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09:53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民生是社会画卷的微观构成,也是社会健康指标的直接表达。人们首先通过百姓生活中的具体要求能否得到满足,来判断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政府的管理能力。“十五”期间,长沙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5年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1.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九五”的3.55倍;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45%,外资到位居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之首;消费品零售总额名列全国省会城市前10名;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第19位、省会城市第9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
展的同时,长沙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民本”思想,将民生作为政府责任的重要内容,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向,大兴为民之举,不断发展、维护和巩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投入482亿元推进城市建设,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六桥三环”的城市骨架基本形成;

  ———投入资金90余亿元,从2004年起实施了省、市八件实事工程,解决了一大批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

  ———投入近6亿元改造554条背街小巷,让百万城乡居民告别了“路不平、沟不通、灯不亮”的日子;

  ———投资2亿元建成了全国最大垃圾填埋场与中转处理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垃圾围城和废弃物污染湘江的问题,城市垃圾处理居国内的先进水平;

  ———投资50.14亿元,改造棚户区面积376.8万平方米,建设了500多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小区,解决10余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投入7000万元率先在中西部地区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大保险参保总数近300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投资5.7亿元完成25项医疗卫生建设项目,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已覆盖92%的城区面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顺利推进,城乡医疗、预防、保健条件大幅改善;

  ———投资3000多万元改扩建中小学48所,接受3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教育资源实现公平、合理配置;

  ———累计新增就业35.02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3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劳动力就业水平稳居中西部省会城市领先水平;

  ———2005年市本级新增财力的71%用于民生,投入资金1624万元让10万贫困学生享受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

  一串串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构成一组组日新月异的画面。全市人民真切地感受到长沙的成长与发展,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浓浓的民本情怀,充分分享了近几年来长沙发展和改革带来的成果和实惠。

  为全面盘点“十五”长沙民生发展取得的辉煌成绩,市政府研究室组成专题课题组,历时3个多月,在广泛调研和大量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了《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并予以发布,旨在进一步增强全市人民对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认同感、自豪感,激发、汇集和唤起全市人民积极投身长沙发展与建设的滚滚洪流,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的信心、决心和使命意识,促进长沙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居民收入与消费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0123456和拓展就业渠道,为城乡居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同时,在收入的拉动下,城乡居民消费始终保持了较高水平,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3.43亿元,居中部城市第2位,跻身全国10强。

  ●城乡居民收入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7位、居中部地区第1位。长沙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4年首次突破万元大关,2005年达12434元,比2000年的7530元增加了4904元,增长65.13%,年均递增10.55%。剔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递增9.8%(图表1),比“九五”时期的7.7%高出2.1个百分点。在中部省会城市中,2005年长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最低的合肥市高出28.4%,比次高的武汉市高出14.6%。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超过城市居民,居全国第6位、居中部地区第1位。由于取消农业税、种粮直补等扶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产品丰收和价格回升,基本扭转了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的局面。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35元,相当于2000年的1.61倍,年均增长10%(图表2)。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幅从2004年起连续两年超过城市居民增幅,分别超过3.58和0.5个百分点。在中部省会城市中,2005年长沙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最低的合肥市高出53.04%,比次高的郑州市高出3.46%。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城市居民工薪收入比重下降、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上升,农民增收五成来自劳务经济收入。城镇居民仍以工薪收入为主体,但经营和转移性收入已经成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新亮点(图表3)。其中,个体经营净收入人均达到1109元,较2000年提高了13.7倍,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较2000年提高7.9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人均3007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较2000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图表4)。一产业纯收入和非农产业纯收入比例由2000年的41.6∶58.4转变为2005年的32.87∶67.13。2005年劳务经济和家庭经营增收占农民收入增加额的70.90%,其中63.32%来自劳务经济收入。2005年农民人均劳务经济收入达2082元,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较2000年提高5.6个百分点。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城乡居民消费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居中部地区第1位,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幅首次超过城市居民。“十五”期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年均递增6.5%,由7051元增长到9660元,位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4位,比中部省会城市最低的南昌多2595.7元,高36.74%,比次高的武汉多1425.1元,高17.3%(图表5)。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66元,比2000年增加1582元,年均增长10%(图表6),比城市居民消费增速快3.5个百分点,首次超过城市居民消费增长速度。长沙农民消费水平位居中部地区第1位,比中部省会城市最低的南昌多1694元,高68.53%,比次高的武汉多824元,高24.66%。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速,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2005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4%和42.6%,为中部地区最低。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恩格尔系数0.4-0.5为小康,0.3-0.4为富裕”的评判标准,我市城市居民生活进入富裕水平,农村居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向富裕水平迈进。城市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大幅增长,2005年比2000年增长57%,年均递增9.4%,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32.5%,仅低于食品类消费0.9个百分点。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年均增长9.8%(图表7)。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辆,突破了零的记录,成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35台、家用电脑49台、移动电话149部,较5年前分别增长3.8%、1.2倍和4.73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5年农村居民消费中增长最快的是衣着消费支出和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分别比2000年增长93.84%和1.73倍(图表8)。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农村消费与城市消费日益趋同。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差距由2000年2.73∶1缩小为2.32∶1。同时,农村消费习惯正逐步向城市居民靠拢。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肉及制品37.13公斤、水产品11.56公斤、蛋类8.8公斤,分别比2000年增长56%、48%、43%,已经达到城市居民2000年水平。现代家电普及快速提高,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洗衣机77台、电冰箱33台、彩电97台、空调20台;拥有摩托车80辆、汽车2 辆,生活用汽车开始进入富裕农民家;拥有移动电话98部、电话85部。2000年—2005年人均用于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年均增长12.3%,音响、DVD、家用计算机等新兴的文化消费品进入农家(图表9)。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居住条件与生活状况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改善人们居住和生活环境,在大力发展商品住房的同时,先后实施了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建设、廉租房建设和小康示范村等工程,加大对交通、水、电、气等关乎民生的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加快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状况发生巨大变化,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生活质量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坚实迈进,部分指标已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

  ●居住状况

  ———城乡居民住房居住面积大幅增长,远远超过全国人均住房小康水平。“十五”期间,全市城乡新增住房面积5246.7万平方米,城乡住房总面积达25840.3万平方米,其中开发商品房面积2087.4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面积376.8万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房503万平方米,定向建设廉租房5万平方米。通过制定实施棚户区购房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提高了城市低收入家庭特别是拆迁户的住房购买力。改善住房条件、进行住房投资和更新原有住房是“十五”时期长沙城市居民生活变化最为突出的亮点之一。2005年,长沙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00年的19.8平方米增加到27.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9.42平方米,分别超过国家建设部公布的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小康标准(城市17.2平方米、农村31.6平方米)10平方米和17.82平方米,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居首位(图表10)。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城市住房满足了多样化需求,居住更加舒适。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和人们对住房要求的提高,城市住房逐渐向宽敞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住房结构日趋多样化,住房选择的空间自由度更大。大户型住房成主流趋势,120—150平方米和150—180平方米的户型交易一直保持较大交易量(图表11)。同时,随着年青一代个性的张扬,40-80平方米的小户型住房开始成为新的热点。2005年,城市居民家庭拥有房屋产权的比重达到89%,91.25%的家庭住上了单元式配套住宅,拥有两套住房以上的家庭达到17%。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农村居民住房质量明显改善,初现集约化、庄园化新格局。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9.42 平方米,超过城市人均居住面积81.69%。住房结构得到大面积更新,砖混结构和钢混结构住房占农村居民住房总面积的85%以上。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实施了农村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无偿向农民提供“小康住宅”设计方案,实行财政补贴,引导农村居民住房连片建设,农村住房呈现集约化、庄园化建设新格局,展示了社会主义农村新姿。

  ●居民出行

  ———出行交通选择方式更加便利多样,基本与全国所有省会中心城市开通直飞航班。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共同构成长沙互通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出行选择便利多样。在陆路交通上,全市境内京珠、长常、长永等3条高速公路和106、107、319 三条国道,14条省道和106条县道四通八达,公路网密度从“九五”末的41.2公里/百平方公里上升到46.7公里/百平方公里。京广、湘黔、浙赣、洛湛、长石等五条铁路干线连通东西南北。在航空运输上,从长沙可直飞45个国内城市和香港、澳门等地区,并新开通飞往新加坡、泰国曼谷、韩国青州、首尔、大邱等国家和地区的包机航线服务。在水运交通上,新建的长沙新港是全国内河28个主要港口之一,港口交通抵达日本、韩国、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通江达海,物流全球的航运网络。

  ———市内和周边城市一小时公路交通圈基本建立,居民出行更加快捷高效。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市内1小时公路交通圈全面建成,从市区到4县(市)最远的浏阳市,时间只需1小时多,比以前缩短2小时以上;从各县(市)城中心到所辖最远的乡镇,从乡镇到各辖行政村时间都在1小时左右。从长沙出发到周边的湘潭、株洲、益阳等城市都有高速公路直接连通,一小时之内可以到达。

  ──城市公交营运力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0位,网络覆盖率100%。进一步完善了城区东西南北4个汽车客运站,居民通过客运交通可直达国内14个省、省内13个地市和80%以上的县以及部分经济发达乡镇;开通省际线路103条,跨地区线路256条,城市客运线路总数达到600条。拥有火车客运站1个、货运站3个,火车站始发列车达21列,途经列车144车次,从长沙出发坐火车可直达全国86个地级以上城市。从长沙到北京最快只需14小时,到广州只需10小时左右,城区每万人公交车12.5标台,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0位。公交运营线路97条453公里,分别比2000年增加29条138公里。公交车运营时间普遍从原来的16个小时延长到现在的18个小时,部分公交车24小时运营,缓解了人们夜间出行的乘车困难。城区拥有出租车6279台,比2000年增加524台,平均每万人拥有30.93台,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出租车起步价格由8元/3公里下调到3元/1公里。公共交通线路覆盖全市,城市居民基本能做到出门5分钟路程即可乘坐交通工具,换乘2条公交线路均可到达目的地。

  ●居民生活条件

  ———水电气供应基本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城市居民人均供水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供水方面,采取BOT 模式新建八水厂,完成第一期工程,城区供水厂达到6个,日供水能力从2000年的104万立方米/日增加到162万立方米/日,覆盖用水人口200万人,自来水入户率达100%,城市居民人均供水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农村自来水受益村数达371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0%。供气方面,川气入长使城市居民用上了管道燃气,生活燃料更加清洁化,城市居民用气总量92550吨,用气人口70.55万人。农村沼气入户率超过30%。供电方面,城市居民人均用电量从300千瓦时提高到499千瓦时,满足了人们的用电需求。全面实现了成型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农村居民照明电价由0.79元/KWH下降到0.548元/KWH。

  ———日常生活和消费用品充足丰富,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0位。全市粮食、肉类等大宗商品实现自给自足,并向优质、安全、营养方向发展。2005年全市粮食产量达262.28万吨;肉类总产量64.97万吨;蔬菜产量354.03万吨;禽蛋产量4.83万吨;水产品产量10.42万吨。5年中,180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2005年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中,长沙位居第10位。家用电器等其他各种消费用品丰富多样,能满足各种层次的需求。

  ———健全的市场体系方便居民消费,餐饮业发展速度位居全国第二。百货商场、大型综合超市、社区超市、便利店、连锁经营门店、大卖场、专门店和专业店等各种零售业态快速发展。全市现有各类市场347家,其中批发市场49家,零售市场298家。特别是连锁经营业快速扩张,规模不断扩大,限额以上连锁达到27家,世界零售企业500强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进驻长沙,使长沙成为全国第一个世界零售业三大巨头同时进驻的城市,超市卖场业成为市民最满意的行业(图表12)。餐饮业发展迅速,2005年实现餐饮业零售额109.78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8%。据国家商务部统计公布数据,2005年长沙市餐饮业以23.2%的发展速度在全国各省会城市、直辖市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教育发展与人口素质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科教兴市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义务教育优质化。2005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797所(含在长高校),在校学生121.08万人,教职员工9.21万人,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居全国城市首位;人才竞争力居全国城市第16位,创新能力居全国城市第6位。

  ●教育质量

  ———基础教育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全市始终突出义务教育重点,“普九”年检复查全部获得省优秀等级。2005年全市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9%。高中阶段办学规模快速优质扩张,学生总量达到25.7万人,初中升学率达88.1%,较2000年增长1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幼儿园503所,是2001年的2.19倍;在园幼儿83075人,比2001年增长32.78%,城乡入园(班)率分别为92%、88%。

  ———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满足了市民教育多样化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涌现了一批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长沙县职业中专、宁乡县职业中专等13所职业技术学校被评为全国重点职校。2005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达到104所,比2001年增加64所;在校生总数达到11.3万人,比2001年增加3.6万人,增长45.85%。普职分流比达到54:46。五年累计培育各类职业技术人才12.8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全市每个社区都有市民学校,在全国率先进行“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设,建成在全国影响较大的“互动式家长网校”。岳麓区、雨花区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高学历人才增长2倍左右。长沙学院、涉外学院、长沙医学院顺利升格,其他专科学校在巩固中发展。到2005年,全市拥有高等院校45所,比2000年增加22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比2000年增加1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2005年高校招生130337人,是2001年的2.4倍;在校生394399人,是2001年的2.49倍;毕业生79277人,是2001年的3.72倍。2005年全市研究生招生9839人,在学研究生28326人,毕业研究生4520人,分别是2001年的2.17倍、2.70倍和2.79倍。在学博士生5669人,是2001年的2.65倍。

  ———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位居全国先进行列,素质教育改革得到国家的充分肯定。新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在全省、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芙蓉区、天心区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改革实验基地、全国创造教育实验基地。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全市初中毕业合格率逐年攀升,高考上线率和录取率连续五年居全省前列(图表13)。五区和长沙县被评为全省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区。开福区课改经验和雨花区“新概念三好学生”评选等实施素质教育的新举措成为全国典型。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办学条件

  ———中小学危房改造基本完成,校舍面貌焕然一新。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列为省、市八件实事狠抓落实,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全市累计投入危改资金11.8亿元,改造学校1191所,消除危房21.3万平方米,除宁乡县处于扫尾阶段之外,其他所有区县(市)中小学危房全部得到改造。维修新建校舍450万平方米;周南中学、市六中完成整体拆迁新建;高等教育校舍面积由2000年的13万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53万平方米,增加40万平方米。

  ———城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城市水平。投入3.2亿元建设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40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66所,分别为“九五”末的1.97倍和11倍,城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基本达到了国内先进城市水平。全市分别有省、市级示范性学校20所、85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了普通高中在校生总量的25%。

  ———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深化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全市共分流中小学教师4659人。选派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促进城乡教师互动发展。按照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五年先后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46059人,招聘和录用教师3340人,其中市级以上骨干教师235人,优秀应届高校学生2138人。新增特级教师102名。实施名师培训工程,全市4452名教师参加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913名中小学校长参加市级以上岗位培训,5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学科培训,1.8万名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小学、中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6%和97.7%;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中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分别达到66%、64%,比2000年增长30.9个、28.9个百分点(图表14)。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教育经费

  ———财政投入翻番,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两倍以上。“三个增长”基本得到落实,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十五”期间,全市财政投入106.62亿元发展教育,比“九五”期间翻了一番多。划拨市直教育用地591亩,价值2.65亿元。2005年,市财政对教育投入30.31亿元,比2000年增加17.65亿元,增长138.3%(图表15)。小学、初中和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由2000年的531元、574元和1116元增加到1953 元、1800元和1647元;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由2000年的30.2元和39.6元增加到174.9元、137.7元。教育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新增教育经费70%以上用于农村,县(市)教师年人均收入由9392元提高到23712元,城区教师年人均收入由2.52万元提高到3.99万元,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扶贫助教力度加大,在全省率先推行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率先全省启动“两免一补”和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资助工作。累计减免贫困生经费3001.6万元,对98964名家庭贫困学生秋季实现了“一费制”全免入学,1万余名贫困寄宿生秋季享受了生活补助,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自2004年开始在中西部地区率先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两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6219*名贫困家庭学生受益。对农民工子女入学一视同仁,城区中小学接收农民工子女33055人,占到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2.5%。

  ■医疗卫生与健康保障

  “十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摆在第一位,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重大疾病的防治,并针对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健康水平的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三大指标分析,到2005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77.34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4岁,在中部地区居第2位。其中男性人均期望寿命75.01岁,女性79.66岁,分别比2000年上升4.43岁和5.92岁。婴儿死亡率为9.9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6个千分点,五年下降5.98个千分点;孕产妇死亡率由原来的40.20/10万降低到23.29/10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8/10万(图表16)。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医疗卫生条件

  ———医疗卫生投入增幅居中部省会城市前列。“十五”期间,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和城乡居民投入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投入机制,全市医疗卫生和卫生保健投入大幅增长。医疗卫生单位各类卫生财政性经费投入总费用由2000年的7.74 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7.88亿元,增长131.0 %,增幅位居中部省会城市前列。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医疗卫生费用3.56亿元,是2000年的2.68倍;财政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补贴拨款由2001年的7759.85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亿元,人均财政补贴经费由4944.15元增加到12152.34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投入由五年前的1.3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93亿元;城乡居民卫生保健个人投入由9.12亿元增加到26.85亿元(图表17)。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医疗卫生资源人均占有率居中部地区前列。全市卫生机构(含诊所)总数由2000年的1036个增加到1519个,增长46.62%。全市共拥有床位2.74万张,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4.45张,比2000年增长26.06%,比武汉高3个百分点。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由2001年的18998个增加到2005年的25501个,增长34.23%(图表18)。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2000年的2.75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2.8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数1.21 万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33人,比武汉高6.1个百分点。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医疗卫生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五类先进医疗设备普遍使用。从2003年下半年至2005年,投资1.53亿元,重点建设了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重点项目45个,总建设改造面积达10.26万平方米。大型先进的医疗设备在大型医院普遍使用。全市范围内省级以上医院800MA以上X光机、CT、彩超、ECT、肾透析仪等五类先进医疗设备拥有率100%,90%以上的市级以上医院配备800MA以上X光机、CT、彩超等大型设备,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了CT等较为先进的医疗设备,诊断水平进一步提高。

  ●医疗卫生保障能力

  ———城镇居民多元化医疗卫生保障机制基本形成。2005年,全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由2001年的30.46万人增加到81.6万人,医疗保险基金征缴总额从1.31亿元增加到7.93亿元,征缴率达到99%,年度医疗保险费支出由6693万元增加到48745万元,年住院人均费用8219元,基金人均支出5187元(图表19)。人保、寿保、太平洋保险等主要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均启动了城乡居民医疗卫生保险业务,全市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依托、以商业医疗保险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城乡医疗卫生保障机制基本形成。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率先中西部地区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提高农民的医疗卫生保障能力,从2003年开始,在长沙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第一批44.69万农民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31万农民从政府领取医疗基本补偿金869.36 万元。到2005年,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增加到63.87万人,参合率达到95.96%,已有近5万农民受惠,获得合作医疗基本补偿金3366.32万元。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市农村全面推行(图表20)。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医疗机构防病治病能力大幅提高。2005年,全市医疗机构入院人数、出院人数分别为54.2万人和55.5万人,比2000年增长63.25%和72.36%;总诊疗人次、门诊人次分别由2000年的994万人次和862万人次增加到1596万人次和1434万人次,分别比2000年增长60.56%和66.36%。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从2003年的12.21日缩短到2005年的11.44日;出院病人治愈率维持在56%左右;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0%。

  ●医疗卫生服务

  ———城区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得到完善。城区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2个,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社区门诊组成的四级医疗服务体系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二、三级医院为指导,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92%,开展了城区基本医疗、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便民利民的社区卫生服务,天心区、岳麓区先后获“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在农村,建立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

  ———医疗卫生服务可及率提高,城乡居民看病更加方便。城市任何一个居民区,居民步行15分钟之内就能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居民就医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跨县”。据市城调队调查,全市16.8%的城市居民认为看病很方便,72.1%的城市居民认为看病还算方便,只有11.1%的城市居民认为看病不方便(图表21)。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公共卫生预防和执法监督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初步形成,率先实现重大疫情网络直报。以“一个机制、六个体系”为总体目标,形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指挥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医疗紧急救治工作网络。市县两级疾控、医疗机构成立了重大传染病诊断排查专家组、预警评估专家组、疫情处置机动队、医疗救治机动队等组织,市疾控中心建立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拟制了非典、人禽流感、霍乱、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预案;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疫情监测报告网络,实现了全市所有建制乡镇卫生院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成立了急救委员会和市医疗紧急救治中心,设立4个分站,市医疗急救中心业务用房建筑面积达4036.5平方米,建立了四县(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

  ———重大传染病防控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全市传染病年发病率控制在140/10万左右,低于全国(235.18/10万)水平,未发生鼠疫、霍乱、非典、人禽流感、脊髓灰质炎等重大疫情(图表22)。全市计免“四苗”全程接种率和乙肝疫苗接种率分别达到99.8%和100%,比2000年提高2.02和2.54个百分点。

  

长沙民生发展状况报告

  ———医疗卫生监督执法居于全国先进行列。五年中,先后开展了《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工作,合格率达100%;重点加强了《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执法检查,共查处(罚款1万元以上或吊销许可证)49起,其中食品卫生违法案件32起,医疗执业违法案件10起,职业卫生、放射卫生违法案件3起,传染病防治违法案件3起,生活饮用水卫生违法案件1起,有力地打击了卫生违法行为,维护了良好的市场秩序,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利,2002年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监督先进单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