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一群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02:16 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深度报道部,在人们的眼中是一个神秘的地方,那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的工作状态又是什么样的?

  深度报道部,只有十几名记者,但成就这个品牌的人,绝不仅仅是这十几人。一个团队的成长来自于方方面面的配合;一个团队的成功,来自于不同层面的支持。

  借华夏深度大点评的机会,我们推出“我和华夏深度的故事”系列,让一些幕后英雄出场:他们会在每天凌晨两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时,自豪地说:今天我参与了深度的制作……

  

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一群人

  一群12小时连续工作的记者终于吃上了盒饭大餐。

  深度记者是“高级剑客”

  刘伟(机动部记者)

  

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一群人

  机动记者刘伟:“深度的点击率太高了,真猛!”

  深度报道作为《华夏时报》主打品牌之一,其报道笔锋犀利,见解独到,关注的目光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我平常在报社里,见到深度报道部的记者们,觉得与其他同事没什么两样,但那些出乎意料的生猛报道,总能让我们这些兄弟部门的记者们感到钦佩和汗颜——他们的拼命精神感动着我。

  有时候,我觉得深度报道部的记者就像武侠片里面的“高级剑客”,他们的辛苦是我们所不知的,但他们的威力却是人所共见的。

  记者老师“太疯狂”

  栗泽宇(深度报道部实习生)

  

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一群人

  或许我是离华夏深度最近的“外人”。

  每天,我可以参与他们的日常工作。我常常会觉得自己很累,但深度报道部的记者们的工作状态“太疯狂”,搞得实习生也享受了同样的“待遇”——那些锻炼让我终生受益。但必须澄清:这里并不是令人窒息的“工作狂聚集区”,记者们很浪漫、很有爱心。他们会在休息日集体去海边度周末;会组织没有采访任务的记者去无偿献血……

  我常对学校的同学说起自己的实习生活:我没见过这么疯狂的一群人,他们是一群对自己的事业有追求、有梦想、有爱心、善观察又仗义执言的年轻人,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拍片拍到手指僵硬

  成江(摄影部记者)

  

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一群人

  我和深度记者的合作源于“110国道堵车事件”,当时是冬天,零下15℃左右,这对于一直生活在江南地区的我,有强烈的不适。凌晨1点,我沿着110国道,一辆车接着一辆车地拍照采访,5个小时没有停止过按快门,完成工作时发现手指僵硬得没了知觉……

  另外“朝阳妇幼保健院用假药化验”事件的采访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暗访时,医院门口几个把守的老医生,总是盯着我们,那种眼神,让人看了就怕,但为了采访能进行下去,我还是巧妙地避开了那种眼神——顺利地拍到了想要的场景。我经常自豪地想:我的图片是有灵魂的——向读者展示社会的真善美、揭示假恶丑,让那些失去良知的心得到警醒,让那些善良的心得到升华,这就是全部的意义。

  11点不发稿我就得发疯

  顾超雄(总编室编辑)

  

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一群人

  一个人,如果在20岁时不强壮,30岁时不激情,40岁时不睿智,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有强壮、激情和睿智。

  感谢《华夏时报》在改版时推出了深度报道,让我在最想表现强壮、激情和睿智的时候,有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我是和深度报道一起成长起来的编辑,永远不会忘记记者在半夜11点才发稿,我接到稿子后,敲键盘的手因焦急而发抖,感觉快发疯了;不会忘记,无数次的退稿改稿,在QQ上不停地给记者发着玫瑰;不会忘记,一心想让记者拿好稿,却在夜里做噩梦大哭,担心出事……

  在我的理解中,华夏深度应该是一个骄傲的部门,不是因为收入,更不是因为名气,而是那一份职业自豪感。

  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梦想会实现。

  我是链条上有效的一环

  高媛(美术编辑)

  

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一群人

  我做深度版面的美术编辑有6个多月了,这6个多月里很辛苦,也很让人欣慰。

  平时做一个北京新闻版面,编辑改版的次数大约是5-6次,工作相对轻松;而深度版的编辑改版次数平均达到50-60次,起初我是吃不消的,但看到采编人员是那样认真、严谨地在工作、在打造深度的品牌,我便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成为这一链条上最有效的一环。感谢深度激励了我,让我在工作岗位上逐渐成长。

  校深度让我如履薄冰

  张永玲(审校部校对)

  

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一群人

  改版之后的《华夏时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深度版面功不可没。我作为《华夏时报》的一名校对人员,经常在校对版面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同时也会觉得如履薄冰——这是我多年工作经历中从没有过的。

  深度版面是报社所有人的骄傲,所以,我在校对时会格外认真,我对自己说:决不能有任何差错从我的眼皮下溜走,给深度版抹黑,尤其是一些关键地方,如不熟悉的人名、地名和时间等,我都会一一核实。

  有一次,我在版面中发现,有两个时间点挨得特别近,记者没有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到达两个不同的地点采访,便提醒编辑进行核实,使得新闻事实更加严谨。我感到很欣慰。

  深度记者不得夜间留宿

  谭春(保安员)

  

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一群人

  深度报道部的记者们,每天都来往于报社,匆匆忙忙间,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他们经常会在办公室工作到很晚,所以每天做报社内最后的“清场”工作时,总是会遇到“阻力”。记得有一次,我在凌晨两点巡场的时候,看到两名深度记者还在电脑前写东西,当我让他们离开报社的时候,他们说工作很紧,还没有忙完……我理解他们,只好陪他们一起加班到天明……

  我知道做一名深度记者很辛苦,我希望他们每一名记者都能保重身体,真希望他们能在以后“支持”我的工作——不再夜间留宿办公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