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注农民工”系列述评⑤提升农民工素质述 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01:08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本报记者沈刚  

  在知识和文明的滋养下

  ——关于全面提升农民工素质的述评

  “你能想象吗?我们农民工一样能拿劳动奖章!”

  “五一”前夕,当山东胶州的农民工宋德强从市总工会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富民兴鲁劳动奖章”时,显得非常激动。此前,他在该省建筑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力拔头筹,成为钢筋工首席技师。

  宋德强只是全国约2亿农民工中,通过接受技能培训成为新时期合格产业工人的一个典型。在浙江慈溪,去年50家规模企业的1110多项技术发明、革新中,有近80%是“首席工人”创造的成果,他们中七成是农民工;在河南许昌,3年来已有15万人参加技术培训,2000多名农民工成为市县级技术能手;在福建福州,近期有193家私营企业的3965名农民工参加技术比赛,256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事实上,随着全国各级工会组织如火如荼地展开提升农民工素质工作,一大批农民工正迅速成为掌握现代文化和生产技能、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他们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在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有18位是来自生产一线的农民工。

  毋庸置疑,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大军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文化和生产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素质、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因而,必须把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放在重要地位。

  正是基于此种战略考虑,全国总工会和各级基层工会视提升农民工素质为己任,倾心、倾力、倾情推动着此项事业的蓬勃开展:

  5月23日,全总在京宣布:拨出1100万元资金,在全国建立31所农民工业余学校和200多个流动电影放映队。在“向农民工送文化活动”启动仪式上,全总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孙春兰要求,每校每年要至少完成5000到10000人的培训任务。她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素质培训工作”。

  此时,培养“知识型农民工”成为频闪于各级工会的词语———

  杭州余杭区总工会自2004年以来,牵头创建的职工学校已达193家,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广州市总工会今年成立的农民工文化广场,成为农民工“如饥似渴”的好去处;胶州市近两年来建立起几十个农民工素质教育基地,培训18万人次……

  如久旱甘霖,这正成为农民工群体的最盼。今年年初,来自昆明市石林县的孙路春,放弃了月薪1100元的保安工作,坐进了小学一年级课堂———没有知识,让他甚

  至难以给进出车辆进行登记。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者比重为67.3%,而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重仅34.4%———随着就业难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意识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含义。

  然而,农民工特殊的身份地位以及城乡间的复杂关系,决定了培训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而素质提升也决非技能这一单一层面。

  全总宣教部助理巡视员孙磊上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民工进城是适应城市现代性的过程,是一个以“城里人”为参照标准,不断调整自身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过程。

  这就是说,从农民到产业工人,同样重要的,还有深层观念的转变。

  正出于对该问题的思考,云锡集团工会从日常生活、卫生习惯抓起,十多年来注重培育农民工的规则秩序意识、公共道德意识、爱岗敬业精神,使他们以“企业人”的面貌自觉融入集体,921名农民工成长为合格的产业工人。

  从提升农民工技能素质,到帮助他们成为有组织、守规则的“企业人”,进而成长为具有现代公民自觉的新市民,每一步素质跨越都需要各级工会的努力、需要社会各界的呵护。

  如今,各地工会组织已展开了一系列行动:

  全总明确提出“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截至2005年底,已有2100万农民工加入工会;

  在四川自贡,市总工会联系有关部门,将农民工纳入到“创争”活动之中,农民工“创争”的骄人业绩,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在福建厦门,市总工会与有关部门于2006年1月开办了“来厦员工业余学校”。专家学者娓娓道来,文明新风吹入农民工的心田……

  而这种种努力,正使许多农民工成长为具备鲜明公民意识、强烈理想追求的“新人”:《劳动合同法(草案)》3月20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一家企业的300多名农民工提出建议增加“同工同酬”条款;在深圳,在册义工约八成是外来务工青年;在青岛港集装箱码头,“七一”前夕又有27名农民工宣誓入党。

  面对农民工素质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人们在肯定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在引发着思考:

  比如,我国目前约有1.2亿农民工,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约2亿人,这对培训而言是一个庞大的基数。而作为用工主体,一些企业采取了“用而不养”“取而不予”的短视做法;

  比如,相对于庞大的培训需求,师资、费用不足已日渐明显,适合农民工的教材也很匮乏;比如,一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具有“天然”的排斥心态,农民工往往难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他们的尊重;

  比如,在民工潮汹涌20多年后,绝大多数农民工仍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

  可喜的是,随着中央和国务院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随着各级工会组织的强力推进,如今,一种倾情关爱农民工、倾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的氛围,正在全社会形成,这必将为现存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氛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