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老将军的永恒记忆--十万大军震区百日鏖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08:17 河北日报

  万海峰,1920年9月生于河南省光山县,1933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参谋。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团长、作战科长、团长等职,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陆军某师参谋长、副师长。1952年任军炮兵主任,在抗美援朝中,指挥军炮兵参加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1972年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改任
副政治委员。参加指挥唐山抗震救灾和华北实兵战役演习。1982年任成都军区政治委员,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唐山大

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紧急调集10多万大军,从四面八方日夜兼程赶赴灾区,成为抢险救灾的主力军。震发当日上午10时许,一架安24型轻便飞机着陆唐山空军机场,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的万海峰与其他领导一起赶到灾区。在机场附近一间冒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由军地领导联合组成的"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正式成立。

  30年后的今天,忆及当年亲临指挥救灾时的历历往事,86岁高龄的万海峰老将军,仍禁不住眼含热泪……

  5月23日上午,在北京东直门内一座安静、古朴的院落里,我们拜望了德高望重的万海峰上将。

  听说我们从唐山专程来访,正在阅报的老将军上前紧紧拉住我们的手,目光中闪着激动而喜悦的神采:“我对唐山有感情啊!”

  万老告诉我们,他当师长、军长时所在的部队就驻扎在唐山。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后,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的万老主动请缨,奔赴抗震抢险第一线。

  回忆当年在唐山担任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副总指挥的那100个日日夜夜,老将军无限感慨。他说,自己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而在这场人与自然灾害的战斗中,他深切感受到了人类生命的脆弱和意志的顽强。

  1、震后60小时内,十万救援大军全部奔赴唐山

  戎马一生的老将军仿佛是为战斗而生的,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还是橄榄枝下的和平年代,他总是同“前线”结缘。

  万老说,这是他记忆中最不愿翻开的一页,却又是时常在梦中都会翻开的一页: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整个华北大地在睡梦中震颤。在北京西郊一座寂静的军营里,万海峰被大地的震颤惊醒。

  “是不是敌人原子弹袭击?”几十年戎马生涯,使将军习惯性地从战争的角度做出了第一反应。然而经验丰富的他马上又冷静下来,做出了准确判断:“可能是地震。”很快,万海峰接到北京军区召开紧急会议的通知。会议沉重宣布:以河北唐山市为中心,发生强烈地震。

  “震中在唐山!”在这座城市驻防了20年的万海峰震惊之余,马上感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立即调集军队投入抗震救灾,由河北省委和北京军区在唐山联合组建“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

  “我对唐山情况比较熟悉,请批准我参加唐山抗震救灾!”万海峰主动请缨。

  1976年7月28日清晨,万海峰带着随行人员,冒雨驱车赶到南苑机场,与其他军地领导一行20人,搭乘一架飞机飞赴灾区。

  “飞临唐山上空,飞机低空盘旋,昔日耸立的高楼、平整的街道已成废墟一片,残垣断壁间,满是遇难者的尸体,而幸存者正趴在废墟上用双手扒救亲人。”30年过去,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回忆当时的情景,心情依然无比沉痛:“我这一生大仗打了不少,经历的伤亡场面也很多,但是瞬间的自然灾害集中造成这么多人伤亡,我是第一次经历,所以很难一下接受。真是触目惊心啊!”

  上午10时许,飞机降落空军唐山机场。随后,在机场附近的一块空地上,战士们冒雨用苫布支起一个大帐篷,里面放了几张桌子、几把椅子,一个简易的“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建成。此时,是地震发生后不到8小时。

  时间就是生命。与此同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救灾大军正争分夺秒、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开进唐山。

  据万老回忆,在不到三天的时间里,包括北京军区、沈阳军区,以及空军、海军、铁道兵、工程兵、基建工程兵及军区所属医院的10多万指战员,或开车、或奔跑,奔赴抗震救灾现场。

  由于地震对交通造成的严重破坏,天津到唐山的路已完全中断,只有北京到唐山、沈阳到唐山的路还勉强能够通行,加之雨水连绵不断,各路军队行进非常困难。为了及时赶到灾区,部队都是日夜兼程,逢山翻山,遇水涉水,遇到大河阻隔就组织舟桥部队临时架设浮桥,保证部队顺利开进。

  就这样,最早从外地开赴唐山的某坦克师和某高炮师,在地震当天中午就赶到了灾区;距离最远的沈阳军区部队,也在7月30日15时前,即地震发生后60小时之内赶到了唐山。

  “大部队到达后,给人的感觉似乎唐山街道上能看到的人基本上都是穿军装的。”万老说,在当时缺医少药、无水无食、无处栖身的困境下,唐山灾民见到了解放军,如同见到了亲人和“救星”;在抢险现场,经常能够听到“解放军万岁”的口号声。

  2、15天内,抢救幸存者1.2万人,运送伤员10.2万人

  在万老家中

客厅墙上的醒目处,悬挂着一张镶嵌在镜框中的
老照片
,镜框右下方,有一张手书的文字说明。

  万老告诉我们,这是他珍藏的当年与其他领导人在抗震指挥部研究抢救方案时的工作照。

  30年过去,86岁高龄的万老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年在唐山同大家并肩战斗时,为抗震救灾所共同做出的每一个重大部署,共同召开的每一次重要会议。

  “当时抗震救灾的首要指导方针是千方百计抢救掩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能多救活一个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据万老回忆,在部署救灾方略上,抗震救灾指挥部将救灾按片划分:路南、路北、陡河以东三大区,根据灾情轻重部署兵力。

  “抗震救灾初期,我们最紧迫的任务是抢救废墟中的幸存者。”据万老介绍,由于救灾心切,最早开进的部队没来得及准备和携带锹、镐、施工机械等,这给救灾造成了很大难度。“最初的几天,战士们只能靠双手或就地找些简易工具扒碎石,搬楼板,扯钢筋,有的战士因此指甲剥落,双手血肉模糊,却仍没有放弃任何一位可能生还的同胞。”

  万老拿给我们的一份资料上记载着:7月28日下午,最先进入唐山的某营,在没有任何作业工具的条件下,把原有3层楼高的新华旅馆的废墟翻了个遍,救出了70多个幸存者。随着时间推移,废墟中的幸存者越来越少。为此部队成立了许多“潜听队”,每晚到废墟上屏息静听地下的动静。一有动静,立刻紧急出动,奋力挖掘。到8月13日,部队从废墟中共救出群众12245人。

  每天奔波在抢险第一线的万老深知,抢救被埋压的遇险群众具有较大的风险性。楼房、墙体摇摇欲坠,大小余震不断发生,突兀孤立的墙体时刻有倒下的危险。

  “面对灾难的场景,战士们主动提出‘把生的希望让给灾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战士们在断垣残壁、废墟洞穴间钻进钻出,争分夺秒的抢救在生命线上挣扎的群众。”回忆当时的情景,老将军禁不住热泪盈眶。

  大地震中,16万人身受重伤。在竭力抢救废墟中的幸存者的同时,转送伤员赴外地救治的重任又落在救灾部队指战员的肩上。

  据万老回忆,为了大批转运重伤员,在遭到严重破坏的唐山机场,空军指战员用塔台车指挥飞机双向起飞,调度员用目测和经验,指挥飞机安全起落,在最困难的时刻铺平了救死扶伤的空中通道。短短半个月内,机场安全起降飞机2800余架次(含运送救灾物资),最多的一天达354架次,平均每两分钟起降一次,仅用五六天的时间,就空运出了一万多名伤员,创造了我军空运史上的最高记录。

  资料显示,截至8月25日,军地协力,组织调集了159列火车、470架飞机,将10.2万余名伤员转送到辽、吉、晋、陕、冀、鲁、豫、鄂、皖、江、浙、沪等12个省市进行救治。

  3、“唐山,一座了不起的英雄之城”

  采访结束之后,万老兴致勃勃地邀请记者参观他居住的小院。这是一座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院落,前后共两排房屋。房屋之间和靠南边的空地上,是两个面积不大的庭院。

  万老指着自己正在居住的房屋告诉记者,地震中,这幢当时刚建成几年的房子一夜间也成为“危房”。

  万老告诉记者,30年来,他和夫人赵政基本上每年都要到唐山走一走、看一看。1996年7月28日,唐山市召开抗震20周年纪念大会,万海峰将军作为当年抗震救灾的主要指挥者之一,应邀出席了纪念大会。

  “唐山,是一座了不起的英雄城市,唐山人民创造了人类战胜自然灾害史上的奇迹!”万老深有感触地总结道,唐山所创造的奇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震后顽强自救,二是大灾之后无大疫,三是自力更生快速恢复建设。

  据万老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当时从废墟中死里逃生的人,有1/3以上是在部队到达之前靠自救互救脱离险境的。部队到达后的十多天里,还有人在废墟深处竭力坚持,3天,5天,8天,13天……坚持时间最长的是开滦煤矿的5位矿工,他们在漆黑的井底巷道,扒开塌落的碎石,一寸一寸地奋力向外移动,在毫无食物的情况下,靠地下水维持生命,坚持了15天之久!

  万老深情地说,这些唐山同胞的获救,来自部队的救援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内因———他们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为生命的延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唐山抢险救灾的解放军部队,还承担着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扒挖、清理、掩埋遇难者尸体,让遇难者安息。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啊!那么热的天,很多尸体开始腐烂,而活着的人就在尸体附近生活,必须早早着手防疫工作。”万老告诉记者,当年,抗震救灾指挥部很快决定成立了卫生防疫指挥部,由北京军区迅速调运大批卫生防疫的器材和药物,并从驻地部队抽调兵力组成专业防疫队伍,同时发动群众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防疫大战。

  人民子弟兵不顾尸体腐烂发臭,手抬肩扛,昼夜清运。有的战士甚至被腐烂的臭味熏倒,为此,部队专门调来了一批防毒面具,发放到清尸的战士手里。

  在这场浩大的防疫战斗中,中央从全国调集了21个防疫队共1300人和军用防化车、喷药飞机、大批药品器械投入防疫工作;“前线指挥部”先后出动飞机140多架次,防化车和各类消毒汽车230多台,反复对唐山进行大范围的空中和地面喷洒。

  “这场防疫战很有效果啊!”万老十分欣慰地说,由于防疫工作及时有力,唐山安然度过了灾后的传染病爆发期。第二年春天,传染病发病率比常年还低,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临别时,老将军又特意带记者观赏了花园中盛开的蔷薇,他说,他非常喜欢这些平凡而又美丽的花草,因为她们有着顽强而坚韧的生命力,任凭风吹雨打,生生不息。

  (本文采写中的资料提供得到北京军区司令部孙德阁同志大力支持,特致感谢。)

  □本报记者 汤润清 [发自北京]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