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曾巩故里:淡淡的记忆(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11:55 江南都市报
曾巩故里:淡淡的记忆(图)

读书岩的山洞是浑然天成的,传说曾巩在此读书时山洞会流出油和米,让曾巩能长时间在此研读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曾巩(公元1019——1083)江西南丰人,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于宋朝熙宁五年(公元1072)任齐州 (济南)知州。曾巩在文学上成就极大,诗文俱佳,著有《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元丰类稿外集》等,为唐宋散文 八大家之一。

  时过境迁,斗转星移,离曾巩去世近千年。带着崇敬与好奇,记者走进南丰县,原本想仔细聆听那里的人们讲述曾巩 的故事,不想却只找寻到些许淡淡的记忆。

  -祠堂只剩残垣断壁

  得知记者的来意,县里安排的领路人便直接驱车前往洽湾镇桃源村渣坑村小组,那里有后人为曾巩建的祠堂。一路的 风景倒是分外宜人,山清水秀,只是到了村庄后才发现,要见的祠堂只剩下残垣断壁。从潮湿、布满青苔的石门进去后,整个 祠堂呈现在眼前,几乎想象不出原貌。房屋柱子只剩下两根,其他的柱墩子默默地伏在地上,残留的几段墙壁中露出砖块,门 口的两块碑文被村民堆放的柴木遮挡住,羞答答地躲在后面。此外,祠堂的空地上杂草丛生,一踏上去就会湿鞋子,显然,靠 河的这块地很长时间处于自然状态,快融进大自然了。

  祠堂中所展现出来的浓重的历史痕迹让记者在拍图片的时候有些高兴,因为怎样选角度都会有挺不错的效果。但记者 实在不解为何未对祠堂作修缮。乡里的领导告诉记者,这座祠堂是后人为了纪念曾巩而合伙捐资修建的,捐资人的名字就刻在 那两块石碑上,但时代久远,祠堂慢慢被毁坏了,之后也没有谁提议将这座祠堂管理起来,经历900多年的冲刷,祠堂就变 成今日这个模样了。“如今再想作修复,也不会对祠堂有什么动作,县里有个专门的曾公纪念馆,有资金或想法也是投到那里 。”一起来的领路人提出了他的看法。

  -全鱼宴的来历

  从祠堂出来,便沿着盱江前往曾巩的读书岩,路上听到一个现在南丰人经常提起的关于曾巩的一个故事。在以

美食著 称的县城里,盛行一种全鱼宴,就是满桌佳肴,清一色的鱼为主料,当地有句俗语叫“南丰不食全鱼宴,等于未到橘都游”。 而这个全鱼宴,便与曾巩有着渊源。

  由于过于用功读书,曾巩饮食渐少,急坏了曾巩的妻子。曾巩的妻子不仅才貌出众,且秀外慧中,尤善于女工与烹调 。她督促书童每日抽空在盱江垂钓,再做出种种美食,改善伙食,增强曾巩与两位小叔子的食欲,让他们更加精神奋发地学习 渊博的知识。这一日,书童钓到一尾重达五六斤重的大青鱼。曾巩娘子眼前一亮,灵机飞动,有心尽展烹调手艺,烧出一桌好 菜,给曾家兄弟一个惊喜。她穷尽心智,精工制作,将一条大鲜鱼化成了色香味形各不相同、风味殊异的十盘美食。摆上石桌 ,她娓娓道出名目与特点,曾家兄弟食兴大开,菜足饭饱之余赞不绝口。曾巩更是激情洋溢,夸赞娘子:“南丰有三子(橘子 、炉子、女子)之说,诚不欺也。娘子手艺精深,实在意味深长,催人奋进啊。”

  这一桌全鱼菜肴,经橘乡厨师发扬光大,便成了流传千年的全鱼宴。

  -曾巩读书岩的传说

  南丰山的曾巩读书岩,相传是曾巩青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岩前有亭,亭前盱水拖兰,石岩后枕枫岭。解放后,读书 岩被国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省人民政府将岩亭修葺一新。1984年,为纪念曾巩逝世900周年,政府又拨 出专款,兴工修建。读书岩的山洞是浑然天成的,传说曾巩在此读书时山洞会流出油和米,让曾巩能长时间在此研读。

  坐在读书岩的石凳上,听同行人讲述,山上曾有着3座像凳子的石头榻。原本是3块普通的石头,但是曾巩与两个兄 弟经常前来看书,久而久之,将石头坐出了窝窝。虽说曾巩刻苦研读,在学业成就上却是经历着长时间的磨难,他与其中一个 兄弟去考进士,两次都落榜了,当时赏识他的欧阳修,临走时在汴水河旁边,曾劝说其一定要再去考。曾巩与兄弟回到家中后 ,同乡还作了首诗来嘲笑他们兄弟,“三年一度举堂开,落煞曾家两秀才,好比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但他们并未 受到影响,每日继续到读书岩苦读,最后,曾巩终于在39岁那年考上了进士。

  -曾巩三训陈师道

  虽说花了十多年才考上进士,但曾巩从小好学,“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日草数千言。”20岁时,便名闻四方, 深得欧阳修的赏识,他的散文以古雅、平正著称。他讲究布局结构,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宋朝诗人陈师道,16岁就学于曾 巩,进步很快,在文坛上渐有名声。他对老师曾巩非常崇敬,在《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诗中说:“何来一瓣香,敬为曾 南丰。”一瓣香,就是一炷香,这种香形似瓜瓣,礼佛时所用,表示敬仰之意。因此,在南丰县城之南,盱水之侧,建瓣香亭 。稍后,民间便流传着关于瓣香亭的种种故事。

  从前,曾巩常在建瓣香亭的地方指导陈师道读书,几乎忘记了日月晨昏,饥温劳顿。一天,夜半山吐月,一片朦胧的 沙滩上,有个穿红戴绿,千媚百态,妖艳风流的女子,在那里独自轻歌曼舞,那细细的玉箫声,若断若续,哀怨春闺无限情。 陈师道正是青春年华,禁不住神魂荡漾,痴呆呆的双眼勾着那风流女。曾巩微察后严厉地训斥道:“读孔孟书,岂可丝竹乱耳 ,女色动心。”陈师道顿时脸红耳热,急忙捧上书本有嘴无心地朗读起来。过了一会儿,陈师道忽然听到河心水浪哗哗,他不 由得又悄悄偷眼望去,只见一条大鲤鱼背负一把耀人眼目的金交椅向沙滩游来,好像是给那风流女子歇息的。陈师道早听人说 谁坐上金交椅,他年必是

状元郎。心想,天赐良机,不可错失,一定要设法坐上一会儿。陈师道侧目窥视曾巩老师,正聚精会 神研读诗文。他打算悄悄溜走,忽听到老师严厉训斥:“求取功名,岂有捷径,苦读方能成就!”陈师道羞愧地低下头,捧上 书,没奈何地读起来。夜露寒冷,困倦难熬,腹中更饥。陈师道悄悄斜视老师,仍精神奋发,毫无倦意,心里十分感动。天上 的星星,不知什么时候神秘地隐藏起来了,东方渐渐发白。陈师道下意识地又向沙滩偷望了一眼。咦,那风流女子不见了,沙 滩上却丢下琳琅满目的金簪银钗,珍珠玛瑙。陈师道心想,趁早无人,何不全部拾来。正想着,又听到老师教训:“读书人岂 能贪财,所求者,兴邦安民耳。”陈师道仔细思忖老师的教导,觉得句句都是金玉良言,便决心抛弃邪念,矢志于学。而那风 流女子叫瓣香,由于敬佩曾巩先生的高尚品德,自惭形秽,从此便销声匿迹,后人感其事,往往把瓣香亭与瓣香姑娘联系起来 。

  瓣香亭的原址在读书岩左侧,现已不复存在,县文化部门曾打报告要求恢复,却始终没有批下来,但这个引人入胜的 瓣香亭的故事还是留传了下来。

  -曾家后人的淡忘

  78岁的曾水生老人陪同我们看完祠堂后,我便坐在了他的家中,想从他的口中得知一些关于曾巩在渣坑村的生活或 是故事。老人想了很久,说只模糊记得祖辈给他讲过的一个故事,就是曾巩在京城做官时被奸臣害了后,皇帝后来又为其平反 ,便赐了一个五斤四两的金头像给他家人,家人用棺木抬回去的路上时,路上竟遇见三十二副棺材要共同出殡,最后大家也不 知道最后这个金头像葬在哪里了。房间里站立或坐着的其他村民也称没有听说过其他的故事,村民们知道的仅仅有曾巩这样一 个人而已。

  而在南丰县杨梅坑对面的周家堡,也曾有个曾巩的墓,现已夷为平地了,那是在“文革”时期,该村大队的干部周帮 仂将墓挖去做猪圈了,当时挖出了许多铜器,都被周当作废铜卖掉了。这里的村民自然也只知道这个片断。

  说到曾巩的后人,原曾巩纪念馆馆长邱模恺称全国各地都有,主要集中在南丰县渣坑村、太和镇汤王排一带及后举村 一带,但其后人都不知道自己是曾巩的后人,因此对于曾巩的了解也少之又少,加上曾巩为人和文章都很严谨,并无太多史料 留下,后人对于曾巩的记忆逐渐模糊变淡,很少有人会再去深究关于曾巩的人和事了。文/记者舒晓燕图/记者邓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