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分析中考试题(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06:02 华商网-华商报

  

专家分析中考试题(图)

  在一中考考点,考生从考场内出来,露出喜悦的笑容

  本报记者赵彬摄语文试题难度稍有降低

  ■西工大附中高级教师孙银华评析

  今年的中考语文试题“积累与运用”部分考查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古诗文默写、文学名著填空、改错字和病句及语言的概括能力。与去年相比,分值由24分降至16分;综合性学习首次以独立的板块出现,题目是中国传统节日与“洋”节日的名称及在不同年龄段人们心目中的认同程度调查结果统计表,让考生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从而让考生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

  写作部分是两个作文题任选一个,题目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使考生有话可说,从而鼓励考生写出有创意的作文。

  今年中考语文试题的亮点:

  1.古诗文默写一题设计成自助题型,扩大了考生的选择空间。文学名著题由去年的简答形式变成了今年的填空形式,修改错别字和病句也由去年的从整个语段中去找变成了今年的从一句中去找,降低了答题难度。

  2.综合性学习一题后增加了相关链接。既增加了试题的文化内涵,又关注了社会热点,同时又对考生答题起到了提示作用。对中学生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卫传统节日起到了引导教育作用。

  3.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文阅读的第10题和第15题题型的设计上,在充分尊重考生在阅读时所反映出来的独特感悟和体验的前提下,诱发考生的创造动机;第15题切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容易调动起考生的内心情感,起到了青春期的教育作用。

  ■西安铁一中一级教师向连吾评析

  与去年相比,命题考查的内容方向基本没有变化,各部分的分值比例也基本不变。但变化较明显的有以下三点:1.把原来附属于“积累和运用”部分里的“综合性学习”独立出来,自成一个板块,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能力等的要求。而且在设置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体现了对学生思想和情感的认同,及对本土文化的关注。

  2.加大了对学生作文自评能力的考查,特别是突出了对自我的肯定与认同。作文自评的分值由原来的2分增至今年的5分,已占到了整个作文部分的10%。

  3.难度稍有降低。去年的试卷中,易、中、难试题分值比约为3∶5∶2,而今年此分值比约为4∶5∶1。比如,今年的诗文积累降低了难度,又加大了分值(占6分);三个阅读语段也较去年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明显能看出来,命题者不想有意设置障碍,而是尽可能让每个考生都能证明自己的语文能力,都能谈出自己的生活感悟。

  数学题目灵活难易适中

  ■长安一中高级教师黄巧兰、王小柱评析

  今年中考数学试题呈现以下特点:

  1.试题难易适中,坡度平缓,易中难题分值约为6∶3∶1,全卷仍然考查了初中学生必须掌握且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的数学基础知识。如全等、相似、圆、统计初步、抛物线、一次函数等知识,其中初一、初二年级所学知识约占全卷总分值一半,这也说明了强调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2.试题的覆盖面广,注重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全卷无偏题、难题、怪题,确保了全卷的效度,整卷代数约占65分,几何约为55分。为了向新课程平稳过渡,在2005年中考数学基础上,今年的数学可以说向新课改更迈进了一步。对照新课程标准与老教材分析,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过渡性试题约为30分。特别体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考查。

  3.整个试题题目灵活,背景新颖。如6题、10题、16题、22题、24题、25题等,这些题的背景均来自生活,用数学方法去分析、处理解决,淡化了计算、特殊技法的运用,要求学生用最基本的方法去分析解决,这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及对实际问题快速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如24题,可以说,只要学生对问题背景的阅读与理解清晰,完全不用高深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它。

  4.必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和过硬的数学基本功。要完成数学全卷可以说是较容易的。但基础欠缺、审题不细、分析不透、理解不清,就可能导致完成全卷有难度,因为全卷中的10题、16题、23题、24题及25题都有一定的跨跃障碍,也是本卷的失分点。

  ■西安市3中高级教师张孝文评析

  今年中考数学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初中数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真正体现了考查学生“人人都必须掌握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试题重点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如第19、21、24、25题,其中24题是图表信息题,提供了实际生活中的“邮寄费”的信息表格和“信函资费常识”,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解题所需的有效信息,排除其他信息干扰,来构造数学模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邮寄费问题,题型有新意。压轴题(25题)有一定的思考性,设计了三个问题,由易到难,要求学生利用相似函数等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物理体现陕西地域特色

  ■西安交大附中高级教师祝桂玲评析

  2006年陕西中考物理试题比较平和,难易程度、试卷结构与《中考说明》基本一致。从试卷整体来看,《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基本过程与方法仍是考查的重点,例如凸透镜成像、串联电路的分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压强、电能等知识,又如天平的正确使用、密度的测量及探究方法和过程等都有体现。

  同时试题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比如题中出现了自然界的物态变化、环境的噪声污染、家庭的安全用电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求学生具备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的背景融入了生活中常见的灭火器、浴霸等,还体现了陕西的文化和地域特色,如“柞水溶洞”、“咸阳地热”等素材使学生倍感亲切。试题阅读量不是很大,仔细看来有的答案就隐藏在题目中,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考试中正常发挥是非常有利的。

  ■西安市第89中学高级教师古乃良老师评析

  今年的中考试题较好地体现了人文精神、环境教育和能源意识,计算难度及综合性较去年试题有所降低。能较好体现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这一新课改精神。有利于不同层次考生发挥水平,能较好地体现考试的合格性与选拔性两种功能。今年的中考试题主要有以下特点: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重视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辨析以及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选择题第1题考查物态变化及吸热和放热情况;第2题考查环保知识,减弱噪声的途径;3、4题考查有关力、惯性、速度、浮力和二力平衡等基础知识;第5题考查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第6、7题考查家用电器安全用电、能量转化及电路结构、动态电路定性分析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试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社会实际和科技发展,反映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关注热点、焦点问题。

  3.试题体现了物理学科的实验特征。

  4.试题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重点考查了对探究过程与研究方法的理解。考查高起点、低落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查。例如:第29题、31题探究比较豆浆和牛奶的吸热以及探究地热水的导电性与温度的关系,均为探究环节的局部考查以及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理解的考查。

  5.试题渗透能力强,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适当体现了知识间的综合。6.试题形式多样、图文并茂,注重体现人文精神。

  历史时代性地域性明显

  ■西安航天中学高级教师林根教评析

  2006年陕西省中考历史学科是首次加入,虽然采取政史合卷、开卷考试的形式,分值只有40分,但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具体如下:

  1.命题指导思想明确,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和理念。命题内容符合《2006年实验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的规定,不超纲、不越本,考察范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2.试题体现了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将陕西地域历史特色与试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选择题11、15、16考查了陕西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文古迹,彰显人文关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色和陕西历史丰富的内涵。

  3.试题重视学生学习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考查。如第19题第2问,要求学生思考唐太宗的统治思想对现实生活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第20题第3问,考查学生对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伟人优秀品质的认识,突出了“从生活走向学科,从学科走向社会”、“注重学科探究”等充满时代气息。既体现了对学生学科认知水平的考查,又凸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4.试题难易程度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和现状,是一次较好的尝试。

  ■西安市26中高级教师石建新评析

  试卷历史部分图文并茂,出现了兵马俑、第一架试飞成功的飞机、开国大典中毛泽东讲话等照片,从图片中不难找出答案。除一些基本题型外,还出现了如:第19题第1问、第21题第1问等新题型;出现了第21题第3问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的开放性试题。题型新颖、灵活多样,总体较平和,难度不大,除一些开放性试题需要认真思考外(占6分),其他题目从课本中不难找到。试题突破了以往命题给人过于呆板的感觉,如:第15题“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唱道: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呦)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歌词描述的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感人场景等一些题目和语言,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命题形式实现突破

  ■陕师大附中高级教师李鸿评析

  今年中考思想政治(思想品德)试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1.试题呈现多样性。作为与历史学科的第一次合卷,今年的政治学科试题根据不同地区所用教材,分为课改区思想政治卷、非课改区思想政治卷以及雁塔区思想品德卷。三套试题既考虑到区域的不同,也考虑到教材的不同。但更多的是抓住了三种不同区域教学内容的共性,因而在命题上采用了“共用题”的形式。反映不同教学内容的试题也尽可能在难度上保持相同。

  2.符合考试说明规定的技术指标。总题量14道题,共60分。其中选择题10道,20分,占1/3;非选择题4道,40分,占2/3;纯时事题4道,8分;陕西时事题2分。第24题和第25题作为两道开放性试题,有一定的难度,选拔功能较强。第22题第一次采用了选作题的方式。从总体上看,试题都比较平稳,没有“为难”考生,体现了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的双重要求。

  3.淡化了知识体系,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十一五”规划、“神六”发射成功、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延安精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宪法、感动中国的丛飞、取消农业税、科技创新、人口资源、“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等问题,或者从“小”处入手,选材于学生日常的生活现象,或者从“大”处着眼,碰撞重大社会问题,突出了试题的价值立意和教育功能。

  4.体现和渗透了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实践和参与,将学科学习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上。第23题的“即将毕业的你有何终身学习的打算”;第24题“青少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尤其是最后一道大题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要求考生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参与并完成相应任务。这些“行为”要求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是今年试题的一大特点,也成为命题的热点和重点。

  5.命题形式实现了突破。在保持近年试题稳定的基础上,第25题在命题形式上有了可喜的探索。此题通过“搜集资料”、“火眼金睛”、“发出倡议”、“努力践行”4个紧密相连的环节,要求考生填空、找耻辱行为、写倡议书、谈怎么做,改变了综合性试题的陈旧模式,为政治学科命题开辟了一条新路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今年专供西安市雁塔区考生的新课程思想品德试题,将成为今后我省课改试验区试题的典范和命题方向。

  英语求稳求新稳中有变

  ■西安高新一中高级教师冯光军评析

  今年中考英语试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求稳,求新,稳中有变。如任务型阅读更加着眼于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试题难度适中。语法部分考查了名词、介词、情态动词、形容词比较级、一般现在时、条件状语从句、宾语从句、被动语态以及动词的习惯搭配等,覆盖面较广。相对于定语从句、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而言,这些都是最基本也是学生掌握较为熟练的内容。完形填空、阅读难度适中。补全对话的话题学生较为熟悉。

  2.在语言素材上,选材丰富,体现了实用性和时代性,并能联系社会热点和考生生活实际,注意了多样性、思想性和教育性。如完形填空讲了一个nopains,nogains(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故事。阅读A告诉学生如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阅读B是有关近期的社会热点———中学生推迟到校的问题。任务型阅读是关于终身学习。

  3.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补全对话个别答案不惟一,能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另外还表现在书面表达题,该题有提示,但不限制,使英语弱的同学有话可说,英语强的同学有适当的空间发挥。

  ■西安远东一中高级教师张萍评析

  今年的命题基本框架和难易程度稳定;知识点考查全面、合理;同时有部分新题型出现。

  1.试卷结构和难度稳定。今年试题仍由五部分组成,分别考查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语言知识运用、阅读理解、口语运用和书面表达能力。其次,试题难度适中,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比如,完形填空的文章篇幅长度合理,容易理解,且富有现实教育意义,难度不大。

  2.知识点考查全面。语言知识的考查分布科学、合理、全面、重点突出。学生在初中阶段应掌握的动词时态、被动语态、状语从句、宾语从句、短语、固定搭配等都有出现。

  3.部分新题型出现。今年中考试题第Ⅱ卷的题型有所变化,完成句子以选词填空的方式出现,降低了难度。任务型阅读,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完成句子的能力。补全对话的A段由填空变为选择,话题也相对熟悉,学生会感到容易。而B段为三人对话,这与学生经常练习的二人对话形式有所不同,更要求学生应格外细心,避免看错行而失分。

  化学整体难度变化不大

  ■西安市83中一级教师徐徕评析

  2006年中考化学试题整体难度不大,与2005年试题相比有以下特点:

  1.试卷结构保持相对稳定。由于是第一年使用新教材,除题目数量中减少了一个选择题外,题目类型、试卷结构均相同,平稳过渡。

  2.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的理念。化学来自生活又回到生活,化学试题侧重体现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技中的实际问题(食品、药品与人类健康、环保等社会热点问题均有涉及),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立足基础,注重探究。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今年的实验探究题起点高,落点低,对不同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区分度。

  另外,第11题考查学习方法———类推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技能、方法”这一要求。对今后的中学化学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西北大学附中高级教师王朝绚评析

  今年的中考化学试题与去年相比赋分值从65分降为50分,试题类型不变。整体难度变化不大,化学实验题13、14、16、19、20、21题共计24分,分值比例明显增大;计算题22题综合性强但计算难度小。试题基本涵盖初中化学的主要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10、12题考察化学基础知识与生产生活、社会及环境等实际问题的相结合。

  关注焦点热点问题:17题为能源问题,对现有的主要能源供应不足的现状提出大规模开发新能源甲醇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加以比较;18题为环境保护问题,以一张柱状图反映环境污染的现状,构建试题情景,让学生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治理意见和措施。

  设置探究性试题:如21题源于教材的探究活动,起点高落点低。以研究性小课题作为试题的内容,抓住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凭借自己的化学基本功迅速接受新事物,探究新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21题(反思与应用)部分注重开放性,试题意在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思维空间,考查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结论的多样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