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凝聚勘测人员50年的心血和汗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19:42 新华网 | |||||||||
新华网西宁6月20日电(记者朱建军、文贻炜、贾立君)7月1日起,格尔木至拉萨的雪域高原上将驶入一辆辆旅客列车。伴随着列车的汽笛声,人们难以忘记,脚下已经铺就的、横跨世界屋脊的钢铁长龙上凝聚着铁路勘测人员50多年的心血和汗水。 青海、西藏地处人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这里高寒缺氧、气候恶劣,也是我国铁路网的稀疏和空白点。青藏铁路格拉段,全长1142公里,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就有965公
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便与中科院冻土研究所、铁科院西北分院等单位共同努力,在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冻土地区的筑路技术开展了长期的科研与实践,基本掌握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并成功解决了工程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为最终修建青藏铁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铁一院对青藏铁路进行过三次勘测,1955年至1961年进行了第一次勘测;1974年至1978年进行了第二次勘测;第三次是在1996年至2001年间展开的。 青藏铁路穿过冻土区550公里,实际上真正的冻土地段不到400公里,属于较不稳定、不稳定多年冻土地段不超过190公里,其中极不稳定高温冻土地段在100公里之内。青藏铁路冻土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之深、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多、经历的时间之长,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铁一院便与中科院原冰川冻土研究所、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一道,在青藏高原以风火山地区为代表,开展了高原冻土的研究。这一研究已坚持了近40年,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对青藏铁路沿线冻土的基本分布特征已基本搞清,并科学地解决了在冻土地区修建铁路的技术问题。 1974年8月,根据中央指示和当时加快勘测设计工作的要求,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铁道部、一机部、铁道兵、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等有关单位领导同志组成的青藏铁路科研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盐湖冻土、高原机电设备、通信信号、施工等4个协作组;组织了全国9个部门与19个省区市的68家工厂、部队、研究所、设计院和大专院校,共1700多名科技人员,开展了青藏铁路科研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2000年,铁一院超前安排了青藏线的初测工作。从3月28日航测地控工作开始,到10月底钻探工作结束,铁一院集结了各分院、各单位的7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在从格尔木到拉萨的1000余公里范围内展开了会战。 2001年3月1日开始,铁一院再次全面展开青藏铁路的勘测设计工作。高峰时,有1100到1700余名勘测设计人员同时奋战在这块世界最高的大陆上。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会西宁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这条铁路分两期修建,一期工程由青海省会西宁市至青海西部重镇格尔木,长约814公里,已于1984年建成通车。二期工程由格尔木至西藏首府拉萨,新建线路长1142公里。 推动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是党中央决定建设青藏铁路的重要目的。在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共同撰写的《青藏铁路建设对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调研报告指出,青藏铁路建成后,将把西藏首次纳入全国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中,通过铁路解决西藏经济活动中的远距离运输问题,大幅提升进出藏的货物量,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青藏铁路的开通,将使西藏经济发展迈入新纪元。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专家刘楷认为,经济、快速、大能力、全天候的运输通道,让西藏交通条件有了质的飞跃, 青藏铁路对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