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学会接受“慈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05:5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邹小非

  华人首富李嘉诚将两个儿子送去美国读书后,给了他们两个银行账号。一个账号能保证他们读到博士毕业,但现阶段绝不能动;另一个账号可以用,但每一次动用,必须写信
(后来因儿子求学忙,改为打电话)给父亲报告,在24小时内得到同意后才能取钱。

  李嘉诚认为,他是在给孩子们一种“有用的疼爱”。而这个小故事让我想到的,首先是教育。这是一种严谨而恰当的家庭教育,它让人学会尊重规则,并享受由规则带来的秩序。如果这种规则背后的推动力量是爱,那么,接受者会满怀感恩之情面对每一次赠予,哪怕这赠予来自于父亲——这应该是恰当的教育带来的必然修养。

  这和社会慈善捐助有相通之处:推动从事慈善行为的,自然是爱心。但我的一个疑惑是:我们的社会,是否有恰当的教育,来告诉人们如何接受慈善捐赠?

  在我的印象里,似乎此前社会舆论更努力于呼吁人们加入捐助行列,专注于讨论有效慈善救助渠道的建立,但好像并不太关心钱到受助人手里后作了如何的花销,对接受者心态的影响,是否起到慈善捐助的效果。现在,并非个别的事例表明,要完善社会慈善捐助系统,我们有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补上“接受慈善”这一课。

  讲授这一课的课堂,是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每一个单元。我们应该教会孩子感恩,教会他们懂得并遵守爱与被爱的规则,让他们领悟基本的慈善理念与知识——作为社会表达对个体遇困者的爱心的基本手段,慈善之爱,是用来培养你的爱人之心与爱人之力的;它的供给并非无条件与无止境,你不能用来恣意挥耗。

  刘华江与刘净慧在能够“自食其力”后,向捐助单位申请中止了援助。捐助单位随即又增加了8名新的捐助对象。这是一个良好使用慈善资源的例子。可以设想,遇困人“慈善接受”能力的增长,必将有效提升社会成员慈善援助的信心,从而鼓舞人们从事慈善捐助的热情,最终,受益的不仅是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更是整个社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