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十五万年薪难觅人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11:37 公益时报

  四川龙桥黑熊救护中心是亚洲动物基金会在中国大陆设立的分支机构,中心要招聘一名总经理。

  黑熊救护中心为总经理提供的年薪是10~15万,除此之外,救护中心还为总经理提供国家规定的“三险一金”福 利,病假、年假以及通讯、交通费用报销等待遇。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待遇优厚的职位,在招聘信息发布之后的9个月里,应 者寥寥。

  -本报特约记者皮皮

  “你有合适的人推荐吗?”

  这是记者拨通四川龙桥黑熊救护中心教育主管张小海的电话时,听到的第一句“问候”。

  四川龙桥黑熊救护中心是亚洲动物基金会在中国大陆设立的分支机构,中心要招聘一名总经理的消息已经在智联招聘 网上发布了9个多月了,但是至今,总经理这个职位还是由中心教育主管张小海兼任。

  黑熊救护中心为总经理提供的年薪是10~15万,除此之外,救护中心还为总经理提供国家规定的“三险一金”福 利,病假、年假以及通讯、交通费用报销等待遇。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待遇优厚的职位,在招聘信息发布之后的9个月里,应 者寥寥。

  福利待遇成最大障碍

  “对于我们要招聘的这个层次的人才来讲,我们给出的待遇比很多大企业提供的待遇低很多。”这是张小海总结的“ 招聘难”的最重要的原因。

  黑熊中心总经理要负责的事情很多,包括内部的财务管理、行政管理、中心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发展问题以及与当地 政府的协调。除了这些,总经理还要与亚洲动物基金会的多名外籍上司有频繁的交流。

  因此,黑熊救护中心要求总经理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有大型机构最好是外企的管理经验,并且是一名动物爱好者。

  在张小海面试过的15个人里,有一个是完全符合这些招聘条件的,双方已经进展到了签合同的阶段,但是最终对方 还是没有来。“本来我们谈得非常好,双方都很满意,就快要签合同了,但是这个人原来的单位还想留住他,又给了他更好的 待遇,可能还有别的,比如说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我们没有办法保证的。”张小海遗憾地说。

  而在太平洋环境组织中国项目负责人温波看来,遭遇“招聘难”的并不止黑熊救护中心一家,而是跨国环保组织面临 的普遍问题。“国际组织对应聘人员的要求不比外企低,但是由于国际组织本身的非营利性质,它能提供的福利待遇却比外企 要低很多。黑熊中心的总经理肯定是非常难找的,除了年薪还说得过去之外,这个职位对很多职业经理人来说没有任何其他的 吸引力,半野外的工作方式,还要和黑熊打交道。”

  这点在张小海那里得到了印证:“黑熊救护中心本身的工作环境和一般高级白领习惯的工作环境有很大差别。救护中 心在郊区,距离成都市区差不多有30公里,而且是在丛林里面,完全脱离城市,办公室没有空调,没有地毯,很多人不能适 应这样的生活。”

  在前来面试的人里,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被英语挡在了门外。“英语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这个条件不符合,后面的 细节就很难再谈。”张小海说。

  曾经有人质疑,黑熊中心为什么不能拿十二万招聘一名总经理拿三万块招聘一名翻译呢?这样选择的范围会大很多。 对此,张小海在给出否定回答的同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英语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他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水平,一个英 语比较好的人在我们这样的机构里会更容易起到桥梁作用。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没有相当好的英语水平的话,他对他的 西方上司的了解可能会有一些局限性。

  社会对非营利组织认知缺位

  在张小海看来,“招聘难”还和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认知缺位密切相关,这种缺位首先是对非营利组织理念的不认同 。“很多人不相信还会有人不是为了钱而去工作,整个社会的公益意识还不强。从高级白领到普通工人,大家见面讨论的都是 工资涨了吗、公司发展怎么样之类的话题,没有人会去讨论你们今天救了几头黑熊。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非营利组织的理 念被忽略了。”

  这一点,黑熊中心项目总监乔博理深有体会。“这份工作跟IT、商业等大家熟悉的工作不一样,要跟别人说清楚你 在做什么是很困难的,前前后后要解释很多事情,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你,他可能会问,你为什么要去做这样一件事。 所以我很少跟别人提起我的工作,包括我的朋友和家人。”

  另外一点认知缺位是对非营利组织本身。记者采访了几位工商管理专业的在读研究生,并把亚洲动物基金会、美国大 自然协会等非营利组织和GE、宝洁等跨国公司摆在一起,询问他们以后的就业意向,所有的人都选择要去GE和宝洁等跨国 公司。大多数人对非营利组织一无所知,不知道亚洲动物基金会和美国大自然协会是干什么的。

  对于这两种情况,张小海感到有些无奈。“现在,专门为非营利组织培养的管理人才几乎没有,有非营利组织管理经 验的人才也非常缺乏,我们只能面向职业经理人去招募。但是他们中很多人并不认可非营利组织的工作理念,还有的人即便认 同也不会来。”

  也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为什么非营利组织不去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呢?对此,“绿满江淮”的工作人员冯源 博的话很具有代表性:“我们充分地认识到了宣传的重要性,而且我们也在尽可能地与媒体合作对我们的组织、我们所做的事 情进行宣传,扩大影响。”但是,宣传似乎并没有改善人才的缺乏,这说到底还是一个社会大环境的问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