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15年捐了120万资助近千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03:57 现代快报

  他穿着几十元的普通T恤和一双旧布鞋;他的手机用了三四年,虽然还是老式的蓝屏,机身磨得看不出颜色也舍不得换;他的午饭经常是一大碗面条……就是这样一位生活朴素的宜兴老人姜达敖,却在15年间,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120万元,资助了900余名困难群众。6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公益事业功勋人物颁奖仪式上,他不仅获得了“中国公益事业慈善大使”的荣誉称号,中国公益事业联合会、中国爱心工程委员会还特别授予姜达敖“中国爱心老人”的称号。19日,记者第一时间赶到宜兴,采访了这位刚回到家乡的“中国爱心老人”

  昨天

  外出谋生差点饿死

  今年66岁的姜达敖曾于1959年考上了杭州大学,第二年就因为家境艰难,不得不从大学辍学回家。他到过合肥找工作,几乎饿死在路边;后来他回到宜兴当起了搬运工,这一做就是18年。“我扛过150斤重的石灰、200斤的米包,还一天运过20吨煤……到现在,我的肩膀还是一高一低。”老姜说,直到改革开放后,他和妻子逐渐创办起了自己的企业,日子也越来越殷实。

  1991年一件偶然的事情让老姜与慈善结上了缘。那年冬天,姜达敖遇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党员,拄着拐杖摸到镇上来参加党员冬训。这位老人当年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可连温饱都成了问题!老姜知道了他的境况,心头为之一震。老姜便与妻子王腊华商议,从个人积蓄中拿出2万元,由镇党委补助生活困难的老党员。

  今天

  改变了许多人命运

  “120万,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但如果用在急需帮助的人身上,也许就能改变他们的命运。”正如老姜所期望的,他的义举让许多人改变了人生。这些年来,老姜资助的贫困学生多达97人,其中宜兴高塍当地的中小学生35人、西北农村科技大学13人、对外经贸大学18人、甘肃榆中县北山乡小学和三角城中学21人、“希望工程”北京援助中心10人。

  2001年,老家在河北青县的张铎在对外经贸大学读大二,父亲下岗,靠母亲做小生意糊口。“我记得小年夜回家,一直等到晚上8点多,母亲还没有回来。当我找到母亲时,她却说再卖两个小玩具就可以回家包饺子吃了!”张铎说,后来是姜伯伯伸出援手,资助了他和10多名贫困学生每年2000元的生活费。如今,张铎已经是对外经贸大学研究生学院的学生会主席。2004年,他到偏远的甘肃支教,尽管每个月工资只有600元,但他还是省吃俭用拿出一部分来帮助当地的贫困学生。他表示,和姜伯伯一样,他也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

  除了贫困学生,老姜资助的对象还有老人、下岗职工、灾民、残疾人等等,老姜说,“不管怎样,我也不会放弃他们,因为帮助他们,我的心情就特别好。”

  被家人邻里不理解

  在国内慈善捐助的排行榜上,捐款几千万甚至上亿的不乏其人,与他们比起来,姜达敖15年捐赠的120万元似乎并不起眼。然而,这120万元却几乎是老姜这些年来全部的收入:从2001年起,他的年收入从6万元逐渐增加至12万元,加上每月700多元的退休工资,甚至还经常向子女伸手要赞助。

  “从我开始当义工起,家里的经济收入就实行AA制。”老姜说,因为自己把钱都捐了出去,妻子三天两头和我吵,说我“不务正业”;女儿也说我是“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

  家人不理解,周围人的冷言冷语更不少,“白痴,有钱自己不会用啊?干吗白送给别人用!”“想出名,捞政治资本?”也有好心人劝他:“悠着点,钞票捐光了,万一政策有变,今后的生活怎么办?”

  明天

  生怕无法兑现承诺

  而对姜达敖来说,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晚年生活怎么办,而是一旦有一天走了,怎么兑现对受助人的承诺?

  2005年1月,姜达敖到南京参加江苏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颁奖大会时了解到,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湖乡的丁照前为保护群众财产,与歹徒搏斗时牺牲了。但在评选活动中,他入了围却没有评上。老姜立即将得到的5000元奖金一分为二:3000元捐给印度洋海啸难民,2000元给了丁照前的遗孀,并送上2件皮衣给他父母防寒。

  随后,他得知丁照前生前是个上门女婿,这个“顶梁柱”一倒,留下四个老人和一个3岁的儿子,全靠其遗孀金雪言种2亩薄田维持生计,实在过不下去,他母亲拖着病体外出捡垃圾补贴家用……老姜心中隐隐作痛,回家跟妻子王腊华商量,决定把丁照前的儿子认作干孙子,承诺负担他的生活和学习费用,每年5000元,直到孩子成年。为了便于联络,他又寄去3000元,让金雪言安装电话。

  可姜达敖却并不放心———他曾因脑部肿瘤动过2次大手术,至今还留有后遗症。他拨通了对外经贸大学受助者张铎的电话,交待他“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人世,希望你们受助的18位大学生一定要齐心协力,把这孩子抚养成人!”张铎毫不含糊地答应了。姜达敖还各方奔走,终于为丁照前争得“烈士”的称号,为其家人争得了烈属的待遇。

  “只要我活着,我就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别人。”姜达敖说,“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事业的行列中来!”

  【花絮】

  见到记者如见家人

  “我对《现代快报》有特殊感情!”一看到快报记者,老姜就像见到自家人一样亲切和高兴。他和快报的渊源,还要从2002年3月快报的一篇报道说起:曾为南京十大利税大户之一的南京铁合金厂由于种种原因而停产了,职工们陷入困境。1958年的省劳模臧永龙年老病重,不忍拖累厂方,强撑着不去医院看病;老技师胡金荣家米是1斤、2斤的买,油是1两、2两的打,身无分文时,只好到粮店赊米度日;患糖尿病的女工赵莉琴没钱,看不起病,只好把土一点一点地运到7楼顶层,种草药治病……

  看到这些,老姜的热泪忍不住往下掉。他立刻写了慰问信,连同5000元慰问金,请快报转送给这三名特困工人。不久,他又亲自到南京看望他们,并决定把自己每月600多元养老金分别捐赠给这三户特困家庭。直到现在,老姜仍按时将钱送到他们手中。逢年过节,姜达敖还会多寄一些钱,甚至带着年货上门走访。2003年4月,姜达敖风雨驱车数百里,又一次来到快报社,与三个特困家庭成员亲切座谈,还另外拿出1万元交给南京铁合金厂领导,用于帮助其他困难老职工。”

  “我每天都看《现代快报》,你们的报道一直关注着弱势群体的生活。”几年来,老姜多次向快报报道的困难群众捐款捐物。除了物质上的帮助,他还自掏腰包,为高塍镇上的几十名特困家庭订阅了《现代快报》。

  快报记者金凝陆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