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平凡”的创新团队领军人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09:33 北京日报

  (上接第一版)20世纪50年代初,还在学习阶段的他直接参与了当时在苏联专家帮助下雷达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使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系(现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成为我国雷达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60年代初,学校决定筹建雷达实验室,在经济条件极其困难、没有现成仪器设备的情况下,毛二可和同事们就自己动手修理组装。没有实验台,他们就把床板支起来使用,为了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毛二可和同志们拿出本该发给个人的科研奖金,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每年挤出一二十万元,先后购置了价值200多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
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凭着对祖国国防事业、雷达科研的热情,毛二可和同事们在一穷二白中建成了雷达实验室。

  1978年研制成功“新型十公分稳定振荡器”;1981年研制成功某“微波雷达动目标显示系统”……数十年来,毛二可教授领导的雷达研究室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此外,毛二可还特别注重用科研成果解决实际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的“高稳定本振源”等三项成果,使转产单位创造产值上千万元;“电荷耦合快慢钟”项目成果,使某厂积压的四十多部雷达得以更新出厂,产生价值4000余万元。

  独木不成林

  “我已经老了,但我们还要多培养年轻人,把他们带上路,让雷达研究后继有人。”毛二可院士不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做出了辉煌的成就,他还建立和培养了一支有凝聚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科研梯队,为国防科技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后备军和生力军。

  十几年前,高校、科研院所待遇较低,大量人才流向社会,雷达研究所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窘境。到1993年,全所仅留下4名青年教师,3年内他们也先后离开了雷达所。眼睁睁看着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一一离开,毛二可焦急万分。

  面对没有住房,工资待遇低的现实,毛二可教授一面积极为青年教师争取待遇,解决青年教师的生活问题,一面竭尽所能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让他们获奖和在学术论文上署名。他把学生的名字放在前面,有时自己甚至不署名;学校为院士提供的办公室,他让给青年教师及博士生,他协助他们制订方案,讨论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而把研究成果归于青年同志。他经常说:“雷达技术研究所只有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学术骨干,才能使事业不断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一席之地。”

  正是在他的带动及关心下,自主创新、勇于拼搏的雷达技术研究所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已初步形成,现在,雷达所已有6名博导,40名教师,近300名研究生,形成了雷达所科研创新梯队。2005年,雷达技术研究所科研经费达到了4000万元,“十五”期间的科研总经费比“九五”翻了两番。

  在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中,毛二可始终坚持到现场去检验科研成果,为了完成一项试验,他将自己的身体完全暴露在“辐射”面前,曾数次被高压电击倒、手臂被撕裂。在北疆某试验基地;在条件艰苦的海边靶场;在简陋的招待所,在大风大浪中的实验船上,都有毛二可院士试验的身影。“我已经70多岁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尽我所能,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再做一些贡献是我的最大心愿。”在毛二可眼中,雷达是他最能为祖国作出贡献的领域,而抓紧每一天的时间,在领域中多走一步,都是毛二可的心愿和最大的满足。RJ063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