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市政协委员建议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02:39 哈尔滨日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发展生产,关键是提高全体农民收入水平,而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必须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

  据了解,目前,农村不仅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也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转移从事二、三产业。经过专题调研,市政协委员霍
玉夫认为,哈尔滨市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现状

  劳动力素质低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据统计,2004年哈尔滨市农村劳动力为240万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情况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达87.8%,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小学文化程度占31.1%,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文化程度只占9.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5%。其中,受过专门技能训练的仅占13.6%。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率先转移出去后,剩余劳动力素质就更低,极大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快发展。

  问题

  流动劳动力就业不稳定

  霍玉夫委员在调查时发现,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哈尔滨市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妨碍了农业内部吸收和容纳更多农村劳动力。据了解,长期以来,哈尔滨市农业是以产量增长为主要目标的数量型农业,然而技术密集的粮食生产以外的农产品生产,使哈尔滨市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日益缩小。

  据调查,近年来,哈尔滨市外出流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在增加,但由于自身素质影响,他们转入非农产业从事的都是农产品的粗加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建筑业、服装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且绝大多数人不敢完全摆脱农业,放弃土地承包权,仍然利用闲暇时间来经营农业。他们大多数人就业不稳定,能够完全脱离农业在外定居的更是凤毛麟角。这种不稳定的低层次转移,一旦受国家大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回流的现象。

  建议

  开展职业教育促进就业

  发展职业教育,减少素质偏低的劳动力供给,是今后解决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的治本之策。霍玉夫认为,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需要政策法规的配套与健全以及相关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也需要广大农民思想上的认同。

  为此,霍玉夫建议,政府要力促分管职业教育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部门,搞好职业教育发展的统一规划,协调职业教育的整体布局,以确保职业教育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真正形成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机制,并使其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要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指导。健全农村劳动就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和协调城乡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各级政府应在劳动部门内部设置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城乡劳动力的开发和利用,制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政策;要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劳动力服务网络,开展好县际、市际、省际间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交流,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安全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扩大地区间、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量,减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