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为普通群众困难群众建房造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09:30 解放日报

  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 2005年,上海全市 50多万户市民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今年,本市将完成 40个小区、 400万平方米的平改坡综合改造、 500万平方米旧小区综合整治。

  “十一五”期间,上海将完成中心城区 400万平方米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旧里的改造任务,约占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现有总量的 50%。随着一系列新目标的提出,上
海新一轮城区改造序幕逐渐拉开。

  政府情系百姓居住

  住房是百姓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实际问题,让历届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牵肠挂肚。从 1987年起,住房解困工作曾 7次被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大规模旧区改造,创造了“上海速度”——— 1988年、 1992年、 1995年,上海分别完成了对人均居住面积在 2平方米、 2.5平方米、 4平方米以下的特困户的解困工作。

  进入新世纪,为了让更多市民实现“居者有其屋”,上海加快推进新一轮旧区改造,并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制度保障、百姓得益”的城市住房建设道路。

  上海加快构筑诚信、规范、透明、法治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充分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高效率地改造旧区、建设新房。从 1997年至今,全市累计竣工住宅面积 1.8亿平方米左右。仅去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就达到 3158万平方米。市场化运作,离不开政府的引导,通过设立标准,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为了构建起开发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政府规定新建住宅交付使用时,必须取得《新建住宅交付使用许可证》、《新建住宅质量保证书》和《新建住宅使用说明书》。

  让“市场之手”调节住房资源,解决了大多数市民的住房问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低收入家庭难以改善住房。为了把符合条件的家庭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分层次、多渠道地解决好老百姓的住房困难问题,政府千方百计,不遗余力。 2001年,经过两轮试点探索的廉租住房制度,正式在全市范围推开。根据这项制度,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人均居住面积不到“解困线”的“双困”家庭,可享受廉租房制度,解决住房保障问题。在“双困线”以上,但居住困难的家庭,上海则通过公有住房低租金和减免政策、旧公房成套化改造及出售以及“平改坡”综合改造等,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质量。从 2001年起,“解困线”从 5平方米,逐年调整到 7平方米,通过廉租房制度和公有住房低租金和租金减免政策,本市解决了近 100万户家庭的住房保障问题。

  今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在研究方案,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符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分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

  企业参与付出努力

  一个个现代化的居住小区崛起,折射出上海破解世界级难题的轨迹———过去的 15年间,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从 1990年的 6.6平方米,提高到 15.5平方米;住房成套率由 31.6%提高到 93%。在这巨大变化过程中,社会资本和房地产企业也付出了辛勤努力。

  上世纪 90年代,上海市政府提出以 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为重点的旧区改造,一批社会资本和房地产企业响应号召,投身上海旧城区改造。

  绿地集团先后投资改造了长宁区周桥、范东,黄浦区中华路和普陀区顺义村、同乐村等大面积的危棚简屋地区,“绿地世纪城”、“世纪同乐”等人文社区拔地而起。被称为旧区改造“淮海战役”的“两湾一宅”项目,改造前平均每亩土地有 30户居民生活,堪称本市建筑和人口密度之最。在上百家房地产企业对“两湾一宅”改造望而却步时,中远置业集团斥下巨资,把一个危棚简屋成堆的旧区,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小区。

  2002年 6月,市政府提出建造一批“占地不多环境美、造价不高水平高、面积不大功能全”的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当年 10月 7日, 100万平方米的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建设启动,房地产企业拿出储备土地,以低廉的土地价格、优质的规划标准、合理的建材配置,建造起多个配套小区。上海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率先承担了东陆、黄山和平阳三块基地总计 16万平方米中低价商品房的建设任务,仅用一年时间全部建成交房。去年一季度,市委、市府确立了针对上海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的“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房为主”的调控原则,房地产企业响应号召,参与到中低价商品房的开发建设中。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房地产企业在规划和设计方面,在环境、房型等方面突出人居特点,充分考虑面积与功能的协调、绿化与居住的和谐,按照商品房质量标准建造“四高”小区。建设者对建材实行团队采购,所有建材一再比选,降低了采购成本;在不影响小区美观与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设计方案。

  一块特殊的纪念碑

  情系黎民心,广厦庇寒士。一个个制度的推行,一项项政策的执行,得到了上海市民的广泛理解、支持与配合。统计显示, 10多年来,上海通过实施旧区改造,已累计拆除了 6000多万平方米旧住房, 100万户、 300万市民喜迁新居。

  在 4.3万平方米的上海凯桥绿地中,耸立着一块特殊的纪念碑。碑上镶嵌着从老房子上拆下来的 29块绿色门牌号和一行碑文:“本绿地共动迁居民 1257户,企事业单位 12家。”这块纪念碑,见证了上海动迁户为市政改造工程所作的奉献。不少动迁居民说:搬离生活了多年的老家,心中是有些依依不舍,但政府为我们改善了居住条件,我们的新家也在不断升值。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拍手叫好?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市共有 34万户居民在动拆迁中改善了居住条件,相当部分的中低收入家庭,告别低矮狭小的棚户区,住进向往已久的新家园。

  收入有高低、财力有大小,上海正通过不同方式,让市民“小家”越来越舒适。在上海第一批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基地———东陆小区,当动迁居民按期拿到钥匙,看到南北通透的厅堂,开阔的大阳台,齐全的卫浴设施,完善的防盗安全系统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眼前的一切实在太美了!家住杨浦区中原一村的朱先生,一家三口原先挤在一套 14平方米的一室户中。作为轨道交通的动迁居民,他用动迁补偿费和部分积蓄购买了东陆小区一套 7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配套商品房,一家人相当满意。

  满意的何止这一家。闵行区配套商品房小区平阳三村内,解强等首批以租赁方式入住的动迁居民家庭身处新居,喜上眉梢;黄浦区“平改坡”综合改造小区瞿溪新村里,沈蔚兰一家就地改善了住房条件;普陀区新建商品房小区“上海春天”,年轻的张东帆夫妇邀请三五好友,品茗叙旧……

  无论是“保障型”政策,还是“改善型”措施,都让越来越多的“小家”看到希望,得到实惠,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

  本报记者 宋鹏霞 见习记者 孟群舒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