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千年古村的自我救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12:35 新闻晚报 | |||||||||
□晚报记者 谢飞君苏州摄影报道 “如果我们开发的意识能提前十年,东山的古村落肯定不是现在的样子,而是能和周边的江南古镇一样,既有吸引力,又有知名度。”昨天下午,苏州市东山古村落开发与保护项目的负责人金惠华对本报记者说。 按照他的说法,由于古村落的保护起步较晚,古宅需要投入大量的维修,资金成为最大的问题;与此同时,古村落周边江南古镇林立的局面,使村落的游客量仅维持在每年3万
人一多,堂主要为验票愁 “王导,你一会得跟领导反映一下,刚刚进来了41名团队游客,但只有20名游客留下了票据,究竟是什么情况,你得跟领导反映一下。”6月15日下午3点半,一批游客刚刚从宝俭堂离开,宝俭堂的主人便跟导游说了上述那番话。按照陆巷古村落门票的管理办法,每一个进入宝俭堂的游客要将门票留下存根,以便惠和堂的主人凭借票据从东山旅游开发公司领取到每名游客2元的利益分成。 今年年初,苏州市出台了《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作为全国首个地市级关于保护古村落的地方性政府规章,它突破性地规定:允许以股份制形式对古村落进行保护,经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古村落保护。私有古宅与政府修缮的“惠和堂”统一对外开放后,“宝俭堂”、“怀古堂”等的投资者将分别按古宅大小、价值的不同等级,参与收益分成。 村民用古宅入“股”搞旅游可以称为创举,但围绕其中的问题也不少。譬如,“因为上海的小黄金周使陆巷这几天的游客剧增,但每到一处都验票的行为确实给游客和堂主们都带来些许不便。” 没钱修,全民参股搞旅游 “没钱修”是陆巷古村落在发展之初遇到的最直接的问题。 东山镇旅游公司总经理金惠华给记者透了一个底:2002年,镇上为修明朝宰相、文学家王鏊故居惠和堂,花了700多万;惠和堂开放后,25元一张门票,全年收入大概在20万左右。镇级财政能负担多少个惠和堂? “谁都知道那些老祖宗留的东西是宝贝,但没有资金,古村落旅游规划就都是纸上谈兵。”于是,从去年起开始探索以股份制的形式解决古村落保护,开发的问题。 镇里的设想是:村民,政府大家抱成团,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镇旅游公司牵头,村民以古建筑入股,民间资本合作”的方针,将文化遗产,村民,民间投资者多方面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为增强说服力,我组织古宅的主人们到安徽的西递、宏村去考察,通过分析他人的模式说服古宅主人们参与到股份制的运作形式之中来。 金惠华对这样一个吃螃蟹的举动很是谨慎,可喜的是真的吸引来一批响应者。不少村民愿意拿出祖上的老宅踊跃入股。 股份制,实施也因无奈 村民入股村落保护,把苏州古村落保护推到了一个崭新的位置,这个元末明初的老村突然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虽然《东山镇陆巷古村开发协议》是在多次研讨、多方关注之下才成形的,但也是无奈之举。”金惠华说。 “作为长远考虑,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将老宅从村民手中买下,再由政府统一进行修复、开放和保护。但是,政府需要花费太多的资金。”金惠华坦言,当初最希望的模式是将老百姓从老宅中迁出,然后实施全方位的修复、保护。“但由于近年江南各水乡古镇的崛起,村民都有了商业眼光,他们看到了老宅的前景,都不肯轻易卖给政府。” 金惠华举例,陆巷的遂高堂这两年墙面坍塌严重,岌岌可危,有一个90多岁的老人住在里面,平时没有人照顾,只有一个侄子在上海。政府考虑到老人安全和村落保护的问题,与老人商量以50万左右的价钱将老宅买下,让他到设施齐全的公寓去安享晚年。但老人侄子开出的价码却是1000多万! “买下一个堂就要花费如此天价,政府显然不可能做到!”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山政府开始一家一户地与村民商量,让政府对古宅进行免费维修,之后用联合的方式推出古村落,然后集体参与分成。 早十年,情况就会好很多 古宅产权问题解决了,但整个古村落保护,还涉及到诸多问题。金惠华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两个多小时内,多次重复:“陆巷的保护工作,要是早十年就好了。” 金惠华说,一方面,由于起步较晚,村落的保护工作更为繁琐。“最近十年的建筑与古村落的整体风格极不相符,大量的动迁与改造个别建筑的外壁成为必然。”虽然陆巷目前开放的五个堂室非常有特色,但它们却散落在各个角落,相距甚远。为了改变游客四处寻觅的情况,目前当地正在规划一条观光走道,但是沿着走道,依旧有大量的“修旧如旧”工程需要进行。 另一方面,随着周边水乡古镇的开发,规划需要越做越详细。“单就完成两本《陆巷古村落规划书》,就用了4年时间,光论证会就开了大大小小9次。” 但他同时表示,东山古村落的发展也有自己的优势,可以配合自然山水做文章。“江南水乡古镇大多‘有水无山’,而徽州的西递、宏村则‘有山无水’,东山三面环山、一面临湖,能把山水与古村落结合起来吸引游客。” 古宅故事一对退休夫妇的宝俭堂 “淮海战役是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我这个堂,是用大板车拉出来的。”宝俭堂主人许青冠这样概括他修复古宅的逸事。 “宝俭堂”始建于南宋,重建于明朝,是南宋词人叶梦德后裔的居所,叶梦德曾官至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诗词风格接近苏轼。从濒临倒塌到古宅“重生”,许青冠夫妇花了三年时间,投资了近千万元,重新恢复了老宅原有的门厅、大厅、花厅、主楼四进主体建筑。 2001年,许冠青初踏陆巷,就为绿树青山的环境,巨宅牌坊的古建筑所倾倒。然而随着游览,心情却沉重起来。宝俭堂这个四进大院,历经沧桑,已破损不堪。“正厅立柱被蛀空,用手一摁一个坑;闺阁小楼楼顶塌出一个‘天窗’,楼梯已经朽坏坍塌,二楼成了‘空中楼阁’。随手拍拍墙壁,一大块墙皮应声而落,吓人一大跳。” “这再不修就非塌不可了,怎么不叫人心疼?”许先生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即将倒塌的古宅,并出资修复。而修复并非易事。古宅修复,要修旧如旧,技术含量高,没有专业施工队和专家是万万不行的。 2001年起,许先生便专门请来上海同济大学古建专家,太湖古建公司的技工。花了三年时间,村内道路都用青砖砌成人字纹,主街用条石铺面,“全是古董啊,宝俭堂在村子最里边,为保护路面,所以不能通拖拉机,修宅的条石都是用大板车拉的,一块条石,10个人拉,从马路到村最里头,要用半天时间。”而修复荷花池时,单太湖石,就拉了200吨。 付出可谓巨大,单是宝俭堂,前后就花了200多万;但成果也显而易见,还未修竣,慕名的参观者便络绎不绝,2004年省有关部门就申报承德堂参加联合国亚太地区世界文化遗产的评选。 谈及巨大的投入不能在短期内变现,算亏吗?许先生自有看法:“咱们苏州人就喜欢古建筑,有钱难买心头好嘛,况且,老房子是传子孙的,能升值,又保护了传统文化,做件好事,值啊。” 截至目前,陆巷古村正式向游人开放的5幢古宅中,除了王鏊故居惠和堂是属于东山镇政府投资开发的以外,其余5幢如宝俭堂,粹和堂,会老堂等等都是民间出资修复建造的。其中怀德堂投资了70多万,会老堂投资了100多万。民间资本,正在逐步成为古村落保护的又一支重要力量,遍地生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