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昆山 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08:10 东方网-文汇报

  2005年底,名列全国百强县榜首的昆山市,率先全部实现了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4大类19项25条指标,其中核心指标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8553元、16809元和8519元。

  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深切感受到,对于昆山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写在绝大多数老百姓脸上的是两个字——“认可”。昆山的全面小康,正如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所要
求的那样,是“不含水分的、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

  农民的钱比统计数据多

  昆山市市长张国华说,建设全面小康,最有难度的指标是农民收入。百姓不富,农民不富,GDP数字再高也没有意义。农民富不富,自己最清楚。2005年6月,务实的昆山领导发动了一次历时一个月的“群众运动”,全市10.4万农户自己申报收入情况,申报资料均由农民签字。农户自己申报的统计显示,2004年昆山农民人均实际纯收入8922元,2005年预计人均纯收入9496元;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的家庭占总农户数的65%左右,人均纯收入在5000至8000元的家庭占总农户数的34.5%。农民申报的收入高于统计部门统计数的10%,昆山农民的小康是“没有水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

  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的农民,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大市镇市北村57岁的农民王月德用“生活无忧”4个字作了回答。老王一家4代6口人过着大家庭生活,他在村菜场做管理工作,儿子是派出所的协管员,媳妇在企业打工,3人年工资性收入4.8万元。申报时老王报的是人均8000元,老伴种2亩地、他承包鱼塘的收入和村里给老父亲的福利性收入都“瞒报”了。200多平方米楼房,空调等电器一应俱全,读幼儿园的孙子要看动画片,两台电视机不够了,准备再添1台。老王说,他家在村里只是中等偏下水平。

  “三有工程”破解富民难题

  千灯镇大唐村农民陈阿毛,夫妇俩承包了50亩水面养大闸蟹,由于掌握了养殖技术,从没出过事,年净收入稳定在7万多元。阿毛还为村里做点小工程,在村里入股15万元,最近又给儿子买了辆普桑。20岁的儿子中专还没毕业就回村寻找发展机遇。陈阿毛是昆山“三有工程”千万个受益者之一。

  2003年,昆山市委、市政府实施以“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为主要内容的“三有工程”,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确定了“7、8、9”的3年目标,即70%的农户有物业,80%的农民有技能,90%的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

  “三有工程”的实施,使昆山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5年与2003年相比,工资性收入由72%下降到44%;物业性收入由19%提高到42%;政策性收入由9%增加到14%。

  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衣食无忧的农民还担心什么?昆山周市镇市北村61岁的村民祁建东说,子女读书、住房、医疗、老有所养,是过去农民最担心的4件事。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子女读书、住房已经不成问题。市里搞了农村医疗保险,去年母亲跌了一跤小中风,住了39天医院,报销了1.8万元。

  昆山在2003年成功试点的基础上,2004年在全市实行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替代了过去互助共济性质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每人每年保险金额200元,个人负担50元,其余由市、镇财政和村级经济组织负担。60岁以上老年人建有150元的个人门诊帐户,基金补偿比例向住院、大病倾斜,最高补偿可达5.3万元左右。全市建立了153个社区医疗服务站,作为镇卫生院的派出机构。实行信息化管理,30万农村居民凭IC卡可在全市各公立医疗机构就诊。

  本报记者朱金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