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保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评论:从现在做起 让圣地净土永驻雪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02:30 东方早报

  据预测,即将于7月1日试通车的青藏铁路每年将给西藏带来80万游客,以每位游客在西藏消费1000元计,每年就能给西藏提供8个亿。自治区政府一位官员的估计更加乐观,认为人均消费可能会超过2000元。随着运力的提高,今后乘火车进藏的游客肯定还会增加。加上乘飞机、坐汽车与自驾车的,还有骑自行车的、徒步的、由境外进入的,来西藏的游客将会迅速、大量增加是可以肯定的。

  与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相比,一二百万游客实在不能算多。但要知道,这是一片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一般超过海拔4000米,大多是无人的雪山、冰川、高山、荒漠、草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某一环节被破坏或中断,往往要相当长的年代才能修复,或许永远无法复原。在地球上,青藏高原是为数不多的较少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地区之一。另一方面,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水系的源头和上游,也是影响大气环流的重要因素。对青藏高原的任何污染,都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西藏是藏族人民与藏传佛教的圣地,有大量神山、圣湖、古刹、名寺,还有在严酷的自然条件和人为破坏下幸存的石窟、壁画、唐卡、佛像、经卷、法器等文物和藏戏、说书、歌舞、节庆、民间技艺等文化遗产。但与数以百万计的游客相比,西藏的常住人口不到300万,人口最多的藏族也只有200多万,门巴族不满7000人,珞巴族才2000多人。

  我在1987年、1996年和今年5月三次去西藏,最远到过阿里地区的古格王国遗址,1987年和今年都是由青藏公路乘汽车驶至拉萨。根据我的亲身经历,我深信,只要政府与民众重视,从一开始就制订严格规范,采取切实措施,游客自觉遵守,旅游的兴旺并不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拉萨是外来游客最多的地方,而大昭寺、八廓街又是游人最集中的场所,但我的印象是一次比一次好,这次的感觉简直超出了期望。大昭寺前供酥油灯的场地从露天迁入地下室,免除了古碑和唐柳的烟熏火燎;绕寺沿街转经的信众和僧人井然有序;八廓街上游人如云,但地面平整光洁,见不到一点污物。以往在人群中免不了会闻到异味,拥挤中会将衣服弄脏,如今新来的游客不会再有这样的感受。布达拉宫不仅作了建成以来最全面的维修,还严格限制参观人数,每天限额一满,绝无通融余地。尽管有“小成都”之称的拉萨已是一座现代化城市,但划定的街区和建筑物保持或恢复了藏式风格。四大寺院都整旧如故,周围山川也受到严格保护。在雅鲁藏布江和雪山间的村落,新建的藏式住宅前飘着经幡,外墙上贴着待晒干的牛粪,院子里放着太阳灶———都是绿色

能源。手扶拖拉机旁,两头一组的耕牛披红戴花———它们同时承担着春耕重任。

  但另一类现象使我不无杞忧:公路旁、城镇边,常常能见到垃圾和粪便,随风飘荡的废塑料袋甚至在杳无人烟的旷野中也能见到,离开羊八井温泉不远就是一大片塑料垃圾。在圣洁的纳木错,游客跳进湖水游泳,还有游客让藏民牵着牦牛步入湖水照相,湖边的山洞曾经是高僧修行的场所,竟有游客在大小便。规定不许照相的殿堂内,只要付一笔钱就能用闪光灯自由拍摄。汽车刚爬上海拔4800米的甘巴拉山口,成群的商贩就围了过来,一些人牵着

藏獒———这种世界稀有的品种已经成为供人抱着拍照的道具。冒着黑烟的老旧汽车,在其他地方或许早已被强制报废,照样行驶在青藏公路上。

  我还想起1996年旅途中的两件往事。

  一天夜里,当地有人到我住的帐篷来,大概他已经知道我们陪同的外国人是亿万富翁。我说:“他不是给你们捐了一大笔钱吗?”“那是给庙里和公家的,总得给我们一些吧!”在中尼边境出境前,这位富翁已经给每位司机发了不菲的“小费”,但当他要求司机将他送往友谊桥尼泊尔一侧时,司机竟又开口索取费用。这说明,如果不注意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再淳朴的民风也未必抵得住金钱的冲击。

  在扎达县深山中一处岩洞里,有一批古代唐卡。由于岩洞前悬崖上的小道已经崩塌,主管官员就让当地藏民将这些唐卡取到村里拍照。当天晚上,村长就代表村民前来交涉,尽管他知道面对的是区政府的厅级官员和县里的主管,尽管他知道那位外国人给当地捐了大款,他还是坚决要求,立即将唐卡送回岩洞,因为这是他们世世代代的圣物。藏民就是这样虔诚坚定地护卫着先人的遗产,为了防止外人进入,一些岩洞已经被封闭,或者装上了带锁的门。只要这样的传统得到保持,权力和金钱就无可奈何。

  所以我还是相信,在其他文化遗产或旅游胜地出现过的遗憾不会在西藏重现。如果说以往的保护只能靠环境闭塞、交通不便、民众贫困这些因素的话,今天的中国政府和民众已经有了自觉保护的意识。西藏人民一定会更加珍惜自己的那些举世无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让它们作为藏族世世代代的财富,永远成为人类的骄傲。

  从现在做起,圣地净土将永驻雪域。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葛剑雄 任大刚 刘景 徐德芳 单雪菱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