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15:07 北方经济报

  —— 《格萨(斯)尔》

  史诗《格萨(斯)尔》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传统的最高艺术成就,是 研究古代西部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民族交往、道德观念、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等问题的一部百科全书。

  英雄史诗《格萨(斯)尔》以恢宏的气势,高度的艺术技巧,叙述了英雄格萨(斯)尔一生的业绩。这部史诗还流传 到了境外的蒙古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地区以及喜玛拉雅山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和周边地 区。这种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是异常罕见的。

  目前,《格萨(斯)尔》约有百余部,50万行之长。仅从篇幅来看,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作为活 形态的史诗传统,这种口头传承千年的宏伟史诗,在世界上也实为罕见。目前中国境内约有近百位藏族、蒙古族、土族说唱艺 人,他们是史诗的传播者,也是创作者。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加之一些艺人年迈体弱,史诗的传承面临“人亡歌息”的 危境。

  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乌力格尔的汉语意思是“说书”,因采用蒙古族语表演,故又被称 作“蒙语说书”。在蒙古族民间,将徒口讲说表演而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称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又称“胡瑞·乌力格 尔”;将使用潮尔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潮仁·乌力格尔”;将使用四胡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胡仁·乌力 格尔”。

  乌力格尔的艺术积累非常深厚,节目有短篇、中篇和长篇之分,尤以长篇最为引人,《镇压蟒古斯的故事》、《唐五 传》、《元史演义》、《青史演义》、《北辽》、《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等都是其中的经典。乌力格尔节目的题材来源非 常广泛,有的出自文人或艺人创作,如《青史演义》;有的源于民间叙事诗、叙事民歌,如《嘎达梅林》、《达那巴拉》;有 的据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创作,如《红太阳》、《烟酒之害》、《整齐的林落》;还有的从汉族相类形式或文学故事移植改 编而来,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演的新节目有《二万五千里长征》、《刘胡兰》、《黄 继光》、《草原儿女》、《创业》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知名的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再加上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娱乐方式趋向多样, 乌力格尔艺术传统的文化生存和发展空间面临危机,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护。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

  勒勒车是蒙古式的牛车,又名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勒勒”原是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是为适应北方草 原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而制造的交通工具,有“草原之舟”之称,现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腹地东乌珠穆沁旗 及其周边地区依然可见。

  勒勒车是牧民流动的家,它车身小,双轮大,完全用桦木、松木、柳木、榆木制成,不用铁件,便于制造和修理,而 且易于在草原上行走,被誉称为“草上飞”,除了搬运毡房、物资、生活用水外,战时还常用作驮运军队辎重的战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勒勒车已逐渐为机动车所取代,掌握勒勒车制作技艺的艺人多数已上了年纪,年轻一代的生活 方式已有了较大改变,对勒勒车制作了解有限、不感兴趣,使其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桦树皮制作技艺

  桦树皮制作技艺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的独特手工技艺,主要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自 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根河市。

  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桦树皮器皿,体现了森林狩猎民族的文化特色。桦树皮具有良好的 防水、抗腐蚀性能,以此制成的器具轻便、易携带、不易破碎,是狩猎民族喜爱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它形式多样,造型各 异,主要有船、篓、箱、盒、碗等种类。这些器具都是将桦树皮以兽筋、马尾绳缝制而成,上面刻压有各种花纹和图案,它们 不但是重要的用具,也是精美的艺术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游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狩猎文化已渐衰微,桦树皮制作技艺也逐渐衰落,保护 这一技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达斡尔族

  传统曲棍球竞技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曲棍球运动是传统曲棍运动的典型代表,是我国体育中的一项绝技,该旗1989 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曲棍球之乡”。

  达斡尔传统曲棍球运动,达语称作“贝阔他日克贝”,其中的“贝阔”系指球棍,达斡尔球棍选择根部弯曲、枝干挺 直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达语中球被称为“朴列”,其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三种,偶尔也使用骨球。木球用柞树 根削磨制成;毛球用畜、兽毛搓制而成;火球主要用于夜间运动,它以桦树上长出的已硬化的白菌制成,壳硬内空,球上穿通 数孔,注入松明,点燃后烟火不熄。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比赛多在重大节日、集会或空闲时以氏族(莫昆)、村屯为单位举行,比赛场地大都选在平坦的 草地或村中开阔的地方,场地大小无统一规定,场地两端各设一个球门,参加比赛的两队人数相等即可,以打进对方球门多者 为胜。比赛规则规定不得从左侧抢球和击球,不得用球棍打人或拌人,除守门员外不得用手按球和以脚踩踢球。

  而今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运动在专业化建设方面,出现了资金和人才短缺问题,应加以扶持,使其得到顺利传承并进 一步发扬光大。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它因地而异,有“阿罕伯”、“郎突达贝”、“哈库麦”、“哈根麦 勒格”等几种不同称谓。

  “鲁日格勒”的汉语意思为“燃烧”或“兴旺”,达语“鲁日格勒贝”可以引申为“跳起来吧”。因为表演时边舞边 喊“罕伯、罕伯”,所以“鲁日格勒”又有“罕伯舞”之称。

  达斡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鲁日格勒”以群舞为主,多表现狩猎生活和劳动场面,表演时舞者上身和手臂的 动作较为丰富,脚下以侧滑步为基本步伐,舞蹈开始时先唱徐缓轻快的舞歌,舞者随着歌声轻柔地舞动起来,旁观者可任意加 入队伍随舞,舞蹈气氛逐渐热烈,节奏加快,舞者不断穿插交换位置,舞蹈达到高潮时,同时齐发出“哲嘿哲”、“德乎达” 等简短风趣的呼号,脚上踏出有力的节拍。“鲁日格勒”来源于达斡尔族的劳动生产生活,因此舞蹈中有采集、提水、捕鱼、 飞翔、禽类斗闹的内容及舞蹈形象。如今,在鲁日格勒舞的原生地区,这种民间舞蹈备受冷落,正面临失传的濒危境地。

  蒙古族安代舞

  安代舞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相糅合铸就了库伦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 有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

  安代舞的起源有三十余种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认为“安代”最初是用来医治妇女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有 祈求神灵保佑、消灾祛病之意。安代舞通常在节庆或闲暇时进行,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安代舞 有强烈的自娱性、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轻松愉快,简单易学,唱词随编随唱,富于感染力。男女老少皆可入场 欢跳,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依其音乐的节奏甩巾踏步,与领唱歌手相应和即可。“安代”的唱词除开场和收场部分因 仪式需要基本确定不变之外,其他皆不固定。

  如今,安代舞已成为蒙古民族最为耀眼的文化标识。1996年,库伦旗被命名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近年来, 由于文化形态的变迁,安代舞的传承方式与生存空间日益受到限制,舞种延续受到极大威胁,急需整理和抢救。

  蒙古族搏克

  “搏克”为蒙古语,意为摔跤,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的搏克,现主要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 各地尤其以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最为盛行。

  搏克运动的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按蒙古族传统要求,参赛选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卓得戈”(紧身半袖坎肩 ),裸臂盖背,“卓得戈”边沿镶有铜钉或银钉,后背中间有圆形的银镜或“吉祥”之类样字,腰间系用红、蓝、黄三色绸子 做的“策日布格”(围裙),下身穿用32尺或16尺白布做成的肥大“班泽勒”(裤),“班泽勒”外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 或花卉图案的套裤,脚蹬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颈上配套五色彩绸制成的“将嘎”(项圈)。它是搏克手获胜次数多少的标 志,获胜次数越多,“将嘎”上的五色彩绸条也越多。

  搏克比赛在悠扬激情的“乌日亚”赞歌声中开始,比赛场地无特殊要求,有一块平坦草地或土质地面即可举行。选手 们挥舞着壮实的双臂,跳着模仿狮子、鹿、鹰等姿态的舞步入场。比赛规则简单明了,不限时间,参赛者也不分体重,膝盖以 上任何部位着地为负。

  搏克运动要求选手腰、腿部动作协调配合,在对抗中充分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从事搏克运动能发展力量、灵敏度 、速度、耐力等方面身体素质,并能培养人的机智、勇敢、顽强等意志品格。现在,搏克已成为蒙古族农牧民群众辛勤劳作一 天之后进行娱乐的方式,同时它又是“那达慕”的重要内容。

  二人台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和晋北、陕北等地的民间小戏。以呼和浩特为界,二人台的风格流派有西 路与东路之分。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等地区;东路二人台初 名“蹦蹦”或二人台,主要流行于乌兰察布市。二人台传统剧目多以描写劳动生产、揭露旧社会黑暗、歌唱婚姻爱情等为主要 内容,另有部分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西路二人台有《打金钱》、《打樱桃》、《打后套》、《转山头》、《阿拉奔花》等传 统剧目,东路二人台传统剧目有《回关南》、《拉毛驴》、《摘花椒》、《卖麻糖》、《兰州城》等。

  二人台的演唱形式分硬码戏、带鞭戏与对唱三大类。硬码戏注重唱、念、做,要求表演者有较好的嗓音条件;带鞭戏 注重舞蹈表演;对唱由二人交替演唱。

  近年来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许多二人台曲目、剧目濒临失传,演出日渐萎缩,活动阵地缺少,队伍后继乏人,急需抢 救、保护。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