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保护路在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07:47 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在6月8日,“宝华杯”海南省首届黎族织锦大赛举行,来自9个市县的64名黎族织锦能手参加了激烈角逐。参加这次比赛的有80多岁的老人,也有10多岁的孩子,使众人在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隐约看到了遗产的保护方向。

  将本土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

  就在织锦比赛展览现场,在场的观众表现出了极大热情,许多观众要出高价钱买收藏黎锦,冠军选手容章美的织锦,被一位观众提出要出3万元的高价买走。

  一块黎锦,3万元的高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似乎看到了新的方向。

  作为黎锦大赛的赞助方,宝华海景大酒店的总经理张会发对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己的认识。“作为一个外地游客,来到海南能感到博鳌的美丽,三亚的浪漫,却不知在海南还有如此厚重的文化,有一天我们能把海南的本土文化与美丽的景色结合起来,那海南的旅游将是一个新的进展。”

  把文化遗产开发成有形产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一些相关的专家建议应该把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海南旅游研究所教授杨哲昆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代代相续的生活样式,要从现实社会生活状态出发,恢复和保持其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活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采取动态的生活化开放式的保护方式,在居民现实生活流中自然流溢,对于保护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如果把黎锦作为旅游产品来经营,让散落在民间的织锦能手真正的富了自己的口袋,更多的年轻人可能放弃去城里打工,就会在家和外婆祖母学习织锦,这样在保护方面困难会大大减小。”

  目前地方文化在旅游开发中认识不清,若在开发中采取推进式保护,有些已经干涸的文化遗产,政府和企业给予滋润,相信它会有生命力。

  黎族的手工制陶已经被铁铝塑料等现代化制品取代,当把黎族的制陶变成一种体验式的旅游,它也许不会到今天如此尴尬的境地。钻木取火失去历史存在环境,我们把它开发成一种活的产品,它也会经久不衰。同样,崖州民歌,儋州调声,临高人偶戏都一样把它活化,但一定要尊重文化的本身,不能根据市场去扭曲改变文化本身的生存状态。

  抢救第一 慎谈发展

  而一些专家并不认同在开发中保护的观点。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海昌认为,在开发过程中,往往缺少全面的文化思考,许多传统文化沦为单纯孤立的文化碎片,与它们原来内在固有的生活文化的整体毫无关系,这种问题已经在其他省市出现过了。

  王海昌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市场,势必会进行商品化的批量生产,制作缺少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产品单一粗劣。黎锦现在很是受欢迎,当为了开发把手工织锦搞成机器织锦,黎锦有其名而无其实,失去了保护的价值。

  “不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赚钱的手段,当它变为一种经济效益时,它有可能已经不是传统文化了。”中国民间文艺家、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符策超说。

  符策超说,我们还是希望原汁原味的保护,保护文化遗产的生存土壤和艺术形式,这样才是原生态的存留,尽管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 本报记者 于伟慧

  (本报海口6月26日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