;哈洽会的一系列推介会,使致力于产业合作的两国企业家们相识,并找到合作的项目……

  哈洽会,开启了两国产业合作更灿烂的未来。

  跨越之二:

  由经贸往来向文化交流升级

  文化的浸润与沟通,使本届哈洽会从“平镜”变成“多棱镜”。

  这面“多棱镜”折射出来的,已不仅仅是前几届哈洽会单纯的经济成分,还多了许多文化元素。

  13日至18日,哈洽会上经贸与文化进行了多场“合唱”:中俄世代友好合作青年论坛、中俄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中俄边境地区运输合作研讨会、哈洽会俄韩朝国际女篮邀请赛、俄罗斯花样滑冰表演……随着一个个语锋往来、脑力激荡的中俄国际化论坛,及一项项角力逐强、一展竞技之美的中俄体育赛事不断跟进,哈洽会已从单纯的经贸往来向经济与文化良好契合转型,这是哈洽会日趋成熟的表现。

  不可否认,经济也包含文化元素。参加哈洽会的客商们要了解俄罗斯,就不能不走近俄罗斯文化。而同样,客商们想真正理解中国,也必须解读、亲近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无论是战略协作伙伴,还是“世代友好”,中俄两个大国的交流合作,离不开彼此文化的浸润沟通,这是产业化的必然趋势。

  “中国要加强‘文化出口’”,出席第三届哈洽会华商高峰会议的凤凰卫视控股集团主席兼执行总裁刘长乐对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有着深刻见解:经济热浪给中华

传统文化复苏带来了活跃空间,我们在打造东北亚经济圈的同时,文化产业也要同步跟进,尤其是中华文化产业。

  因为历史的因缘,许多中国人都对俄罗斯这块土地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对于俄罗斯文化是肃然起敬地凝视着的。在将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这种凝视穿越了红旗漫卷的革命、壮怀激烈的建设和波澜起伏的巨变。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似乎只是一种凝视,还不到真正的对话和交流。

  参加第四届中俄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的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对此颇有感慨。他说,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日益密切,近几年成为中俄历史上交往最频繁、最广泛的时期之一,文化交流也随之活跃,但相对于两国人民的热望,相对于两国政府的预期,还有很大空间。

  有资料显示:在俄罗斯,尽管近10年来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总体形象在当地民众眼中越来越好,但大多数俄罗斯人对今日中国的现状认识有限,而中国人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也大都还停留在过去。更多的俄罗斯人也只是通过自由市场认识中国商品和中国商人,对今天的中国文化知之甚少。

  哈洽会恰恰给了相互凝视、相互景仰又渴望相互了解的两个民族一个近距离接触、了解的机会。正如董晓阳所说,在这个“中俄关系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中俄两国已经有了对话的新环境、新气氛。正在中国举行的“俄罗斯年”,已从商贸、科教、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始全面展现俄罗斯文化的面貌,而即将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让俄罗斯观众看到的将远不止“中国功夫”。

  黑龙江省学术界已有一个良好的展望:在新世纪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中,黑龙江省从事俄语学的教师面临着一个新的任务,这就是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培养谙熟俄罗斯历史、经济政治和风俗的“俄国学”专家。这些青年专家,将对推动中俄世代友好起到助力作用。

  跨越三:

  从“流过去”到“留下来”

  在本届哈洽会的签约单上,细细密密地记录了中俄合作的新成果。

  俄彼德尔汉博克明财团在宾西对俄出口加工基地建设钛加工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额6亿美元;俄罗斯滕达木业有限公司在宾西对俄出口加工基地投资建设木制品半成品加工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额6.12亿元……较之往届,俄罗斯“越过”哈尔滨与国内城市签订的合作项目少了,瞄准俄罗斯市场的国内资本“留”在哈尔滨对俄出口加工园区的越来越多了。

  从“流过去”到“留下来”,转变的背后是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

  曾几何时,借助哈洽会平台,俄罗斯采购商与国内南方城市生产厂家直接“面对面”,合作机会一次次从有着地缘、亲缘、历史渊源优势的哈尔滨人门前“流”过。从喧嚣走向平淡的中俄民贸市场消失后,大量的俄罗斯采购商从我们头顶飞去飞来,把大把大把的采购单留在了沈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香港;哈市面向全国构建对俄直销大通道,南方人频频借“道”挺进俄罗斯……

  在为全国构建对俄通道的同时,哈尔滨人也在思考该如何发挥自己的对俄合作优势。

  2005年,全省实施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号角吹响,一个全新的思路渐渐清晰———建立对俄出口生产加工基地,构建和完善对俄经贸大通道,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对俄经济技术合作体系,吸引大企业和名牌产品进入俄罗斯市场,到2010年使对俄进出口贸易额由目前的1亿多美元提升到10亿美元以上,把哈尔滨建设成全国对俄出口重要生产基地、对俄进出口贸易大通道,从根本上确立哈尔滨对俄进出口贸易中心城市地位。

  很快,哈尔滨开发区对俄合作产业园投入使用,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区引来“港资集群”,香坊工业新区借脑完成国际化规划,宾西对俄经贸加工区引来一笔笔大投资……对俄基地建设你追我赶,对俄项目招商各出奇招,现在,哈尔滨对俄合作基地引资效应开始逐步显现。

  如今,置身哈洽会展馆内外,翻开一份份签约合同,记者欣喜地发现,曾经危机的“桥头堡”再次显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

  多年致力于对俄经济研究的市社科院东北亚研究所副所长夏焕新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地球村”的出现,哈尔滨与俄罗斯经济间的区位优势、亲缘优势的作用将愈来愈减弱,真正能起作用的是市场优势、产品优势。

  本届哈洽会的推陈出新之举,恰恰是对“打造市场优势,突出产品优势”的精心谋划:设立美居国际灯饰城分会场,牵引中国灯饰销售基地自南方的广东向北方的黑龙江迁移了4000公里;设立红旗家具城分会场,将这个年成交千万美元的俄罗斯客商分散采购地直接“拉”进哈洽会大平台。

  “哈尔滨搭建的中俄合作平台很精彩!”俄罗斯一个远东城市的市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这样称赞。

  哈洽会,在艰难的自我超越中一步步走向成熟。哈尔滨,借哈洽会之力在对俄合作中显现出越来越强势的

竞争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