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睹为快青藏线:为我拍张与铁轨的合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16:27 新华网 | |||||||||
新华网西藏那曲6月23日电 题:“记者同志,为我拍张与铁轨的合影吧” 新华社记者于长洪、陈春园、朱建军 十万筑路大军历时5年,写就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在青藏铁路即将全线试运营之际,我们沿着青藏线“先睹为快”,追寻“天路”建设者和守望者的身影,感受沉
青藏线第一个观光车站是海拔4159米的玉珠峰车站。快抵达目的地时,刚刚还是艳阳高照,不一会儿冻雨就夹着雪花落了下来,气温骤降到零摄氏度左右。正在车站值班的秦生海对记者说:“这里只有5名正式工作人员,海拔很高,氧气含量很低,人一动就喘气。天气也不好,经常下雪。对游客来说,六月飞雪是难得一见的景象,可对我们来说却是严峻的考验。” 青藏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氧气含量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大部分地段不适宜人长期驻守。而尽管线路信息化程度很高,青藏铁路全线45个车站中,有7个通车后仍然需要人员长期值守。据了解,通车后青藏铁路新建线路格拉段各站点驻守的运营管理人员总数为450人,外围还有300多名非固定护路人员长年坚持巡线。 记起几天前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指挥长才凡曾感慨地对记者说:“国内平均每公里铁路运营管理人员在10人以上,国外最低的也在两人以上。青藏铁路平均每公里运管人员还不到1人,他们驻守在高原太苦了,吸的是半个人的氧,管的是十个人的事呀!” 来到海拔4900米的风火山隧道,见到几位青藏铁路保安公司的保安人员。一位名叫杨才华杰的保安对记者说:“我们是今年2月份上来的,已经4个多月守着隧道没有下去过。每天的工作就是巡线,检查线路有无落石、滑坡以及牛羊上道等情况,确保列车通行安全。” 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里,记者看到十多个空的淡水桶,热水壶还在灶台上冒着热气。杨才华杰告诉记者,风火山隧道两边有6名铁路保安长期驻守,货物列车每5天给他们送一次淡水,食物每半个月下山买一次。记者问道:“你们觉得苦吗?值吗?”杨才华杰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苦,可是值。有我们守在这儿,全国人民就可以放心了!” 一辆试验列车马上就要通过隧道,杨才华杰他们站立在隧道口迎接。看着驻守者笔挺的身影,记者久久不忍离去。 有可歌可泣,更有平凡动人。沿青藏铁路线前进,那些建设者留下“典故”的地方,我们都停车仔细观察和张望;那些曾以施工困难而“名扬四方”的桥涵隧洞,都是我们镜头和笔记本的“留恋点”;甚至醒目直立静待闪烁的信号设备,整齐美观的路轨护基方格,都能使人油然生出对建设者的深深敬意。 当记者来到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山火车站,一群铁路工人正在这里完成最后的扫尾工程。记者下车后刚刚走了30多米,就已经气喘不止,而看着这些在轨道旁抡着大锤的铁路工人,起起落落却是那样有力。 一位年近40岁的铁路工人看见记者背着相机上来,停下了手中的活,张合着开裂的嘴角诚恳地说:“记者同志,为我拍张与铁轨合影的照片吧,我在青藏线已经一年多没回家了。你把照片登在报纸上,也许我老婆孩子能看到我的样子。”记者含着泪为他按下快门,并且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江苏沛县沈化周。 忽而小有风雪。稍远处,两位藏族姑娘抬着水,吃力地往工人的营地走来。“她们要把淡水送到工地帐篷里”,介绍中记者把镜头对准了这两位成千上万支援青藏线建设的家属和藏民的代表,拍了个够。 车近安多,记者的“海拔”从“5072米”变成了“4700米”。这才想起没有问两位藏族姑娘的姓名,只好在心里把她们称为“女英雄”。(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