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记者述评 区域一体化是个好办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10:16 中国环境报

  ◆本报记者马新萍

  5月下旬,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就太湖流域贯彻“水污染防治法”执行情况对苏州、嘉兴两地进行了采访。

  苏州、嘉兴两市处于我国经济发展中心地带——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年来,这一地
区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资源、能源消耗也持续增加,区域环境容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却有限,在日趋重要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经济与环境如何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协调发展成为当前这一地区亟待解决的一个新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嘉兴市王江泾镇与苏州市盛泽镇交界,两地分属两省,同饮一河水,盛泽处于上游。根据水功能区划要求,处于上游的盛泽地区只要水质达到Ⅳ类即符合工业用水的区划要求,而位于下游的王泾江镇地区对同一河流要求的水质是Ⅲ类,即必须符合饮用水标准才算合格。水体的流动性与行政区域的分割性,使这一流域水污染治理复杂而艰巨。

  为解决双方污染纠纷,苏州市与嘉兴市政府进行了团结治污、团结治水。但由于目前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尚未建立,涉水的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目标和利益不尽相同,这一地区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专家指出,加强区域环境保护的协调,实施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区域联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针对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一体化,才是解决矛盾的根本出路。

  当前,全国有越来越多的地区意识到环境区域治理的重要性。湖南长沙、株洲、湘潭3市不久前开始实施环境同治,陕西、甘肃两省加强泾河流域新建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重点项目互邀环评等就是有益的尝试。

  在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一体化,一方面是由于环保要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环境污染才能开始好转,即存在所谓的“拐点”。根据我国的国情,在经济发达地区加大治污的投入,使“拐点”提前到来,这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条件。

  另一方面,这一地区近些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已进入一个高耗能、高污染阶段,经济增长还有赖于资源与环境的支撑。只有通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节约资源,腾出更大的环境容量才能上更多新的项目,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生态环境和环境安全已成为区域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的今天,唯有将区域经济规划与环保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真正使这一区域实现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向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的转变,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只有真正做到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才能有效推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既需要各地、各部门的协作配合,更需要中央政府的统一协调。从整个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整合经济社会发展资源,优化经济布局,促进区域环境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资源共享,提高区域整体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首先,经济一体化区域内要制订区域环保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布局,制定统一的区域环境保护标准和要求。通过统一的标准,明确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环保要求,确定环境保护对产业的准入门槛,引导区域整体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推动区域发展循环经济。

  其次,建立区域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举行会议,交流环保信息。同时加强区域环保督察力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流域联防联治的水环境管理机制,包括跨行政区交界断面水质达标交接管理、跨行政区污染事故的应急协调处理机制等,协调解决跨地区、跨流域重大环境问题,共同编制流域水质保护规划。目前,在苏、沪、浙经济合作制度中,已专门建立了环境保护合作组,每年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太湖流域两省一市需重点解决的环境问题。这些做法为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三,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区域产业布局规划中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何规划区域内产业布局将影响整个区域内上下游的环境和经济发展,建立规划环评的合理机制,发展科技含量高、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污染排放的最小化,腾出更大的环境容量为经济发展服务。

  第四,要建立区域总量控制体系。以水环境功能区为出发点,以水体环境容量为基础,建立区域污染防治与总量指标的制定、削减、分配体系。完善排污申报、排污许可证等环境管理制度,采取多种手段与措施,将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分解落实到各个污染源,逐步减少排污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