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国时评:"就业儿"何能生出"毕业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10:35 广西新闻网

  高校毕业班学生即将毕业离校,但安徽少数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要求毕业生必须提供就业协议书和就业接收函,否则不发放毕业证书,少数毕业生就因此而拿不到毕业证书,个别甚至找到学校附近的小店随意“签约”(据《新安晚报》6月25日报道)。

  自古只有父生儿,而今惊现儿生父:先毕业,后就业;先领取毕业证,后持证找工
作———此所谓“毕业父”生下“就业儿”;安徽少数高校因毕业生没有就业协议书和接收函,就不按时发给他们毕业证书,使毕业生陷入“无证不能就业、不就业不能领证”的怪圈———此所谓“就业儿”生出“毕业父”。

  一切很明了,“就业儿”之所以能够逆生出“毕业父”,是因为高校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然后以此为招牌再吸引考生报考自己的学校,然后继续再用扣证的办法“提高”就业率……这副恶性循环的链条,是高校掩盖自身办学质量问题的“幌子”,也是榨取学生最后一点价值的“绞索”:众所周知,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学校的办学质量,有些学校的学生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登门抢光,有些学校的学生拿着毕业证求职无人看。

  毕业生就业也有“名牌效应”,学校怎能不反省自己的责任,反用扣证方式逼学生到小店“签约”,为自己脸上涂脂抹粉?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应该学生承担全部责任吗?就业率是提高办学质量的“牛鼻子”,对高校的考核是该抓住这一点。但是,如今出现“逼儿生父”等极端方式虚假签约、注水就业,那就不完全是高校走火入魔的问题,还有考核机制的完善与考核工作的务实问题。对于高校自报的就业率,就看一看数字,听一听汇报,数一数协议,显然是很不够的:形式主义都是用来应对官僚主义的。只有采取沉下去向毕业生调查了解,对就业协议进行抽样检查等方式,动真碰硬地对就业率“挤水”,那么高校就会老实,回到提高办学质量本位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真实可信,后面的学生也就因此而得益。如此,“就业儿”生出“毕业父”这种违悖伦理的荒唐也就绝迹了。(江苏成彪)编辑:王香菊作者:成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