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善待“生命”才能善待“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00:0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成都某高校一位年轻女教师,为在激烈竞争中保住优势而拼命攻读博士学位,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彻底击毁劳累过度的她。有关专家对此指出——

  人一旦没有了生命,对任何价值目标的追求都将化为泡影。成都某高校一位年青女教师,为了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保住在讲台上讲课的“权利”和岗位,拼命攻读博士学位。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将本身就劳累不堪的她彻底击垮,在丈夫和儿子面前撒手
而去。

  转轨、转型期间的市场经济固然使各行各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甚至带有些残酷性,但有关专家却指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理当高于对一切价值目标的追求。

  “弦”绷太紧易断

  离开人世的青年教师姓何,湖南湘潭人,1995年大学毕业后留在成都某重点高校任教。1996年10月21日,25岁生日那天她与同校另一位男教师结婚。之后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何某随后攻读了硕士研究生,丈夫也评上了中级职称,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但到了2004年,她所在的学校成为了国家985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对教职员工有了更高的要求,新进的教师都得有博士学位,这让何某等青年教师感到了无形的压力。

  “为了不在竞争中被淘汰,也便于评职称”,何某再次决定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

  何某的丈夫说,为尽快读完博士,何某几乎梦里都在做项目。每天早上7点起床,她先骑车送儿子上学。

  8点半,她总会出现在学院的实验室里。查资料、看书,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中午回家吃完饭,在沙发上躺一会儿,她就又马上赶往实验室。晚上,丈夫常常睡醒一觉了,她桌前的灯还亮着。

  在本身还有教学任务的情况下,何某仅用一年时间就读完了博士学位的所有课程,其间用丈夫的话说“几乎从不看电视,也没有任何娱乐”。

  在读书、教学之外,她还得像别的妈妈一样,每周陪孩子去学画画、学下棋,孩子在里面学,她就在外面看书。

  然而就在她快要走近希望时,一场噩梦向她袭来。

  今年3月,何某从外地出差回来突然感觉头痛。开始只以为是感冒,她吃了西药又吃中药,但没见好转。后来在丈夫一再催促下去了医院,CT检查发现,她的脑子里有个瘤子,而且是恶性、晚期!

  拿到诊断书,丈夫感到天都塌下来了,但他没告诉何某真相。

  随后,何某接受了手术,肿瘤被部分切除了。

  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后,她感到自己好些了,笑着对丈夫说,她争取下个学期就去上课。

  但到5月底,何某再次感到头痛欲裂:瘤子再次长大了!5月31日凌晨5时许,何某在住了一周医院、昏迷了数小时后,永远停止了呼吸!

  警惕“英年早逝”

  何某的早逝在这所高校教师队伍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人为之感到惋惜。

  该校宣传部一位负责人在对何某的死表示“痛惜”的同时称,学校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博士才能上讲台,但现在新调进的确实都是博士生,这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但他也说,在压力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如何缓解压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关爱自己的健康。

  其实,在如今转型、转轨时期的激烈竞争中,因各种压力而把自己“逼”得太紧的,远不止何某一人。

  毕业于四川大学1997级无线电系的胡新宇,是四川宜宾市人,2002年考上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后直接到华为公司从事研发工作。

  今年4月初,在从事一项封闭项目研发时,他开始经常在公司过夜,甚至长时间在实验室打地铺睡觉,加班时间最长到次日凌晨2时左右。在连续加班近一个月后,他最终因患病导致身体各项器官衰竭,于5月28日不幸身故。

  2004年,来自山东的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单某,本是直保研究生,全年级综合测评“状元”,但为减轻父母为他上学承受的经济压力,他一人在外找了3份兼职工作。结果他也因过度劳累导致免疫力急剧下降,于当年6月13日早逝。

  当时,单某的去世在成都高校中产生了一场不小的震动,许多大学生不禁感慨,千万别拿“透支”生命去赌人生。

  善待“生命”

  工人喊累,农民喊累,知识分子喊累,老人喊累,年轻人也喊累……这在当今社会已成一种普遍现象,就连在前不久刚结束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两院”院士们也普遍喊累。

  “累”从何来,无非是因竞争激烈导致个人生活、工作压力过大,或对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过急、过高。

  据有关卫生医疗机构监测,目前相当多的人处在一个介乎于生病与健康的“亚健康状况”,而压力又来自各行各业考核评定的“加码”和“升级”。

  对此,四川某高校一位教授说,从人文关怀出发,要能不让大学教职员工“活得太累”,学校在制定各种奖励和激励政策时就该从实际出发,所要求的对价值目标的追求选择,都必须符合他们能承受的能力。

  他表示,珍爱生命,应先从组织关爱和科学设定做起。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理当高于对一切价值目标实现的追求。”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家胡光伟指出,人生在世,努力追求个人完美目标的实现是无可非议的,但“最好往往并不是最完美”。倘若在生活和工作中成为了“理想主义”、偏执狂,而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当做“无限”来使用,那么一旦绷断“弦”而失去生命,再“完美”的价值目标实现都无多大意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