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青藏铁路通车专题 > 正文

青藏铁路吸引世界目光 南亚关注战略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00:25 环球时报
青藏铁路吸引世界目光南亚关注战略意义

7月1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将通车试运营。图为雪山脚下的一段青藏铁路。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许多人把去往西藏的旅途称为“天路”。美国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而2006年的7月1日,这个预言将被打破。有960多公里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长达1142公里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届时将通车试运营。随着这条钢铁“天路”在“世界屋脊”的铺展、开通,“出国容易进藏难”的历史将一去不返。而困惑中的世界铁路经济也将受到一次空前的鼓舞。

  “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

  在欧洲、美洲很多年都出不了一条像样的铁路的时代,青藏铁路的出现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一阵阵赞叹和感慨。“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中国公共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都是西方媒体对青藏铁路的评价。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这条铁路线是世界最高的,它攀爬到海拔5072米的最高点,横穿白雪覆盖的青藏高原,火车的轰鸣声将响彻世界屋脊。在海拔4000米以上也可以达到平均速度每小时100公里,车厢将采用和飞机机舱一样的豪华设计,全部密封以防止乘客发生高山反应,车窗采用有色玻璃来减少紫外线的照射,车内还将配备氧气、洗浴和餐饮设备。英国《卫报》记者特意到青藏铁路沿线采访,并发表了一篇上万字的题为《穿越世界屋脊的铁路》的特别报道。文章说,人们说建造通到西藏的铁路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里有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12公里宽的河谷,上千公里无法承受铁轨重量的冰雪;而且,谁可以在零下30摄氏度的岩石中钻隧道,在吸氧才能走路的情况下铺设铁轨?中国可以,而且比预定计划提前完成。青藏铁路体现出中国的“能做”精神以及技术力量。

  考察过青藏铁路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著名冻土专家文森教授说:“青藏铁路是21世纪工程建设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德国《明镜》周刊认为,青藏铁路建设遇到了工地气温低、高原缺氧、永久冻土等问题,还有地震、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等难题,但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日本经济新闻》等日本媒体也对青藏铁路进行了详细报道。日本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丽泽大学教授三瀦特别介绍了青藏铁路,称中国政府在这种艰苦的工程建设中,还非常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尽可能绕过那些宝贵的绿地,为动物提供生存的通道等。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东亚经济问题专家拉希德说,今后不论哪个国家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修筑类似的铁路时,都将从中吸取经验。他说,正如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最近所说,中巴边界上的红其拉甫山口海拔为4000多米,而青藏铁路最高段的海拔已超过了这一高度,这给人们一个启示:今后修建一条穿越喀喇昆仑山、将中巴两国连接起来的铁路,在技术上并非不可能。

  美国密歇根大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教授倪军博士对记者说:“作为一位生在青海的海外华人,我对自己的家乡取得这一辉煌业绩感到无比自豪!”他认为,青藏铁路建成将对世界铁路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它拓展了人类在高海拔和极端恶劣气候条件下修建铁路的知识,必将为世界其他地方的铁路建设提供许多有价值的经验。

  印度的关切尤为突出

  在各国中,印度对于青藏铁路的关心超乎寻常,各种评价也呈现出巨大差异。近几年来,印度媒体对青藏铁路的报道很多;政府部门及智囊机构也多次召开专家会议,讨论青藏铁路对印度乃至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影响。印度对青藏铁路的反应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种类型:感叹中国建设高难度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预期中印双边贸易将由此大幅受惠,担心铁路建成会“对西藏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宣称印度未来可能会面临严峻的战略威胁。

  《今日印度》曾发表文章表示,青藏铁路的建成运行“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军事机动及后勤供给能力”,“它可以使中国政府每年向西藏运送500万吨物资,也可以在一个月内运送多达12个陆军步兵师”。还有媒体称青藏铁路将极大地增强中国对印度的军事进攻能力,便于中方运输中程导弹等。印度知名智库“观察研究基金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级研究员则对记者表示,青藏铁路的建成使得西藏与中国内地的联系更紧密,由此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很可能是尼泊尔和孟加拉国“进一步向中国靠拢”,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战略形势届时都将受到深刻影响。

  对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学者胡仕胜指出,应该注意到,这些言论不是出自印度官方,中印都在致力于建设两国之间的战略关系,这是大势所趋。在青藏铁路正式开通后第五天,中印边境的乃堆拉边贸口岸将正式开放,这是两国对密切双边关系有信心的表示,也可以视为两国互信增强的一个标志。有意思的是,一些印度国内的媒体也把那些指责青藏铁路威胁印度安全的人称作“新德里失眠的偏执狂”。

  胡仕胜说,青藏铁路要解决的是中国国内的发展问题,根本就不是针对印度的。这条铁路最大的受益者是西藏人民,真正关心西藏的人都会为它庆祝。

  据悉,印度在其中印边境的东部实控区内将很快开始修建7条公路,此前,印度考虑到中印之间的边境争议,一直不愿意上马这些基础建设项目。胡仕胜认为,现在,印度政府显然意识到中国的发展会给印度带来很多的经贸机会,印方需要为把握好这样的机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环境问题不必担心

  一些西方媒体也“习惯性地”对中国修建青藏铁路说风凉话。早在2002年8月,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就刊登了一篇题为《一条被认为通往毁灭的道路》的文章,内容极其偏激,还有些西方媒体生拉硬拽,借青藏铁路攻击中国的民族政策,说什么青藏铁路将对青藏高原独特的藏族文化和佛教文化构成威胁,“西藏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将不复存在”。似乎西藏人命中注定要永远生活在没有铁路的时代。

  对此,倪军教授说:“就藏传佛教文化和藏族生活方式而言,青海和西藏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我本人曾经跟很多藏族人一起生活,从我的个人经验来看,青藏铁路只会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专家指出,保护藏文化、保护西藏环境正是中国所做的。青藏铁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修到了格尔木,20多年没有继续修建,主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就是如何保护沿线的生态环境,环保的论证不充分,保护条件不具备,坚决不动工。

  穿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青藏铁路,用于各种环保工程的投资超过15亿元人民币,这么大的环保投资量在全世界的单项工程中也十分罕见。在施工中,一次为了让9000只临产的藏

羚羊通过青藏铁路五道梁建设工地前往可可西里的卓乃尔湖地区产仔,工程硬是不惜损失,暂停了一些地段的施工。

  尼泊尔盼青藏铁路修到该国

  对青藏铁路的建成,尼泊尔各界和媒体均给予了积极报道。尼泊尔各派政治力量一直以来纷争不断,但在推动中尼经贸关系问题上,立场和政策却出奇地一致。执政的尼泊尔大会党常委、前外交大臣巴斯托拉对本报记者说,青藏铁路正式通车对尼泊尔人来说也非常重要。目前尼藏贸易主要通过拉萨至加德满都的阿尼哥公路进行,其中在尼泊尔境内的100多公里中,有30公里路况恶劣,一到雨季更是险象环生。

  青藏铁路通车可以使中国内地主要城市与尼泊尔贸易的陆路运输时间从12至18天缩短到一周以内。他说,尼泊尔政府最盼望的,是青藏铁路未来能通到尼泊尔。他说,青藏铁路的通车,尤其将推动尼泊尔落后的北部山区的经济发展,未来尼政府可能会在这些地区设立边贸特区,使其变成尼经济起飞的一个增长点。尼泊尔最大的汽车进口商维迪亚工贸集团主席维迪亚先生表示正抓住青藏铁路通车的机会,与多家中国企业联系进口事宜,到时候“中国汽车和家电产品绝对可以在尼泊尔占有重要席位”。

  尼泊尔中国研究中心主席、著名战略问题分析家瑞格米先生表示,尼泊尔人民期盼这条由北京通往拉萨的铁路能通到加德满都,并深信随之而来的绝不是中国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干涉。他说,从中国僧人法显来到尼泊尔,迄今早已超过1000年了。两国自1955年建交,至今也已50多年。尼各派政治势力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中国永远是友善的、不会介入尼内政、也不会染指尼泊尔一寸国土的好邻居、好兄弟。瑞格米表示,青藏铁路将帮助尼泊尔更独立自主地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

  “真正的天堂之旅”

  如今,青藏铁路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列车的日子。而且这条铁路从运营的第一天,就与现代旅游等服务业紧密挂上钩,在世界各国的筑路史上,这大概也是绝无仅有的。

  曾几何时,雪山、草地、美丽的喇嘛庙,可可西里、唐古拉山、沱沱河……都是那么遥不可及,即使去过西藏的人也难得目睹。如今,青藏铁路沿途将如一个巨大的画廊,把这神秘的风光直接展现在成千上万的普通旅客的面前。青藏铁路将一系列著名旅游景点串在一起,几乎囊括千年唐蕃古道文化的精髓。据悉,日本有关旅行社推出了前往观看青藏铁路建设的旅行专线,吸引了很多日本铁路迷,有的旅行社还将青藏铁路冠以“天空列车”的美名,让人充满向往。柏林居民埃丽卡女士也认为,这将是真正的“天堂之旅”。▲

本报驻印度、巴基斯坦、美国特派记者 陈继辉 陈一鸣 唐 勇 本报记者 程 刚 郅振璞 本报驻尼泊尔、英国、日本、德国特约记者 张 松 寇维维 孙秀萍 青 木

  相关专题:青藏铁路通车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