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这些福州歌谣“丫乌梅”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02:32 海峡都市报

  N栏目主持 李坚 邱文辉

  “福州话虽然‘土’,但是福州话里许多短小精悍的俗语、谚语却隽永深刻。形象诙谐之中包含着许多道理。”本报关于福州话的系列报道,引起不少老福州的反响,他们告诉记者,福州话虽然难懂,其实很有味道。有些老伯还热心地把自己小时候唱的福州民谣告诉记者,本报一些同事边念边笑,直叫“丫乌梅”(福州话发音,意为很有趣)。

  福州俗语形象生动

  “七溜八溜,莫离福州”大概是连外地人都知道的福州俗语了,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福州人恋乡恋土的“家”的情结。“食在在,做赖赖,工钱都还在”福州的许先生给我们说了一句特别形象的俗语。他解释说,这是讽刺有的人吃饭积极,干活偷懒,反正工钱也不会少,形容过去吃大锅饭,做好做坏都一样。而“田园日日去,亲戚淡淡行”这句话则劝导人们要辛勤劳动,亲友那里没必要就不要老是去,“因为去亲友家难免就是应酬、喝酒、打牌,不如把时间用在劳动上。”

  吴阿姨则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教人孝顺的谚语“牛头马面是娘奶,胭脂粉面是别人”。乍看有点吓人,吴阿姨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自己的母亲长得非常难看,但总是自己的亲人,别人长得再漂亮,也是外人。要儿孙好好孝顺自己父母,说到底就是不要娶了媳妇忘了娘。

  “七哥问八哥,共汝差不多”则是说保守的人不思进取,只求不比别人差就行了;“鼓楼顶掏时辰牌———挨时度日”表示消极怠工;“郎机炮拍———无够本”则有大材小用的意思。

  看来福州话的谚语俗语都形象生动,还十分风趣,但其中的道理却很深刻。

  《瓜果歌》令人垂涎 《长年歌》饱含辛酸

  “我这里有一首12个月时令瓜果顺口溜。”昨日,74岁的陈炎官老人特地来到报社,逐字逐句向记者解释了这首充满水果芳香的顺口溜:

  “正月瓜子撒侬嗑(很多人嗑),二月白蔗摆满街,三月枇杷出好势(意即这时候水果少,枇杷上市正当时节),四月杨梅红艳艳,五月桃李肚里红,六月荔枝像灯笼,七月番石榴不上三盖灶(即不能用来祭祀菩萨),八月龙眼卡溜侬,九月柿软圆又圆,十月橄榄值人钱(很多人买),十一月荸荠开去卖,十二月橘子好做年。”

  这首顺口溜从1月份人人都爱嗑的瓜子说起,直到黄澄澄的福橘,包括了枇杷、杨梅、龙眼等各种时令水果,光是说一遍就让人垂涎欲滴。

  民谣并不都是欢快的,比如马长飞老先生说的这首《长年歌》,“长年”就是长工,这个民谣说了一年12个月里,做长工的人看着人家过节,吃好东西,自己只能埋头卖命干活,却衣食不周的悲惨生活:

  正月一到是新年,东家打伞请长年,长年问您什么价,您讲工夫能好不论钱。

  二月一到二闲闲,长年牵牛去犁田,一日都犁二亩上,东家嫂还嫌犁没田。

  三月一到三月三,磨刀磨镰去割苷(茅草),没割苷头先割手,十个指头红丹丹。

  四月一到秧子青,肩挑秧担连扁担,正手拨秧大手洗,十条落地九条青。

  五月一到五龙船,大桥头(西湖)打鼓敲锣划龙船,大男小女看到尽,只剩长年手牵牛。

  六月一到六月中,肩挑车扛去洋中(田),脚踏(水)车轮子转,手扶车扛阵阵酸。

  七月一到七闲闲,东家没配(菜)配芋杆,一餐两餐还可以,多吃两餐路没走(不会走)。

  八月一到八月中秋,娘舅送饼外甥收,大男小女都有份,没掏一块半块长年磨咀髹(抹胡子)。

  九月一到九阳阳,东家杀猪杀鸡连杀羊,搬椅搬桌都有份,没掏一块半块长年磨嘴唇。

  十月一到十月冬,丫头仔装饭钵底空,碗底苍蝇扒了去,三划二划碗就空。

  十一月一到冬节时(左边加米旁),手扶笼臂(磨摆)笑眯眯,东家问我为何笑,我冬节几两米时。

  十二月一到十二月天,奴做长年没作孽,东家有钱再去请,让我转厝(回家)找姆养仔快活仙。

  不标准福州话笑话百出

  昨日依然有不少市民通过本报热线诉说他们在福州因为语言不同而产生的笑话和误会,不同的是,这次是一些外地人想用福州话与福州老人沟通,结果“半调子”的福州话却让老人不明就里。

  爱美依姆

  岂容他人闲话

  这是一位外地来榕打工的小伙子的故事,一天,他看到一位老依姆从道路施工处经过,他好心地故意用带些福州腔的普通话说:“依姆,你上面走。”谁知老依姆瞪了他一眼,说:“你以为你长得很好看吗?”小伙子可郁闷了,后来福州的同事告诉他,福州话里“生不俊”(长得不好看)和变了调子的“上面走”听起来很像,难怪老依姆会不高兴,人家年纪大了一样爱美。

  谁上街

  带“自来水”呀

  55岁的杨先生5岁时就从北方来到福州,但至今福州话仍说得不清楚。1973年的一天杨先生走在路上,突然想抽烟,却忘记带火柴,于是他向一位嘴叼香烟的依伯走去,用半生不熟的福州话问道:“依伯,你有没火柴?”没想到老依伯却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他。杨先生比划出点烟的动作,才让老依伯明白过来。事后杨先生才知道,原来“火柴”在福州话里叫作“自来火”,发音和“自来水”差不多。他那不标准的福州话自然让老依伯纳闷:谁上街带着自来水啊。

  □相关链接

  福州话也是老古董

  闽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支,分为闽东话、闽南话和闽北话。福州方言是闽东话的代表,流行于福州市和所辖的闽侯、长乐、福清、平潭、永泰、闽清、罗源等八县(市)以及古田、屏南、南平、福安、宁德、周宁、寿宁、柘荣、霞浦、福鼎等县(市),覆盖面占福建省面积五分之一强。

  福州话中又分为福州本地腔和闽侯腔、长乐腔、福清腔、平潭腔、永泰腔、闽清腔、罗源腔等等。另一方面,历史上由于中原文化数度入闽,因此福州方言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与当时方言融合的过程中,既保存着上古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许多旧痕迹,又保存有不少中古汉语的一些特色。

  根据《戚林八音合订》,福州方言共有36个韵母,15个声母,8个音调。36个韵母中与普通话相同的有31个。现在普通话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声调,福州方言中仍保留着中古汉语的入声。在词汇方面,许多古籍中可以看到的基本词汇一直为福州方言继续沿用至今。如“箸”(筷子)、“鐤”(锅)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