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邻居认识行动社区遇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08:30 竞报

  

邻居认识行动社区遇冷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身居高楼大厦的人们是否能对邻居伸出真诚之手呢?

  

邻居认识行动社区遇冷

  邻居认识行动发起者“阿太路人”和他的儿子

  “在网上发一个帖子,就能让大家改变邻里不相往来的现状?这是一个乌托邦的想法。”天通苑居民楼先生说。

  近日,天通苑社区网上置顶着一条帖子,希望大家能行动起来,主动认识自己的邻居。

  然而,出于对隐私的保护和事不关己的态度,在经历了网上短暂的热议、迅速的点击后,帖子迅速变冷,而在网下,几乎还没有人知道此事,也基本没见任何行动。

  为何一个好的倡议却如此冷清收场?

  网友发起邻居互相认识行动

  

  “让我们主动认识我们的邻居。”“家住天通苑”社区网网友“阿太路人”发帖呼吁说。

  前一段时间,天通苑地区发生多起凶杀、抢劫、盗窃和砸车案件,小区网上开始有很多居民讨论起小区的治安防范问题。随后,“阿太路人”就在网上发布了这个帖子。他认为:“那些要求小区里装摄像头、谴责保安人手不够的想法都是被动的想法。其实,只要大家都能主动地认识自己的邻居就是一个很好的防范办法,而且不需要花一分钱。因为很多案件是陌生人进入楼道按门铃后,由于邻居间互不认识,也不知道按门铃的人说得对不对就放陌生人进来,所以我们根本就没有把好这第一道门。”

  他还在帖子里举了一个例子:“我家楼道一共12户,大家彼此都是认识的。如果有人按门铃说找301的老马,我敢确定他在胡扯,因为301目前还没人住。”

  同时,他也在帖子里表示,即使不能认识全部邻居,但只要认识几家,也是对全楼门人家的安全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80%网友赞成行动

  

  记者看到,帖子是6月5日中午11点16分发出的,两个小时后,该帖子就被小区网最火的新闻频道置顶。

  当天帖子的点击量也达到了800多次,回帖达到41条。而小区网上一般的帖子,一周时间内也就被点击100余次,一般回帖不超过10条。相对而言,这条帖子在天通苑小区网上已经算相当火爆了。

  “呵呵,好,这个活动,网站应该大力支持!比安装摄像头可操作性高多了。”在帖子发出去两分钟后,网友“我爱马六”第一个回帖说。

  记者粗略地看了一遍所有的回帖,赞成邻居认识行动的人在80%以上。

  网上交锋

  邻居认识行动是否可行?

  在跟主题帖子的20多个回帖中,都是赞成“阿太路人”的提议,同时还有网友立即回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操作办法。

  支持者:小区治安靠大家齐心

  

  “有一定参考性。我们单元的邻居,基本上大多数都认识我了,呵呵。除夕晚上,我和另外一个邻居从2楼一直到11楼,把门都敲了一遍。”网友“峨眉猴子”留言说。

  “我们找一些志愿者在一些地方发些宣传资料,让大家知道目前的治安情况。我们应该主动地做些实事,和谐的小区治安靠的是大家齐心!”“阿太路人”在回帖中提出了自己的操作想法。

  “塔楼住户也许人太多,不可能做到全都认识。但能认识几个人就是对别人的安全的帮助。如果邻居们每个人都能主动认识几个邻居,这种对预防潜在治安问题是有好处的。”

  反对者:个人隐私无法保护

  

  然而,也有部分网友在帖子当中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出现了观点的交锋。

  “好主意,不过现代社会的人都比较崇尚个人隐私,很多人不愿意生活在别人的眼皮底下,这也要考虑一下。”网友“阔衙内”留言说。

  “此想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可行。你想想,有多少人愿意将自己的家庭成员、具体的家庭住址等信息让大家知道啊?再说他还有亲戚朋友同事来找他们呢,你能都记得住吗?”网友“天眼摄郎”留言说。

  现实情况

  网聚多次还不知道对方姓名

  就在帖子受到关注后的几天,该帖子迅速变冷,点击量也一直没有很快地上升,回帖不再踊跃。之后的几天,仍然是900多次的点击,回帖数量也仍是60多条。

  邻居认识行动没有现实行动

  

  虽然在网上网友们都提出了自己认为可行的办法,可在网下,记者询问了多个不同年龄阶段、不经常上网的居民,没有一个人知道有人在小区里发出这样的号召。

  记者询问的这些居民当中,多数人都有认识周围邻居的渴望。“认识了当然好了,有时候忘了带钥匙还可以去隔壁坐坐。”天通苑北一区14号楼的李先生说。

  “但现实的情况是,平时在楼道里碰见了也就是点个头,微笑一下就完事了。”住在天通苑西三区的赵先生说,自己在小区已经居住两年了,周围的邻居认识的也就四五户。

  而行动的发起者,虽然有发传单的想法,但10天时间过去了,仍没在小区内行动。

  同时,小区里的年轻人和老人们也呈现了两种不同的邻里关系问题。

  年轻人偏爱现实中的网络聚会

  

  6月4日晚,50多位天通苑居民采用AA制形式,为社区网的金牌网友“大红鹰”的闺女摆满月酒。这些来赴宴的居民,“大红鹰”熟悉大多数人的网名。“几乎所有来的人我在网上都认识,但真正能知道名字的人没几个。”“大红鹰”坦言。

  随着社区网的发展,在天通苑包括其他很多的小区,几乎每周都会有人在网上发起活动,大家在一起吃饭、聊天或者一起出去郊游。

  在聚会中,组织者通常会给你发一个胸牌,上面写上你的网名。即使大家互相介绍,也只是说一些自己的网名,自己经常在哪个版块玩等,很少有人主动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真实姓名,准确的家庭住址和工作单位,也很少有人会主动问这些问题。

  “大家谁知道谁是什么底儿,怎么会把这些个人信息轻易地告诉给你?”天通苑的一位网友说。

  “我甚至都知道他们家存折放在哪了,但还不知道他叫什么。”聊起另一个网友时,“阿太路人”说。

  老人只知狗名不知人名

  

  “我知道他们家狗叫什么,但不知道人叫什么。”天通苑西三区6号楼的李大妈说,自己虽然已经退休,搬来天通苑也两年了,可与自己比较熟的只有一个人———这是因为两人平时买菜上下楼都一道,但其他的人李大妈就不认识了。

  “即使平时在一起遛狗,见面也就是聊聊狗什么的,关于各家的情况,大家在一起很少互相打听。”

  天通苑西三区的齐大爷搬来住了4年,但认识的邻居也不过20来个,大多是一起下棋的棋友。“有时候,下完了一盘棋还不知道对方是谁。”

  而在他认识的20多个人中,有一半人他不知道对方是住在哪栋楼的。一个单元里的30来户人家,他觉得见着面熟打过招呼的也就一半人左右。

  倡议者

  大家都认为不是自己的事

  “可能有些人认为这些工作不该是自己干的事,参与性不好。”对于现在出现的这种网络上火,网下没人做的状况,活动的发起者“阿太路人”认为,除了大家所说隐私的问题以及自己没有坚持往下做的原因,还有就是这次号召提出的背景是小区的治安出现了问题,很多业主认为这些工作都应该是物业、政府来做,与自己没有关系。

  “阿太路人”说,大家都认为应该通过社区网来呼吁,给物业施加压力解决小区治安问题。但没有人想到自己也是小区的居民,自己也应该为自己的生活环境改善而做出努力,主动参与进来。

  对于活动的前景,“阿太路人”依然充满信心:“只要大家往下做,肯定还是有效果的。”他打算和网站方面联系,还打算和居委会联系,希望将发放传单的活动开展起来。

  行动遇阻原因

  害怕个人隐私泄露招来麻烦

  “我家里都有什么人,都是干什么的,这些都是我的隐私。”住在天通苑四区的一位居民说,其实他也很想知道邻居家里到底是什么情况,但是“一想自己都有这方面的顾虑了,何必还问别人呢。所以大家都墨守这个规矩,因为谁也不认识谁。”

  “我今天给了他我家里的房号、几口人、都是什么状况,可能就是给他明天犯罪提供了情报。”家住天通苑三区的姜先生说,由于小区里住的人口流动性很大,所谓的邻居你也不知道是房主还是租房者,也许明天就搬走了,所以没必要认识。记者采访中,大部分人都有个人隐私被泄露的担心。

  工作太忙没精力认识邻居

  

  “由于最近一段时间老看球,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组织。”行动的发起人“阿太路人”说,目前他能想到的最好的宣传办法就是在小区里向居民发宣传单。但是由于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一时也没有做成组织活动。

  “每天回来还有很多家务活要干,晚上还要看看电视。”住在天通苑西三区的毕小姐说,“所以我很少有时间和邻居们交流。”和她一样,很多人都是每天工作到很晚,回家以后就再也不想走出家门。

  互相不了解没有共同话题

  

  “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脾气,认识了也不一定有共同语言。”家住天通苑北一区的许先生说,原来大家居住的环境是四合院或是一个单位的家属楼,大家都很了解。现在的小区里住的人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各自的文化层次也不一样,即使认识了也不一定能有共同语言。再加上没有时间,所以也很少在小区里和邻居交流,住在小区一年,一户邻居也没认识。

  “我主动去敲人家的门去认识人家,人家还说我有病。”家住天通苑的楼先生,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主动献上来的好意。平时大家都相互不认识,谁也不愿意主动去找别人认识,最多就是在楼道里见面时点个头,微笑一下。“有时候和我点头的都不知道是不是跟我一个楼道的。”社会学专家

  邻里关系的建立需要居委会牵头

  “人际关系的建设是新建小区的当务之急,应当建立起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说,在人的伦理关系中,邻里关系是仅次于家庭关系的伦理关系。但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的社区精神即集体精神已经受到了冲击和破坏。“现代人都追求隐私,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化、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社区里的住户相互都不认识,一旦哪家发生了突发事件,就很难得到邻居的帮助。”

  夏学銮教授介绍,现代小区不像传统的单位社区或者四合院,那时候大家都很熟悉,陌生人也很难进入小区,是小区整体防范。因此,“现代小区邻里相互认识,是小区治安建设中最有效的方法。”

  夏教授还推荐了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法———由基层的居委会牵头,楼长主持,门洞为单位,建立一个“邻里相互支持系统。”统计每个单元各个住户的房号、姓名和电话这些基本的资料,统一印刷在一张纸上,有可能的话分发到这个单元各个住户的手上,再通过居委会、民间团体和一些社区志愿者将大家组织到一起活动,大家很快相互认识了,这才能起到社区整体防范的作用。”

  发达国家也面临邻里关系冷漠的问题

  据北京社会科学院于燕燕教授介绍,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邻里关系冷漠的现状。“美国的社区里谁也不认识谁,大家各自居住,很少相互打听各自的信息。美国的社区看似一盘散沙。”

  夏学銮教授也介绍,西方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受到新自由主义的影响,“社区精神”受到了破坏。社区里的居民相互之间比较陌生、疏远和不信任。因此,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社区精神建设的问题。

  反对意见

  和现代隐私存在冲突

  针对开展邻居认识行动,北京社会科学院于燕燕教授则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方式太形式化了,有这个必要吗?”

  她说,这个提法的本意是好的,但现在社会大家都非常注重隐私,所以“是不可以这样的,也是没道理的。”

  “以前大家都住在四合院,会出现各自家里有什么事大家都知道了,那是因为受到居住条件的限制的。我认为,现在的社会应该倡导一种有困难大家只要有时间和精力,都来帮助困难者的精神,而不用非得知道你是谁才来帮助的邻里关系。”

  文/本报记者 钱昊安漫画/桔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