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600年前的抗倭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15:01 海峡都市报

  N阮丽张/ 李熙慧/ 江荣义/ 黄继业 /赵鹏云/ 田米 /杨清竹文/图

  闽南三地的这些古堡,建筑风格相似,又分散于沿海的各个角落,并连成一片。的确,这是中国古代明朝政府,出于沿海倭寇猖獗,筑起的保卫当地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坚固屏障。

  因此,说起这些古堡,就不得不把我们的视线拉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走近戚继光、俞大猷这些抗倭英雄。而与此同时,当地百姓自发组织,与倭寇作斗争,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抗倭故事。

  倭寇入侵

  建起卫所

  14世纪~16世纪,长达200多年时间里,以日本浪人、武士、中国海盗相勾结形成的倭寇集团,频频侵扰中国沿海。面对贪婪残暴的倭寇,明朝政府在从辽东到海南岛的海岸线上,构筑起卫、所、寨、墩等防御工事,这道海上万里长城,很大程度上阻挡了倭寇内侵的脚步。政府设置的屏障后面,当地群众自发修筑各种城堡,御敌于家门外。

  倭寇侵扰中国沿海,比较早的记载,是在元朝延祜年间(1314—1320)。从那以后,中国的辽东、山东半岛,以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都遭受过倭寇严重侵犯。

  明初,朱元璋加强沿海各地防卫,派遣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等将领在东海沿海筑城设卫,整饬海防,厉行海禁。

  福建设立5卫、12所、45司、5寨。5卫分别为福宁(今霞浦境内)、镇东(今福清境内)、平海(今莆田境内)、永宁(今石狮境内)、镇海(今龙海境内)。12所即大金、定海、梅花、万安、莆禧、崇武、福全、高浦、金门、六鳌、铜山、悬钟。

  卫城、所城所在地大多是倭寇侵扰的沿海地段,之前大多人烟稀少。建城后,官方征调士兵戍防,又调来千户、百户、镇抚等官员,按照明时的军制,这些人可带随军家眷,入籍定居。结果,卫城、所城的建立,也使当地经济、文化迅速繁荣起来,更形成“百家姓万人丁”的局面。

  城堡大多

  易守难攻

  据漳州市文管办主任杨丽华介绍,明代,民间修筑的城堡曾经一度达到鼎盛,但因数量甚巨且遗存不多,所以无法统计具体数目。

  诏安县文史研究者傅崇毅认为,民间修建的城堡比官方城堡居多。21日城墙倒塌的仙塘古堡,就是民间自发修建的,应该是建于明嘉靖年间,目的是抵御倭寇。从城堡中房屋稀少,且祭祀火神来看,这里应该是倭寇来犯时,百姓贮藏粮食和其他重要物资的地方。虽然是民间建造,对地形的选择也是颇费心思,城堡建在山丘上,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同样的防御工事,也在厦门发现过。去年,厦门市唯一一座保留最完整而又有人居住的明代山寨,被同安文物管理部门在汀溪发现。古山寨位于汀溪镇和安溪隔壁尖尾山的一座山顶,山寨门是用石头砌的四方门,城墙也是石头砌成的。同安区文管办主任洪文章告诉记者,同安的寨子就记不全又非常多,单在县城附近十公里有7座山寨,和官方卫所形成防御体系、一个整体,严密地视控倭寇。如发现有倭寇就迅速把信息传递给居民,让居民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打击敌人。

  永宁屠城

  65岁的郑天应,现为石狮市永宁乡土资料编委会副主任。永宁卫建城时,郑天应祖先从京城调来为官。其实永宁卫在全省5个卫所中,卫城内就辖有5个千户所,兵力配备6900多名,倭寇长期不敢贸然进攻。卫城指挥王国瑞因此骄兵自恃,疏于防范,导致两次陷城惨祸。

  第一次,贼寇突袭破城而入,官兵来不及应战便逃出城,贼寇得以“据城大掠数日而去”。倭寇刚撤走,部分逃入郡城的官兵,便被泉州分巡佥事万民英遣返卫城。不料,倭寇杀个回马枪,军民还未从陷城恐慌中反应过来,仓促应战,卫城再次失陷。“杀伤几尽,鸡犬不留。向时之二十余万,今存无二三矣”(《永宁卫志》)。

  这段历史,史书描述很简单,但当时尸横遍野、哀声一片的惨况,郑天应老人提起都心寒。

  永宁两次沦陷,震撼泉州郡城。分巡佥事万民英调动军队,水陆两路出击,连破倭寇7寨,剿杀贼首韦老等人,贼寇仓皇逃走。

  1566年,又有百余艘倭船进犯永宁。被总兵戚继光成功截击,这是戚继光在福建剿倭中的最后一战,至此,福建倭患基本消除。戚继光、俞大猷重修卫城,逃亡的永宁军民纷纷返回。

  崇武城陷

  嘉靖39年(1560年)四月初一夜,气候恶劣,守城军士都躲进窝铺休息,居民也早早睡下了。

  趁着烟雨迷蒙,一伙海盗偷偷从大山乍登陆,逼近崇武城,部分贼兵悄悄架梯登城,潜入各条小巷,第二天黎明发起内外夹攻。当时,千户钱储正在家中修养,于是立即召集全家兄弟和子侄十余人,奋起堵住东城门下寮街口,与倭寇拼杀,保护民众往西撤出,结果满门男丁都壮烈牺牲。

  对那段历史关注的人,如退休教师张世平老伯,则用“惨烈”来形容此仗。驻守南门的百户王铁性格刚烈,倭寇蜂拥而来,他坦臂大呼,率领士兵勇猛迎敌,被贼兵一刀挥为两段惨死,兵士也多阵亡。

  此后,倭寇占据崇武城达40多天。倭寇进城后,大肆烧杀抢掠,军民死伤无数,幸存者纷纷外逃。5月10日,兴泉道万育吾和千户朱紫贵设计派人混进城,夜间在水中投毒,第二天,倭寇中毒死亡很多人,万育吾挥兵进城,朱紫贵则率舟师埋伏海岛截击逃敌,终于收复崇武所。

  李贽抗倭

  李贽,明朝大思想家,曾亲身参与抗倭。李贽研究会会长李少园说,那是嘉靖39年十一月,李贽父亲刚去世,他从京城回来守孝。当时,倭患猖獗,前一年泉州城曾被倭寇猛烈进攻,城外百姓纷纷躲到城里,李贽家人也在当中。

  这次李贽刚回家,倭寇又来攻泉州城,很快打到城门。他连孝服都来不及脱,带领弟侄辈夜登德济门,与全城父老兵民奋力抵御,不畏凶险。回京后,李贽写了一副对联“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李少园说,对联昭示了李贽眼见国家遭倭乱、干旱、瘟疫等灾难,忧国忧民之心。

  烟楼公舍身救民

  来到南安石井,在海边与安海隔海相望,走在海边还能找到当年抗击倭寇的铳城遗址,城门下,还有当年戚继光抗击倭寇胜利的碑记。可在石井,还供奉着一位外国商人,正是因为他在抗倭时救了当地居民,才被大家一直纪念到今天。

  来到庙前,可以看到镌刻对联为“济世悬壶东瀛客,伏波荡寇石井津。”相传烟楼公是个日本海商,明朝中叶来泉州互市,客居石井,自称王福吉。他不但经商,也能为人治病,而且生性随和,乐善好施。来的日子长了,大家都不把他当外国人看待。

  有一回,王福吉从日本搭乘一艘船来石井,上了船才知道这是一条海盗船,一伙日本浪人和走私商人纠集在一起,磨刀霍霍,正准备从石井上岸洗劫这一带乡村呢。王福吉看在眼里,义愤填膺,心想:一定得把这个消息通知石井百姓,别让他们遭害。船一抵岸,他便借口搬一部分货物先上了岸,因为他是日本人,船上的倭寇对他的离开并不在意。

  当时,为了防御倭寇,沿海十里八里都在高冈上建一座烽火台(也叫烟墩或烟楼),一方有警,燃起烽火,四周的乡镇就出动支援。王福吉一登岸就拼命往石井鳌山上的烟楼跑去,想让守卫的兵士赶快报警。谁知到了烟楼一看,守卫的兵都不知道跑哪里去了,王福吉只好自己往烽火灶里搬柴草。那时正值三月,南风雾露,柴草潮湿,怎么也点不着,王福吉急中生智,脱下身上的衣裳引火,把烽火点燃了。顿时,沿海一带的烟墩也一一燃起烽火,乡村里锣声大作,百姓都做好迎敌的准备。石井江边的倭船见势不妙,急忙扬帆而去,却遇官兵拦截在港口,战死的战死,被捉的被捉。

  王福吉见倭寇遁逃,心中欣慰,忽然又想起,自己是个日本人,同倭寇来此,是商是贼,有口难分,不如一死以明心迹。他就纵身投入烽火灶中自尽了。

  第二天,石井乡人在烟楼上发现了王福吉尸骸,知道他舍身救民的事迹,十分感动,就在郑氏祠堂旁为他立庙崇祀。因为他是被火烧死了,所以神像妆成黑脸,称他“烟楼公”。

  铜身铁骨十二爷

  崇武民间流传着一个“铜身铁骨十二爷”抗击倭寇的传说。传说这是12位青年渔民(另说是一位姓习的,因兄弟中排行第二故名习二),抱着卫国保民宏愿,结成兄弟一起进深山学武,练成铜身铁骨,刀枪不入。他们回来后投入抗倭战斗,杀得倭寇丧胆落魄,望风而逃。倭寇贼心不死,派密探进城,探得十二兄弟咽喉间三寸肉是可攻之隙,于是穷凶极恶卷土重来。十二兄弟奋起守土,勇猛冲杀,可是机密已经泄漏,倭寇集中攻其要害,十二兄弟英勇牺牲,但倭寇也伤亡惨重,在军民协力抗击下,狼狈遁逃。过后人们发现,十二兄弟死了还屹立海边岩壁旁,怒目圆睁,于是乡人在海滩边见小庙敬祀,至今该庙还在崇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