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罗素:从上海开始的中国情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08:00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记者柳青

  当罗素在1920年10月12日的晨光中看着逐渐清晰的外滩景象时,他大约没有想到自己将会在中国学界引发的震动,以及这震动持续时间之久远。时至今日,在一波一波对于“五四”的反思和讨论中,罗素仍是一个言说不尽的话题。

  罗素带着新交的女友勃拉克自法国马赛启程,经过一个半月的海上漂泊,他们所乘的“波多号”在10月12日清晨驶进上海港。船比预计抵达时间早了三天,这让上海负责接待的人士和罗素本人都措手不及,直到9点过后最先得到消息的徐文耀才匆忙上船迎接。

  而当罗素在甲板上打转时,万万不会想到,同船有英国人已经向英国驻华人员密报,指控他沿途“公开发表同情布尔什维克的言论,并流露出反英情绪”,为此英国驻华的外交官们也很是手忙脚乱了一阵,险些把尚未踏上中国土地的哲学家直接撵回英国。

  那是一战方停的1920年,从巴黎和约到国际联盟,罗素在目睹了种种强权与不公后,对于自己身处的欧洲陷入重重失望,对“西方文明”业已灰心的他,正醉心于道家所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境界。甫一抵沪,当欢迎会上中国学人希望他提供治国安邦大计时,他就在即兴演说中直言:“百年以来支配欧洲之思想,多有违反良知,倾向破坏,奖励贪得掠夺者,余不愿中国移植此种不纯正之欧洲思想。”

  罗素日后回忆,初见的上海如任何一个西方大都会,和他习惯的伦敦并无分别。纵是如此,他仍尽其可能去感受这城市的另一面——西方表面下的东方,繁华转身后的破落。他在意的即是当日上海所谓之“老城厢”,据《申报》、《时事新报》等载,罗素于10月14日游览上海四郊,“不愿注意租界内情形,往沪南闸北,途中所见事事物物一一询问,而于苦力工人生活,注意特甚,屡令停车,步行观察。”

  同样的,比起外滩一溜的万国建筑,罗素更心仪于东方古典的半淞园,他在这个黄浦江畔的私家园林中停留了两个多小时。民国年间,有首《竹枝词》这样形容:沪上难寻山水胜,清幽且入半淞园。当年,这60亩水陆参半的园子里错落分布着听潮楼、留月台、鉴影亭、迎帆阁、又一村、水风亭等,曲折环水的长廊上还遍嵌玻璃板所印的《快雪堂书帖》,徜徉园中的罗素对亭台水榭上的对联、匾额以及书画题跋充满兴趣,连连赞叹“华人随处有文学思想”,直至回国后他在《中国国民性的几个特点》一文中仍用欣赏的口吻写下:“中国人有着一种镇静安闲的态度,这态度便是受过欧洲教育也还不至于消失罢。”罗素当年驻足的半淞园早在“八·一三”的隆隆炮火中化作了焦土一片,无处可寻,如今只余半淞园路,站在市井喧嚣的街头,仅能遥想昔日“剪取吴淞半江水”的风情。

  怕应酬的罗素在上海几乎没有社交活动,除了14日和16日下午分别在中国公学和江苏教育会演讲“社会改造原理”和“教育的效用”,他只在15日上午于下榻的一品香旅舍接受《申报》专访,并于次日中午参观了申报馆。

  《申报》记者笔下的罗素,“盎然有学者风,一手持烟斗,坐安乐椅上,与记者谈话”,“谈话时,博士并随时欤记者以烟茶,殷勤和蔼,毫无种族之见,阶级之分,则博士之言行,均含大同之精义,固非常人所能及也”,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烟斗中之烟,缕缕而上,罗素博士之思潮,亦如涌而至,所发之议论,均细微静切,为常人所未曾道所不敢道。”

  罗素造访过的申报馆仍在,五层高的砖石建筑立在汉口路山东路交界的十字路口,一个距离外滩一步之遥的不起眼街角。这里早就成了茶餐厅,欧式的旋梯和浮顶、甚至房间的格局都没有变化,但罗素曾经的到访以及更多惊心动魄的往事,已尽消融在了喧嚣人声中。一个终其一生独立、自省的学者与一张以独立立言的报纸,彼此间曾互相作出的注脚,就这样默默藏于砖石之间。

  这个城市有他熟悉的湿润气候,有让他心醉的东方园林,有人为他的“中国宜讲教育、开发实业”之言论鼓掌,上海对于罗素而言,就如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又新鲜又亲切。孰料乘兴而来却没有尽兴而归。几个月后在中国北方,罗素发现自己身处或保守或激进、或亲英美或亲俄的各思潮派系的夹击中,终于,失落的罗素病中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到:“患病之前我已讨厌中国北方,这里很干燥。我深感疲惫,归心似箭。”

  当罗素自北京启程回国时,心境与在上海登岸时自是大相径庭了,但他终是心仪着东方,对温馨和美的古中国怀了眷恋与亲近之心,这是旅行自始至终、甚至在后来的几十年中都未有变化的——直到93岁那年,他还在《中国问题》的再版序言中深情写下:“中国人曾历经磨难,但他们的英雄主义拯救了他们,他们应该成功。愿成功是他们的!”

  (相关报道《罗素中国之行的历史反思》、《沪七团体欢迎会上罗素即席演说》等见第八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