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奋力书写执政为民的壮丽篇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08:53 河北日报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走过炮火硝烟的共产党人,从西柏坡意气风发地进京“赶考”,从而开启了我党波澜壮阔的执政生涯。临行前,他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

  57年来,赶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执政为民的理念日益升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北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折不扣
地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在燕赵大地上书写着亲民爱民为民的壮丽篇章!

  永远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2003年的春夏之交,非典疫情袭来。危急关头,省委、省政府把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首位,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免费治疗、定点补贴、奖励举报等三项医疗救助政策。我省各级党组织处变不惊、雷厉风行,迅速打响了一场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人民战争”。历经40多个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我省不仅最终抵御住了疫病的侵扰,更创下了百万人口发病率、医护人员感染率华北五省区市最低的辉煌战绩,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共产党人没有任何私利,只有人民的利益。从诞生那天起,我们党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在党旗上。特别是建国以后,我们党的执政史就是她孜孜不倦地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史。几十年来,无论是天崩地裂的邢台、唐山大地震,还是惊涛骇浪的1963、1996年大洪水,我省各级党组织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顶天立地、力挽狂澜的气概挺立险要关口,成为人民群众的保护神和主心骨。

  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面对改革开放和执政的双重考验,历届河北省委坚持不懈地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规范施政行为。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执政实践的不断深入,执政理念的逐步深化,新一届省委倾力回答“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的伟大命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带着“感情、责任、追求”做好工作,进一步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在全省上下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依靠群众,不搞强迫命令;因地制宜,不搞过高标准;务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2003年,针对农村群众在解决温饱后追求幸福美好新生活的迫切愿望,省委组织实施了以治理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实现农村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从这场建设新农村的伟大革命一开始,省委就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科学决策符合群众愿望,实施步骤遵从客观规律,一定要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千村万户的农民怀着满腔热忱,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描绘出燕赵农村“水清、树绿、路净”的如画美景。到2005年底,全省已有7374个村基本建成了人居环境良好、体现协调发展的文明生态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5%。

  只有坚定不移地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才能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在省委的模范带动下,我省各级党组织面向基层、心向群众,全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干好事,在执政为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为使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保定市对重大决策在出台前广泛征求基层、特别是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近年来该市出台的重大决策无不从基层干群的集体智慧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民心工程”怎样才能温暖民心?衡水市在媒体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根据群众意见确定来年将办的实事好事,并将工作进度定期向群众公开;群众有了冤屈如何申雪?石家庄市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俯身下访、大街联合接访,以真情融化了一块块坚冰,赢得了群众的称赞。胡锦涛总书记热情地称赞此举“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河北,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平山县下口乡十八岩村的农民再也不用为出行发愁了,按照省、市有关部门安排,今年各级财政进一步加大“村村通”投资力度,根据规划,一条崭新的水泥路将通到该村村头。

  如今,让农民感受到的实惠何止是出行的方便,享受到发展成果的农民又何止是一村一庄!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更多地关注农村、关注农业、关注农民,我省公共财政更多地向“三农”倾斜。3年来,有近210亿元财政资金投向“三农”,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2004年我省取消农业特产税,并将农业税税率平均降低3.06个百分点;2005年,对40个国家级贫困县免征农业税,39个县自主免征农业税,其他县(市、区)税率再降两个百分点。与改革前相比,全省农民负担减轻51亿元,农民人均减负96.5元,减幅达89.3%。从今年起,全省全部免征农业税,广大农民因此再减轻负担7.2亿元。

  种粮将有更多实惠。2006年粮食直补资金要达到粮食风险基金总规模的50%,预计将达到7.5亿元。

  更多的农民看病能够报销。从今年起,中央及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补助资金分别增加10元,人均财政补助达到40元。为此,省级预算增加10349万元。

  这一系列喜人的变化再次折射出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和谐河北的执政观和政绩观:想问题、做决策,必须始终贯穿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根红线,必须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作为标准,真正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被称作宏观经济的风向标,过去更多地侧重经济增长的速度,如今则体现得更加全面:生产性、数量型指标被削减;体现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质量效益的指标入列;主要的民生指标跃身进位。在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的纲领性文件中,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教育、生态环境等这些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词语反复出现,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为民深情。

  立足城乡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目光聚焦在三农问题上:省委六届五次全会专题研究三农问题,并选派4万多名干部深入农村宣讲党的惠农政策。同时,全面实施城市化战略,以农村人口转移为核心的城市化战略首次列入全省四大主体战略,以"三化"为中心的县域经济被确定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撑"之一,破解"三农"难题的决战在两大战场同时打响……

  细微之处见精神,把群众"小事"当成党委政府的"大事"来办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闪烁着以人为本的光芒;一个先进的政党,必定坚守着执政为民的理念。

  "群众利益无小事!"2003年11月,三河市康居小区供暖中存在的问题见诸报端后,省委书记白克明当即作出批示,要求"抓紧调查处理,无论什么问题首先保证供暖"。对人民群众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

  "要让乡亲们踏踏实实过好年!"2004年1月14日,是农历"小年"。在阜平县城南庄,白克明帮农民工当场讨薪,一直惦记着这件事的白克明几天后又专门指示省委督察室:"想办法核实一下,农民同志收到钱款没有?"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要抓大事谋长远管全局,又要抓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小事。"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干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落实到为群众谋利益的具体实践中,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自觉行动中。

  "群众的'小事'要当作党委、政府的'大事'来办!"2005年,石家庄市政府专门拨款1800万元整治小街小巷,起初列入规划的是119个居民区的775条小巷,后来又根据居民希望增加小巷维修范围的呼声,把小巷维修工程增加至132个小区的861条,现已全部改造完成。修好市民门前路,点亮群众窗前灯,让群众从细微之处见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河北。在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中,关乎民生的举措越来越多,亲民爱民的实事越来越多。而"十项民心工程"的提出和实施,正是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2003年,省委、省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开始认真梳理:我们在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上已经做了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当年年底,处处体现民心、反映民意的"十项民心工程"作为正式文件下发。

  虑民计、为民生、谋民利。细数"十项民心工程",从就业再就业、农民减负增收到公共卫生、农村教育扶持、济困助残、城乡饮水、治污绿化等等,你会体会到"民生"二字在省委、省政府宏观决策中的地位和分量,一项项工程无不渗透着省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浓浓深情。

  "就业是民生之本"。2005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经济专家指出,失业率低于4.5%,说明社会处于稳定时期。

  环境污染一直是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决不让污染危害群众健康!"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省委、省政府加大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开展环保严查专项行动,坚决关停取缔环境违法企业,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转为稳步削减,重点流域、区域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进展。同时还开通了环境保护省长电话,随时受理群众热线举报……

  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求医看病、子女升学等民生问题越来越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群众反映报户口、上车牌、办护照等程序太繁琐,省政法机关一举出台98条便民利民措施,大大简化办事程序;中小学乱收费让老百姓深恶痛绝,省教育系统随即加大对教育乱收费的查处力度;针对群众反映的药价高、看病难,省有关部门狠刹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原有的作息制度与群众日渐变迁的生活规律不相适应,省委、省政府就在全省范围内调整作息时间,实行了新的错时上下班作息制度……

  大步走在执政为民的道路上,河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正在奋力书写着新时期的答卷,因为"考试"并未结束,追求永无止境!本报记者 郝彦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