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学生就业在基层①五名大学生“兔倌”生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4日07:40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本报记者赵福中 通讯员黄锐 杨彪  

  编者按:据新华社报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从2003年的83%下降到2005年的72.6%。大学生就业成了老大难的问题,有的地方甚至为此出台规定———今年9月1日后仍未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可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民政部门将为无法就业、生活有困难的大学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大学生真的没有用武之地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西部,在我国广大农村,人才一直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大学生也有不愿意从基层干起的理由:信息闭塞,难以学以致用;薪水太低,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我们推出的这一组“大学生在基层”报道,有的是从基层起步已经获得成功的大学生,有的则白手起家正在基层创业。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创业故事,或可为刚刚步出校门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和参照的范本。

  身为大学毕业生,却放下“身段”当起了“兔倌”,而且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贵阳中医学院2005届毕业生荣松、李开斌、吴秀武、田磊、杨政良自筹资金60多万元,在贵州省开阳县楠木渡镇黄木村建起了獭兔养殖场。

  6月16日,当记者来到黄木村养殖场时,一脸稚气的荣松和李开斌正在圈舍前查看刚出生的獭兔的健康情况。

  “我们办獭兔养殖基地,主要是受两位老师的影响。”荣松告诉记者,他们5名大学生在学校时同住一间寝室,早就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毕业前夕,两位教授建议他们向养殖业方向发展———这既可以创业,又能带动农户致富。

  老师的话给了他们启发。很快,他们相中了獭兔养殖项目。獭兔具有生长快、抗病强、成本低等优点,一张上等皮可以卖70多元,一只獭兔的肉可以卖20多元,而养一只獭兔的成本仅需20多元。更重要的是,该项目在贵州还是一个空白。

  2005年3月,他们5人分成两组,分别前往四川、浙江等地考察市场、学习獭兔养殖技术,并结识了全国最大皮毛交易市场———河北肃宁县尚村的一部分皮革商人。对方愿意提供技术支持,并收购皮毛,解决了技术和销路的问题。

  于是,荣松在父亲的帮助下,从去年4月底在黄木村建起了基地。而田磊、李开斌、杨政良、吴秀武4人则向亲朋好友借了8万元钱,从去年8月起在兴义七舍镇白龙山建立基地。

  “我们把创业想得太简单了。”荣松回忆说,光是修建厂房就让他们尝到了创业的艰难。

  4月底正是农忙时节,不好找工人,荣松和父亲带着几个工人,每天顶着烈日,自己拆房子、砌墙、搭圈舍,吃住都在工地。因为缺水,每天做完工还要骑摩托车到一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拖两桶水,解决人的饮食和生活问题。到7月建好厂房时,每个人都瘦了一圈。

  而李开斌等4人在兴义建厂房时,也没少吃苦。由于要节约资金,他们只请了两个师傅,许多事情都是自己亲力亲为,吃住都在工地。

  基地建好了,种兔购来了,当地农户却不肯养。“当地农户从没养过兔子,何况獭兔是新品种。结果,因为存栏太多,去年12月不得不杀了900多只。”荣松痛心地说。

  最后,在政府的扶持下,一些农户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养殖獭兔。即便如此,养殖农户目前也仅有30多户。而且,基地养兔子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几千只兔子要看好时间喂食、消毒,兔子产仔的时候,凌晨三四点都得守着,遇到打雷下雨更要到圈舍巡视。

  后来,5人经多次商量,投入60万元注册成立了开阳县荣松兔业养殖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既负责发放种兔又负责回收商品兔。

  据李开斌介绍,在他们创业的过程中,父母中只有荣松的父亲一人支持他们。其他4人的父母三天两头打电话来,劝说儿子回家乡找份稳定的工作。今年5月,这几个很有冲劲的年轻大学生终于有了回报。他们收回了农户手中的500多只商品兔,把皮毛卖给河北皮革商,赚回了1万多元钱。目前,通过扩大圈舍,黄村基地共有獭兔4000多只。从收购中看到了效益后,许多农户要求养殖獭兔,并纷纷在自家家中兴建圈舍。据了解,提出养兔要求的农户已达到了200多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