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区走向开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11:44 《市民》杂志 | |||||||||
在21世纪的今天,追求公共价值、倡导社区开放将成为城市、社区以及公民的必然选择。 陈幽泓(北京) 过去人们见面,最关心“你在哪个单位”,而现在很多人开始关心“你在哪个社区”
从维权到治理 住房是普通百姓所能拥有的最大宗资产。孟子云“有恒产者有恒心”,明晰的房屋产权和稳定的预期,唤起了人们对 自己财产的强烈关心,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爱惜财富的激情,同时也唤醒了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权利诉求。另一方面,住房承 载着“家”的概念,它不光给人提供“身”的安顿,也是人们寻找“心”的安顿的物质载体。当个人的“家”受到侵害时,人 们的权利意识和权利诉求也更加强烈。 物业纠纷频频发生且日趋激烈,促使了公民财产权利意识的觉醒,然而这种从个人私利出发的权利诉求,在客观上起 到了保护公共利益的作用。个人的私利会驱使人们参与到共同事务的治理中来,当人们发现个人的力量难以有效地保护其财产 和权利时,他们就会联合起来,从个人维权走向集体维权。 维权不同于治理:维权是对抗,治理是合作;维权是你死我活,治理是既让自己活又让别人活;维权是分庭抗礼,治 理是遵照社会共同的准则去约束各方行为,通过妥协和合作来采取更多建设性和富有成果的行动。正是在维权过程中,人们学 会了治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个人的权利意识促进了社区参与,社区中的公民意识开始觉醒,互惠互利、合作友爱的 社区氛围开始形成;另一方面,人们又在社区参与的过程中,学到了如何动员民众遵守规则、采取理性集体行为维护秩序,如 何遵循民主法治的途径、以契约方式依法自治、构建和谐社区,如何既关心个人私利又关心公共事务,如何既主张其拥有权利 又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在公共生活训练和实践中,产生了以自由、合作、人道、责任、互助为基础的公共精神,这种公共精神又构筑了公民 社会的基础,不断推动着国家的前进。 从维权到治理,是公民精神的觉醒,而从封闭到开放,则是时代进步的选择,在21世纪的今天,追求公共价值、倡 导社区开放将成为城市、社区以及公民的必然选择。 开放社区与开放心灵 我理想中的社区是一种开放社区。 “开放式”社区首先是布局和资源的开放。社区资源不仅应该向所有住户开放,还应该向周边区域开放,从而使社区 的配套资源与城市的公共资源实现完全的共享。 “开放式”社区还要求有开放的意识和心态。当围墙越筑越高、防盗门越安越多的时候,人们的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 也极度萎缩,封闭的心灵使得邻里疏远、人情淡漠。公共价值和城市功能的重塑要求现代公民对个人身份和生活品质的追求具 有更宽广的胸怀和更高尚的认识。我们不需要通过封闭和隔离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是要学会通过全社会整体福 利的提高来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虽然每一个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偏好和选择,但不管是个人、社区 、抑或是城市都对其他部分持开放的姿态,大家互通有无、共享繁荣。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开放是全社会更高的追求。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社会始于和谐社区。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业主自治能力将不断增强,社区自主治理得 到壮大,行政控制将越来越弱,政府、自治组织和市场机制形成三足鼎立而又边界清晰的一体化系统,三者发挥各自的作用并 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开放的社区是最理想的居住环境。 无墙社区好吗? 围合派 围合派认为: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私密性空间。“围合”在心理上给人以安全感,并使居住 者产生互相交往的愿望。 开放派 开放派批评:在近期大规模住宅兴建中,封闭式小区成为通用手法,发展商运用内向、封闭、隔断或跳跃式方式,建 造与周边环境隔绝的房子,使住宅小区沦落为“城市孤岛”。 开放派呼唤完全推倒社区的围墙,而关键是要推开人们的“心防”。 半开放派 这派人士主张:修墙之余,也修建多条与马路相连的小区主干道、与之相连的园内开放式小径,以及相邻的社区风情 街,这可以增加人们随机交流的机会,也使社区既与周边环境紧密融合,又相对独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