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百名党员博士科技送到田间地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04:42 北京日报

  

百名党员博士科技送到田间地头

  晌午,密云河南镇荆栗园村头,一片20亩的田地里,一株株玉米苗泛着嫩绿,长势喜人。

  “全亚洲,只有这片田地种的是中农大401号玉米。”村民李向东告诉记者。

  今年5月底,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系博士生赵光武和他的导师——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教授李建生把这种新品玉米种子“送”到了李向东家里。

  站在田头,李向东乐呵呵地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普通玉米一斤卖五毛钱,这种新品玉米一斤能卖九毛,这样一亩地就能多赚400块,二十亩就是8000块。”

  石城镇王庄村的有机板栗、密云镇李各庄村的奶牛养殖中心、巨各庄镇的特色花卉基地……将这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送到密云的,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一批博士生。

  百名党员博士进村

  结对帮扶百户农民

  2004年11月,农大启动了“红色1+1”科技行动,10个博士生党支部与密云县10个村党支部结成对子,把农业高科技送到农民家里。

  此后的日子里,农大100名博士生“住”进农村,1个党支部带动1个村庄,1名博士生党员帮扶1个农户,有重点、分层次确定帮扶对象,送科技下乡进村有声有色地开展了起来。

  如今,这项活动已经辐射到密云县9个乡镇的百余个村,服务内容涉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环境治理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

  “一进村,博士们就直奔田地,而不是先到家里坐坐。”李向东说,“博士们工作可细心了,甚至连每株作物的行距都要亲自测量。”

  “虽然往返学校和村子要四五个小时,但是如果一周不来上两次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农大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杨耿煌说:“经过长时间接触,我们已经把这里的农民当成了自己的亲戚。”

  高科技扎根农村

  农民从中受益

  2005年初,农大农业与生物技术工程学院的博士生朱万斌和同学们经过近一个月的实地调查,决定帮荆栗园村农户搭建新型沼气单体。

  以往搭一座沼气池要一个月时间,而农大的博士生们只用了一周时间就把沼气池建好了。

  更让村民惊讶的是,这种沼气池从3月初就开始产气,与对外界温度依赖很高的老沼气池相比,足足提早了一个多月。原本只能单独使用的沼气池,如今还能“串联”或“并联”起来,形成大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立方米的沼气池群。

  “农民最看重的是实效,如果赚了钱,不用宣传大伙儿就会找上门来要技术,否则就算你磨破了嘴皮子,也很难说动一户。”农大食品学院博士生李雅芳深有感触地说。

  处理畜禽粪便和城市污水淤泥,生产高质量燃气和优质有机肥的沼气设备;利用农业废弃物、山林残体生产固体生物质燃料的压缩设备……一项项农业高科技被引进村里,并且产生了很大的效益,农户们信服了!

  固体生物质能源示范工程、大中型沼气池利用示范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工程、生态文化建设工程等四项工程,为当地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田间地头书写博士论文实践中发掘出新课题密云的板栗远近驰名,但是村民却没有赚到合理的销售利润。

  “平时我们只卖原产品,经过几道手,加工、包装之后的板栗价格要翻上好几番。”套里村老支书郑凤翔说。

  为解决这个问题,农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生刘力筹划建立了新型合作社制度,即利用产供销一体化的合作社,帮农民获得更大的利润。

  “板栗一斤3块,加工后可达到一斤9块。”与此同时,农大博士生高振江等还研制出多功能气体射流冲击烤箱,有效地解决了板栗的深加工问题,为农户增收提供了保障。

  推广节水滴灌法、给村子建设专门网站、规划板栗产业链条……农大的博士生在农村这片土地上书写着自己的博士论文,同时还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地找到并挖掘出新的研究课题。“利用博士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农村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切入点和新思路,实现乡村产业升级,是我们这次活动最主要的目的。”农大有关负责人表示。RJ207

  上图:农大博士生赵光武(左)在田间向农民传授玉米种植新技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