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主要旅游城镇(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18:58

  5、昌都镇

  昌都现代康巴女

  昌都镇是昌都地区专员行政公署、昌都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海拔3240米。“昌都”——两河汇流之地(亦可译称两河口),因澜沧江的支流扎曲和昂曲两条河流在此地相汇而得名

  昌都镇像一座山城,两侧都是巍巍的高山,河谷平地不多,整个城市由扎曲和昂曲两条河分成云南坝、四川坝和马草坝三个部分,各个部分又由跨河桥梁相连接,面貌别具一格。建筑物多依山势而建,远远望去,层层叠叠,蔚为壮观。镇区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近万人。社会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基本齐备,有门类众多的工业部门。

  昌都在历史上一直是藏东重镇,地当曲川入藏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川藏公路、滇藏公路、青康公路(214国道的一段)、黑昌公路修通以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交通闭塞的状况。西可到拉萨,东可到成都,往南可达云南,往北可通青海。昌都地区各县也都通了公路。随着昌都邦达机场的建成使用,昌都与内地、与拉萨的交通大为便捷。

  昌都风景优美,名胜众多,但由于交通不便,大都尚未开发利用。自治区旅游局和昌都地区正积极致力于开发昌都的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配套设施。

  昌都镇的旅游景点目前主要有两处,一是强巴林寺(昌都寺),一是卡若文化遗址。

  6、那曲镇

  那曲西部草原上的古象雄文化遗址

  那曲镇所在地,很久以前就成了藏北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集散地,中外交通史和中国西南地区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的历史文献中,称此地为哈拉乌苏、喀拉乌苏,均为蒙语和满语中对“那曲”一名的意译。那曲,因境内有河名那曲(怒江上游干流)而得,汉语中曾直译作“黑河”。藏语中对今那曲镇所在地的传统称呼是那曲卡。那曲一名,今既为专区名、县名、镇名,也作河名。

  那曲赛马会期间举办的物资交流会会场一角

  这一地点有人聚居的明确记载,见于18世纪中叶的纪行资料。1953年,有364户。其中既有藏族大商人,也有行医的蒙族、经商的回族,还有铁匠、木匠、石匠、银匠等。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这里设黑河基巧办事处。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以后成立黑河专区和黑河县人民政府。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黑河地区更名为那曲地区,黑河县相应改名为那曲县。而今的那曲镇,已经发展成为常住人口逾万、流动人口数千,街道棋布,新房林立,各种社会服务设施相对齐全的高原新城,是藏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孝登寺是藏北最大的格鲁派寺院,历史上是色拉寺在藏北最大属寺。始建于1774年,从帐篷寺院起家。目前看到的是1904年扩建后的规模。孝登寺的寺主、第七世珠康活佛土登克珠,现为全国政协常委。

  7、狮泉河镇

  阿里狮泉河镇新貌

  狮泉河镇因地处印度河上游狮泉河旁而得名。狮泉河畔原来是一片荒凉的红柳滩。1964年新藏公路通车后,这里开始建设营房和简单的公共设施。1966年,阿里地区专员行政公署从噶尔昆沙迁来此地,艰苦创业,到了1980年,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城镇初具规模。1988年,噶尔县也将政府所在地迁到这里。噶尔意为帐篷、营帐,因历史上曾作为兵营驻扎地而得名。全镇人口12000人。狮泉河镇海拔4255米。

  从纳木错湖扎西岛洞中看月色

  狮泉河镇现已成为西藏西部的交通枢纽、经济文化中心和边境贸易中心。全镇以环岛为中心,四条马路向外延伸;南面为商业街,东西部为地区政府各部门所在地,北面是通向日土县及新疆方向的新藏公路。社会服务设施及公共文化设施大体齐备。狮泉河镇目前已有1000多户个体商贩,他们大都来自四川、甘肃、新疆等地,从事餐馆、商店、修理、服装加工、娱乐等服务性行业,大大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活。镇上现有

出租车330多辆,还有为数不多的吉普和、小三轮出租车,租价每千米5至10无不等。小镇不大,但在阿里高原空旷的荒野戈壁上却显得繁华,充满生机与活力。由于缺水缺电,狮泉河镇实行定时供水供电。不久前,拉萨至阿里狮泉河镇的客运班车已经正式开通。

  8、江孜镇

  江孜县城在江孜镇,地处年楚河中游北岸,海拔4040米。

  雪山下的牧场

  江孜历史悠久,在日喀则尚未发展繁华之前,曾是后藏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和最繁华的城镇,是拉萨与亚东、日喀则等地间的交通枢纽。清朝曾在这里戍兵五百,保卫边防。原西藏地方政府曾在此设江孜宗。1959年,这里成为江孜县和江孜地区专员公署的治所。1964年江孜专区并入日喀则专区,江孜县也从此改隶日喀则。拉萨至日喀则间的沿江直达公路开通以来,江孜的往来车辆虽有所减少,但它至今仍是一处要津,南通亚东、西至日喀则、东接山南、北连拉萨。

  神山与神湖

  江孜镇近年来发展变化很快,目前全镇人口约1万人,镇内社会服务设施齐备。对于旅游者来说,江孜的魅力主要在于有著名的江孜保卫战抗英战场遗址、白居寺及十万佛塔、帕拉庄园旧址、年楚河畔田园风光以及名闻遐迩的江孜卡垫。江孜卡垫色彩鲜艳,图案美观,富有民族特点,产品畅销海内外,供不应求。不少海内外游客慕名专门到江孜卡垫厂选购,以图绝对正宗。

  宗山是原江孜宗政府的所在地。1904年英军首领莱赫鹏率英国侵略军入侵西藏,侵入江孜时,受到江孜军民的沉重打击。抗英军民以宗山为堡垒,用土枪、刀剑、弓箭,甚至牧羊用的抛石器“厄尔多”,与装备了当时最先进武器的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抗英战士仍顽强杀敌,坚持了三天三夜,最后全部跳崖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侮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江孜被称为“英雄城”,宗山更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纪念地。同时,宗山上较完整地保存了封建农奴制时代宗政府的原貌,是难得的研究封建农奴制的化石。

  9、下司马镇

  下司马镇是亚东县政府驻地。“亚东”原本是下司马附近一个小山村的名字。

  亚东是边境县,北通江孜,南与锡金、不丹两国交界而且边境线离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也很近。从下司马镇出发,向南6千米就是边境小镇下亚东。从下亚东,沿公路向西可直达锡金首都甘托克;向东则可进入不丹境内;顺亚东河南下,即是著名的春丕河谷古道,英国侵略军曾把这里作为对中国实行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的滩头。

  下司马自古以来就是西藏地方与南亚各国间的一处贸易集散地。1888年被辟为商埠后,清政府在这里专设了亚东海关,边贸市场愈加繁荣。过去西藏大贵族享用的大量洋货,大都经此运进。近年来,亚东的边境贸易再度繁荣起来。

  下司马一带气候湿润,森林覆盖率很高,植被茂密,生长着大量经济林木和药用植物;向北40多千米,是昔日被称为世界最高城的帕里。下司马一带的藏族民居是清一色的松木阁楼,外有栅栏木围,墙壁、栏杆和屋檐等处绘制的藏族风俗图案,色彩艳丽缤纷,与西藏其它地方风格迥异。下司马有一座东嘎寺,有500多年的历史,属格鲁派。1951年7月间,中央代表张经武将军专程绕道来此,向等待观望中的达赖喇嘛转交了毛泽东主席的亲笔信、“十七条协议”的副本,为“十七条协议”得以实施铺平了道路。东嘎寺因此声名远扬。著名的康布温泉地处下司马以北30多千米处。途中有一座嘎居寺,寺内有清朝驻藏大臣升泰题赠的“大放光明”匾,寺旁可见清兵修筑的抗英炮台遗址。

  10、樟木镇

  从尼泊尔经中尼公路到达西藏樟木上岸旅游的外国游客

  经过聂拉木县城所在地充堆之后,亲眼目睹地貌景观和植被立体分布的急剧变化,顺河南下32千米,就到达边陲重镇樟木。樟木离中尼边界的界桥友谊桥只有13千米,距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约100千米强。

  樟木镇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坡。这里气候温和,鲜花四季常开,风景优美,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旅游中极具潜力,已经成为许多外国旅游团队和登山探险队进出中国的主要通道。这里自古就是西藏与尼泊尔之间一个重要的通商孔道。在公路没有修通之前,人们只能徒步翻越险峻的喜马拉雅山,极为艰辛。居住在樟木一带的夏尔巴人,历史上多以背运货物为生。1965年,由拉萨到尼泊尔加德满都的中尼公路正式通车,彻底改变了交通不便的状况。随着中尼两国经济往来日益频繁,过往的商旅和货物不断增加。

  樟木设有中国的海关、商检、边防检查、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藏胞接待办公室等部门,有专门接待商贸人员和国内外游人的樟木宾馆,还有电站、医院、邮局、银行、学校、电视台以及外贸部门的一些办事机构等。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