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胡萝卜第一村”的网络故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03:19 山西晚报

  

“胡萝卜第一村”的网络故事(图)

  资料图片

  编者按:应县龙泉村,这个既没有矿藏,也没有工厂的纯农业村靠着种胡萝卜甩掉了穷帽子。短短的3年内,该村完成了年人均收入从800元到4000元的跃变。龙泉村走过的道
路,正是探索新型农业经济的道路,其对网络信息的利用,对我省农村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记忆

  全村人想钱却没钱

  2002年电视剧《刘老根》热映时,剧中“龙泉山庄”的村民们着实让应县龙泉村的人羡慕了一阵子。那时候,这个离应县县城仅有4公里的村庄,是远近闻名的告状专业村。

  虽然拥有交通方便、土地广阔、耕地水浇地多等种植优势,但龙泉村村民每年人均收入仅有七八百元。看着那些因矿产资源而暴富的煤老板,龙泉村村民不掩饰发自心底的羡慕:“他们以前生活跟我们差不多,就是靠了煤,短短几年就坐上汽车,在城里买了楼房。”一辈子种地的刘大爷说。

  村民对财富的渴望震动着村支书刘建银和他的班子。事实上,从2002年上任后,他一直在思考着“怎样才能让大家都挣上钱”。“村里地多水充足,基础这么好,但人均收入不到800元,到县里开会都觉得丢人。”这是刘建银当时的感受。

  坎坷

  2000多亩胡萝卜烂在了地里

  2003年的一天,刘建银在县城朋友家上网时,偶然注意到这样一条信息:日本一家经营胡萝卜种子的株式会社在中国的代理公司,两种名称分别为“改良系新黑田五寸”和“红映二号”的新品种,这可是让刘建银看到了希望。在朋友的帮助下,以前在网上“两眼一摸黑”的他利用电子邮件与对方取得联系,成功地引进了两个新品种。

  当年,新种植的胡萝卜个大水分足,看着都喜人。村领导们带头,领着农民拉上品种最好的胡萝卜到县城里发传单、展览销售,但是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龙泉村的胡萝卜好,县里尽人皆知,但仅靠应县人的消费能力,龙泉村2000多亩胡萝卜大多烂在了地里。

  转折

  建网站让外面知道咱

  胡萝卜没销路,农民种植积极性受到打击,各种质疑声四起。就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刘建银想到了网络。“给龙泉村建一个网站,宣传焦点就是胡萝卜。”

  在2004年胡萝卜上市前一个月,刘建银的“龙泉村”网站建了起来,当时全国胡萝卜市场普遍疲软,每斤价格降到1毛钱。刘建银通过网络宣传,却在这时把市场拓展到了广州、深圳,并且价格比市场价翻了一番。

  胡萝卜大卖,尝到甜头的龙泉村民争相要求扩大种植量,2005年村里的胡萝卜种植面积从3000多亩扩大到5000多亩。

  农民忙种地,支书刘建银忙着学网络技术,在原来简单的网站基础上,他增加了宣传龙泉村的视频录像,胡萝卜品种的详细介绍,从北京到应县龙泉村的详细乘车路线等信息,网站首页上,是这个村支书的手机号码和QQ号。从那以后,先后有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外商通过网站跟他们取得了联系,并建立了固定经济合作关系。

  发展

  借力“村通工程”买卖越做越顺当

  虽然网站建起来了,但村里没有通光缆,龙泉村的人们没有几个见过这个网页。为了维护网站、及时联系业务,刘建银得不断地奔波在县城和龙泉村之间。

  2005年10月,“村通工程”的建设,解决了这些问题。5个多月时间,移动公司给龙泉村的800多户村民接入了有线IP电话、宽带、有线电视,并为龙泉村无偿提供了10台电脑供村民使用。

  依托10台电脑,龙泉村首次建立了“农村网络文化站”,村民很自然地把这里当成了全村的一个交流中心。在交流学习中,龙泉人学会了利用网络自己开展业务。“我家去年毛收入已突破5万元,除去工本开销,纯收入也在3万元往上,预计今年的收入比去年还要高。”网络文化站的电脑前,村民老李大方地侃起富来。

  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后,龙泉村的农业经济也飞速发展起来,目前全村光蔬菜恒储库就有7座,还有20多名蔬菜营销经纪人,村里建起了龙泉森林公园,其中新育经济林500亩,常绿林400亩,沙柳林3000亩。建成了日加工能力分别为100吨的脱水蔬菜厂和包装纸箱厂,年蔬菜交易量达800万斤。

  本报记者刘捷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网络编辑:闫芳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