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洪灾中救出18人后牺牲 总理记住其名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01:13 东南快报 | |||||||||
王树先与家人合影 本报讯 “我记住了王树先这个名字。”这句话出自温家宝总理之口。 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普通的老党员,凭什么让国务院总理记住他的名字? 18日,龙岩市永定县遭遇两百年一遇的洪灾,该县抚市镇里兴村74岁的老共产党员王树先,在洪灾中救出了18个人后,自己因体力不支被洪水冲走,壮烈牺牲。
27日,正在永定县灾区慰问的温家宝听到王树先英雄事迹之后,专程到王树先家人临时居住的地方看望。他紧握着王树先家人的手,动情地说:“王树先在危难时刻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他无私奉献热爱群众的精神长存,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七一”来临之际,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王树先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抗洪壮歌。 现场回放 18名村民在他的托举下脱险了 连日来,在王树先家人和乡亲的回忆下,记者真实还原了王树先老人抗洪前后的经过—— 18日5:00,王树先老人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烧火煮饭,清扫庭院。 5:30,下起了雨。没过多久,水位涨到王树先老人所住的土楼大门前。 时间尚早,大家都还没有起床。王树先一个人拿来沙袋堵水。 水位继续上涨,开始倒灌进院子。“涨大水了,快跑啊……”老人开始高声叫喊。叫完了自家的“笃庆楼”,又跑到隔壁的“汉兴楼”叫。这两幢楼共住有132人。 6:00,在王树先老人的喊声中,大家马上起床。 “不要带东西,快快快,往后山跑。”王树先指挥着。第一批人安全转移到土楼后山后,王树先又折回来。等他把第二批人组织好后下楼发现,门外一片惊涛骇浪。 洪水浸泡后的土楼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同屋的18名群众又大多是老弱妇孺,王树先果断弄断一楼往后山方向的窗户,跳出窗外,一手抓住窗格子,一手把人从窗户拉出来。 最后一个被拉出的是已经受伤的妻子,王树先把妻子推至安全地带后,一个巨浪扑来,体力不支的他再也没能抓住窗格子,消失在汹涌的洪水中…… 没过多久,“笃庆楼”塌一大半,“汉兴楼”全部倒塌。 19日中午,乡亲们在永定河城郊乡东溪河段找到王树先的遗体…… 乡亲哭了 这么好的人一下就走了,我心痛 在龙岩市永定县里兴村,王树先的壮举,感动了无数乡亲。 被王树先老人营救的村民黄寿兰拭了一下滑落的泪珠说:“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当时的情景,看着一个活生生的、这么好的人一下就走了,我心里痛啊。” 村民王海文含泪讲述了王树先生前为村里做的一件件实事,然后竖起大拇指称赞说:“王树先是优秀的共产党员,确实了不起。” 里兴村村支书王贤文这样评价王树先:性格直爽,不管是谁,只要做得有不对的地方,他就直接指出来,从不避讳。“一碰到难题,我们就请教他。不管是本村的,还是外村的,他都热心帮助。” 儿子回忆 父亲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诚实 “父亲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诚实,工作要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认真对待每件事。”王树先的二儿子王志荣说,老人家不仅对他们要求严格,对孙辈也一样,教育他们从小要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王志荣还告诉记者,老人家对公益事业很热心,村里修桥修路,多是他挑头组织的。由于他做事公正,为人正直,在村里威望高,村里的纠纷只要是他出面解决的,大家基本都没意见。 《自传》心声 宁愿吃亏自己,从不想得到别人施舍 在整理王树先老人的遗物中,大家发现了一本老人亲自手写的50多页的《自传》。 这本《自传》,记录着这名老党员从少年时代、军旅生涯,再到复员回乡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生历程—— 1951年,20岁的王树先光荣参军。刚入部队,他参加了在长汀童坊的剿匪斗争,夜间设卡、放哨、路口埋伏。因表现勇敢,很快被吸收为共青团员。 1954年9月,王树先随部队开往连江,在驻守黄岐半岛的9年中,风餐露宿,挖战壕、建碉堡、打坑道、搞战备。由于表现突出,由班长提升到副排长、排长等职,军衔由上士晋升到少尉。 1960年,他晋升为中尉,提为副连长,并被批准入党。 1962年全国性紧急战备中,他受到福州军区领导的嘉奖。 1963年,王树先以营级参谋复员回乡。当时,上级准备给他分配工作,回乡之后的王树先觉得家乡落后,就留在家乡做贡献。 没想到,这一呆就是一辈子。从1963年到1975年,他一直担任生产队会计,成了队里的“管家”。 看过《自传》的王志荣告诉记者,父亲在《自传》中的一句话令他印象深刻—— “在人情交往中不想占便宜,宁愿吃亏自己,从不想得到别人施舍。”本报记者 汪孝林 通讯员 赖初源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