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精心呵护高原草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08:20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西宁6月25日专电(特派记者洪崇恩)“柔毛高原荠”、“全缘绿绒蒿”、“青海茄参”、“羽叶点地梅”、“唐古特报春”、“马先蒿”、“珍珠果”……你听说过这些专有名词吗?

  昨天上午,中科院西北高原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卢学峰打开他的电脑,向我展示他从青海和西藏实地考察拍摄而得的高原特有植物图片。这位多年专攻植物分类学的中年科学
家介绍说:青藏是我国生物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高原植物的分布之广、品种之多,都可说是世界上绝无仅有。

  但是,青藏高原又是全球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区域之一,高寒地理、脊薄和瞬息万变的气候,使这里因人类工程建设干扰地区的植被恢复尤其困难和缓慢:几十年前修建青藏公路时留下的采土区,至今仍然寸草不生;冻土国家实验室十多年前试钻的一个十几厘米直径的小洞,现在已被风霜“融蚀”成一个几平方米的裸砂大坑。

  正由于高原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种质资源的丰富性,以及重大工程曾经对自然环境造成过巨大干扰这两方面的原因,自从中国青藏铁路开始建设以来,有关这个“世界最后一片净土”的生态系统能否受到保护的议论就不绝于耳。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藏铁路沿线的自然生态及环境保护。如何在工程进行过程中有效地保护、并在工程建设后尽快恢复遭受干扰的地表植被,防止出现土地荒漠化现象?西北高原生态研究所接受铁道部和中科院的委托,由以副所长陈桂琛研究员为首的一批专业科研人员,针对性地开展了“高寒草原植被恢复与再造试验研究”、“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高寒脆弱区生态恢复技术”等重大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

  出差在外的陈桂琛研究员在电话中告诉我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经过4年来多方面不断努力,青藏铁路植被恢复技术试验与我国高原多年冻土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均取得了重要突破,青藏铁路沿线的植被恢复和保护工作,总体上也见到了明显效果!“在青藏铁路修建运行过程中,我们期待这种趋势能够继续下去,使这里的珍稀植物和生态植被,都能够持久向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