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70%政府部门网站成摆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08:06 潇湘晨报 | |||||||||
-2003年底,永州道县县政府开全省县级政府先河,在网上接受群众来信来访,并及时作出网上批示(简称“网批”),《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对此作了报道和推介。 -时隔两年半,这一深受群众欢迎的“网络民主”形式却被当地群众质疑是“形式主义”。
-记者调查发现,70%的政府网站处于“瞌睡”和“半瞌睡”状态,有些网站发布的最新信息居然还是两三年前的,造成网络资源白白浪费。 大量帖子长期“尚未处理” 6月11日,在外地工作的道县人张小斌(化名)点开了道县电子政务公众信息网(http://www.dx.gov.cn)上的“监督投诉”栏目。在阅读了里面的帖子后,他愤然以《为什么要作秀!》为题,留下这样一段话: 我是一名在外地工作的道县人,一直都很关注道县的发展。久闻道县政府网上有一个网批专栏,若真如报道所说,那真是道县百姓的福气。但今日一看,方知是政府在作秀!网上的投诉已经累积很多没有得到回复,让人感到既可惜又可恨!建议要么取消此专栏,要么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让百姓失望。我将继续关注此事的发展! 张小斌的牢骚并非他独有,记者日前打开该网站,发现和张小斌持同样意见的网友不在少数。据粗略统计,自从今年4月份以来,便有近10名网友在该栏目发了此类帖子。 今年4月13日,一位署名“彼岸草”的网友发帖一连问了好几个“为什么”:“请问开设网上信访的目的是为广大群众服务还是做形象工程?若是做形象工程,那是帮政府树立了执政为民的形象还是相反?政府既然设了信访网,为什么不安排专职信访工作人员处理网上信访?为什么总要那么多诚挚的心望穿秋水?……” 网友“爱莫能助”6月9日的帖子让人啼笑皆非,却发人深思:“近一年的信息都是‘尚未处理’,我原本想说的也不想说了,把这些处理完再说吧!” 记者在该网站发现,“监督投诉”栏目的群众关注度很高,自2003年12月1日开始有网友发帖,至记者发稿时止已发帖1053条。时至今日,仍然每天都有群众来该栏目发帖。然而,县政府领导的“网批”自从2005年年初开始便陆续减少,到目前甚至已近“绝迹”。 “为什么所有的留言全是‘尚未处理’,既然都是‘尚未处理’,为什么还要搞这个网站呢?本来是一件大快民心的好事,现在却变成了一个‘形象工程’!”不少道县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言辞显得有点愤慨。 “网批”曾深受群众青睐 谈到道县电子政务公众信息网的网上信访系统,还得从2003年下半年说起。据道县政府办副主任唐也介绍,这个网上信访系统是道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易光明的创举,也正是在他的提议下,网上信访系统于2003年12月1日正式开通。 从理论角度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记者在该网站看到,“监督投诉”栏目分“信访在线”、“回复中心”两个子栏目。其中,“信访在线”专门接受群众来访,来访群众只要登录该页面,便可发帖子向县政府领导投诉、咨询、提建议等,并可指定县政府某位领导予以批示和答复。具体负责“网批”和答复的有:县委副书记、县长易光明,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罗建华,副县长李勇清、彭小兵、胡利仁、杨建国、陈秋廉、郭春荫、刘功文等9人。 针对群众的来信来访,被指定的县政府领导将在“回复中心”予以“网批”,进行处理和答复。对一些不能一下子解决的问题,也会作出说明,或者批给相关部门,要求负责落实。 网上接受群众监督投诉,这一做法便捷、实在、透明的特点,引起了道县群众的一致好评和热情参与。“不用上门也可以和县长面对面聊天了”,“谁说找领导难,我们找领导就是‘一碗饭’(永州方言,指像吃一碗饭那样容易)”……道县的群众当时评价说。 群众的热情参与使得网站发帖数量大增,“最多的时候,一天甚至有十几个帖子等待领导‘网批’。”道县某县直部门一干部告诉记者。 道县率先在全省推行“网批”的做法,引起了媒体关注。今年1月,中国青年报以《在道县政府网见识清新“网批”》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评价说“给人一种新鲜、清明之感,体现了一个县级政府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方面的切实努力”,认为“网络民主”对推动政府的各项工作开展功不可没。 随后,许多报纸都对道县的这一做法作了报道,道县“网批”一下变得炙手可热。 “民心工程”变成摆设 “监督投诉”栏目开设后,的确为群众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 道县县城居民何文志告诉记者,他家门前的一条烂泥巴路一直没有修好,他试探着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不到半个月时间,有关部门就拉来施工队将路修好了。一些居民和干部职工反映的部门乱收费、拖欠工资等问题也都得到了解决,“网批”确确实实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然而,从2005年初,领导在网上的批示开始减少。 记者在该网站看到,2003年12月至2004年下半年,几乎所有的群众来信来访,都有县政府领导作答复,但2005年初以来的帖子,很多却都“尚未处理”。 记者作了一下统计,从今年1月1日起,该栏目群众共发帖350多条,但仅对26个帖子作了回复,回复率不到7.43%,其中,县委副书记、县长易光明回复16次,副县长李勇清1次,副县长胡利仁1次,副县长陈秋廉6次,县政府办和县物价局分别代表县长易光明回复1次。 针对领导回复大量减少的情况,道县政府办负责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一、政府办工作不力,没有安排专人负责处理网上信访。据介绍,因为办公条件不好,目前道县政府只有县长和两三个副县长配备了电脑,因此以前群众在网上发的帖子,都是政府办相关工作人员将帖子打印出来,送相关领导批示,然后由县政府办工作人员再录入电脑上网发布。然而,最近一年来,政府办工作人员没有将这项工作坚持下去,以致造成了部分县政府领导“网批”停止。 二、群众的问题太多、太杂、太乱,许多问题“没有根据、很不客观”,有的甚至是在泄私愤、发牢骚,不好回复,部分问题回复了,甚至可能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县政府领导工作千头万绪,无暇顾及。 然而,对政府办的这些解释,许多群众并不认可。 “这是一个‘民心工程’,老百姓都很欢迎,县政府领导应该给予充分重视,政府办工作不力,作为领导应该要督促他们改进,为什么没有呢?” “有些问题我们并不是非得要领导帮忙解决不可,只要有一个答复、一个说法就足够了,为什么连这个小小的要求都不能满足我们?” 群众普遍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不再“网批”的现象,关键是县政府部分领导的民本意识出现了偏差,把这样一个深得民心的“民心工程”变成了一个摆设、一个形式。 “和道县政府的情况一样,近年来许多地方为改善政府工作都出台了一些比较好的政策和办法,如网上政务、实名制、保证金制、目标责任制等,但是许多都陷入了一个‘难以执行’或者‘难以坚持’的怪圈,究其根本就在于部分地方领导的政绩观有问题。为了出政绩,一些地方领导不惜出奇招出台一些在当地领先的办法措施,打造‘软政绩’,以引起上级领导和媒体的重视。然而,这些办法措施在得到上级的关注和媒体的宣传后,则已经失去了‘出政绩’的价值。与其花大力气去坚持这样一个已经再难出政绩的办法,还不如另辟蹊径,寻找下一个政绩增长点。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一些本来非常好的政策和措施最后变得‘难以执行’或者‘难以坚持’。”中央财经大学博士、副教授谭云明在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时说。 “下一步,我们将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完善这一信访系统,争取不让老百姓失望!”道县政府办副主任唐也表示。 70%政府、部门网站“打瞌睡” 其实,类似道县“网上信访系统”的网站并非一家。记者日前点击了我省80多个政务类网站、综合类网站和单位形象类网站,居然有70%的网站处于“瞌睡”和“半瞌睡”状态,真正做到了信息及时更新、运转良好的不到1/3。有些网站发布的最新信息居然还是两三年前的。 邵阳市公安局的网站最新信息是2005年9月5日的,常德市公安局的网站最新信息是2005年9月2日的。 据了解,目前各级各部门建立的网站,大部分始于几年前我国有关部门倡议建设的“电子政务”。当时,许多政府职能部门争先恐后地建网站,开设了网上政务、网上办事、网上投诉等系统。然而网站建好后,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维护,未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传递有效信息,很多信息从网站验收后就始终保持着建站之初的“历史原貌”,俨然成为一个“高科技”摆设;那些网上办事、网上投诉系统等也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根本无法达到办事和投诉的目的。群众戏称这些充斥着大量过时信息的政府网站为“政府往站”。 “花财政经费建的政府网站却成了一种时尚的摆设,归根结底还是官僚主义主导下的形式主义在作祟。”道县某企业经理蒋某说,“政府网站的信息应该是最权威、最可靠的,但如果仅仅是摆个样子,不仅对正常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影响,还损害了政府形象。” 据蒋经理介绍,有一次他按照本地某部门网站提供的汽车时刻表前往车站乘车,却发现发车时间早已更改。“有人评价说,这种网站是‘内容陈旧,文件过时;看过后悔,信则误事’,真是一点不错。” “这种网站实际上是闲置了网络资源,是网络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在永州市某部门从事网站建设的工作人员赵某表示,“一些政府网站之所以处于瘫痪状态,主要原因是这些政府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站信息的重要性,只是把网站做摆设,做‘形象工程’;其次,一些上级部门在考核下级工作时,往往只看重一些指标,如是否推行了‘电子政务’、是否实行了‘业务资源信息化’等等,这使得下级部门为了达标,不惜花钱去搞一些不切实际的‘达标工程’;此外,基层政府部门缺乏技术人员、没有形成常规的网站管理机制等也是导致一些网站‘休眠’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