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冰糖葫芦”甜中有酸 被指脱节“上纲上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12:40 法制晚报

  

“冰糖葫芦”甜中有酸

  

“冰糖葫芦”甜中有酸
满分作文“面世”引发争议 有读者质疑 专家葛红兵同样认为存在虚构和拔高等问题

  “冰糖葫芦”甜中有酸 被指脱节“上纲上线”

  6月23日,本报选登了两篇高考满分作文,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不少读者打来电话表达他们对这两篇作文的看法。

  在一片赞扬的声音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批评的言语,不少读者对这两篇作文是否应该得满分表示怀疑。

  今天我们请来了郑渊洁和葛红兵两位专家做客“作文大讲堂”,就本报上周五A03版刊登的满分作文《冰糖葫芦》各抒己见。

  正方旗舰

  想象力很丰富 引起读者共鸣

  ■郑渊洁

  文章很朴实 考生很有想象力。

  总体来看,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挺好,考生没有卖弄什么文字,而是很平静地在讲故事,将小时候的记忆和故事娓娓道来。

  这篇作文的核心我觉得还是老北京的吆喝声,考生虽然在写卖冰糖葫芦,但还是对其吆喝声有浓浓的感情。老北京的小贩在卖东西时,都喜欢吆喝,那种京韵京腔是很多北京人都熟悉的,但是这种声音现在很难再听到了,这就代表了北京的符号,是一种生活的象征。

  另外,我看了作文后,觉得考生将冰糖葫芦作为北京的符号,很有想象力,将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东西写出来,让人看了后很有共鸣,很贴近生活,估计这也引起了考官的共鸣。

  在整篇文章中,考生没有点明自己的观点,更多的是对话和一些儿时的记忆,但从整篇作文的基调——“怀念”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看到,考生希望北京逐渐逝去的符号能够保留下来,在2008年展现给全世界的人。

  而且最有戏剧性的是,作文里写到考生在15年后的一个庙会上又见到卖糖葫芦的那个人,我觉得可能有点虚构的成分在里面,让人读起来有点小说的感觉,很不错。

  反方先锋

  作文不要创作 煽情落入俗套

  ■葛红兵

  ' 我觉得这个孩子很聪明,大多数人一看到《北京的符号》,肯定会写北京的建筑或街道,或者一些事件性的东西,如奥运会、亚运会。但这个孩子选择写糖葫芦的吆喝声,眼光十分独到,选材很好。

  这个作文立意也很好,写一种逝去的东西,但这个作文没有摆脱当下中学生写作的框架,还带着很多孩子气。考生将小巷子里的吆喝声作为北京的符号,最后落点在自己是否有勇气来吆喝上。

  但在考生脑子里,为什么将巷子里的吆喝声作为北京飘向2008的符号,没有做详细的解读,显得很没有说服力,与作文命题有点脱节。

  这个考生的作文也有硬伤,作文中提到卖糖葫芦的"老北京"还能记得15年前对一个孩子说过的话,有点假,我认为现在孩子写作文还是要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要贴近生活,尽量不要去虚构什么,作文不需要像小说那样去创作。

  考生在作文最后,又煽情地写了一段,“要让吆喝声飘向2008”,我觉得反而落了俗套,把自己的真实感觉写出来就很好,硬要去拔高作文,没必要。我个人认为,这个作文得满分,还差点火候。

  采访/记者 郝洪捷

  特别鸣谢:海岩、北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