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海难中92人能脱险救援机制是保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09:28 南方新闻网

  【欣喜】

  救助机制在历练中走向成熟

  6月26日,离“6·19事故”已逾一周。烈日当头,气温高达34℃。九洲港码头,一如从前人头涌涌,往返珠深等地的旅客仍然匆匆而过。

  看是平静的背后,“6·19事故”却多少改变了海洋以及海岸线相关人员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海上发生此类突发事件也正常,只要海上救助机制成熟,乘客根本不需要乱阵。”提起“6·19事故”,赶去深圳蛇口的旅客刘梅总结“人,总是在历练中成熟”。

  “有序的组织总比个人英雄主义强,可以减少非理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冼国君打了几个哈哈笑着告诉记者“以后不再盲目跳海了”。

  在珠海高速客轮有限公司的码头边,一船员精神矍铄,长期在海边,紫外线的照射,将其皮肤晒得黝黑发亮。对于“东区1号”他不愿多谈,不过他称比较遗憾,不能收看

世界杯期间精彩球赛了。这是因为“公司有规定,要杜绝通宵熬夜看球赛”。据该公司董事李洪炎介绍,珠海海事局对各大船公司和船舶发布的铁律,目的在于杜绝船员疲劳驾驶现象。这是应该的,安全生产始终是第一位。

  “6·19事故值得好好总结”,珠海市海事局通航科副科长林晓高向记者透露,“如何实现快速反应仍是重要议题”。另外,他还提出设想,把南海救助局珠海办事处也纳入海上搜救分中心成员单位,利用其直升机进行援助……

  对话

  92人脱险救援机制是保障

  黄斯深表示在救援中应急预案与处置能力对接很好

  “东区1号”沉船,92名乘客及船员遇险后又化险为夷。这是巧合还是必然?制度力量如何整合分散的行政资源?为此,记者采访了珠海市海事局分管海上救援工作的副局长黄斯深。

  成功在于救援机制支撑

  记者(以下简称记):回头看,你怎么评价这次海上救援?

  黄斯深(以下简称黄):这次事故是对珠海海上突发事故应急救援机制的考验,也是对珠海海上综合救援力量、快速反应能力的一次检验。从检验结果看,这又是一次成功的海上救助。

  记: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黄:在于海上应急救援机制的支撑。尤其是科学的水上交通应急预案和较强的水上应急反应处置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对接关系。

  记:这种关系如何具体体现?

  黄:接到报警后,珠海海事局迅速启动海上应急救援机制,即调派公安边防、渔政等部门共计17艘船艇现场施救,并立即发布航行警告,防止其它船舶触碰沉船,整个搜救链条比较完整,应急资源得以发挥最大效能。

  事发时,“东区1号”也按下了香港海事、澳门海事部门的DSC应急按钮,澳门海关和澳门港务局也派出15艘船只,先后到达事故现场救助。这样,珠海的应急预案和粤港澳深四地的区域联合应急反应机制也实现了对接。

  引入“指定人员”概念整合资源

  记:海上应急救援机制听说也经历了几个拐点。

  黄:这个机制与机构架设紧密相关。为了应对海上突发事件,1992年珠海市海上搜救分中心成立,隶属省海上搜寻救助中心,由珠海市政府直接领导,具体负责统一部署、组织协调和指挥珠海市水域范围内的“两防一救”应急反应工作。分中心下设办公室在珠海海事局,负责分中心的24小时值班和日常工作。这样的机构本身能统筹调配各方资源。

  记:各成员单位分属不同的部门领导,履行不同的职责,这样一个松散型机构,能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吗?

  黄:你说得没错,因为缺乏刚性的制度安排,很长一段时间,工作的开展要归结成员单位的重视。不过,这种状况在2002年之后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为从那时起,开始引入了“指定人员”概念。

  记:这种概念应该有更刚性的规定。

  黄:2002年7月,珠海海事局通过借鉴国际ISM管理规则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两防一救”预案》,在预案中引入了“指定人员”的概念,“指定人员”不但是成员单位与分中心的联系纽带,而且还是本单位“两防一救”工作的负责人。都按预案进行强授权,明确了其职责与义务,实行人力和物质资源的大整合。

  演习,应急反应预案不断完善

  记:再好的应急反应预案,总要跟实践的变化对接。

  黄:珠海海事局在过去的几年中,结合实践不断出台系列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其中包括《珠海船舶防污染应急计划》,《珠海市海上“两防一救”应急反应预案》等。2003年,我们又对《珠海海事局水上交通应急反应预案》进行修订。2005年,我们又在实行多年的《珠海市“两防一救”应急反应预案》基础上进行修改、充实、完善,编写《珠海海上险情应急处置预案》。

  记:应急反应预案不通过实践检验被束之高阁往往是一句空话。

  黄:事实上,早在2002年颁布关于实施《珠海市海上“两防一救”应急反应预案》的通知时,我们就明确要求,各单位指定人员应制定本单位的搜救演习计划,并要求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演习。并且通过演习,逐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了反应速度和能力。

  记:给你印象深刻的演习有哪些?

  黄:我想提提2005年9月名为“碧洋行动”的海上溢油应急演练。那次演练抛下240公斤吸油毡,共248张。10艘渔船在75分钟回收了243张吸油毡。协调指挥、应急动员能力比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

  记:这些桌面上或纸面蓝本上的演习能经得起推敲吗?

  黄:经得起检验。正是因为演习对接应急反应预案,这几年海上救援能力提升很快。2000年至2003年底,共组织海上搜救159次,成功救助人员765人次,救助船舶76艘次。去年,珠海海上搜救分中心共协调组织海上搜救29次,成功救起75人,救助各类船艇16艘次。其中,2002年12月客滚船“梧桐山”轮汽车舱起火,立即启动搜救应急预案,360名乘客及船上工作人员安全转移。

  应急反应机制责权可更明晰

  记:当前应急反应机制还有提升的空间吗?

  黄:还有不少的空间。海上搜救分中心虽已设置多年,但分中心在现行的行政机构中没有明确的定位和确切的权限,应急反应机制责权可更明晰。相关的法律制度还是不太健全。海上应急救援还是停留在单纯的政策层面,法治色彩可以更浓。

  记:我注意到,在欧美一些国家,好像出现了很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来提升救援能力。珠海海上搜救分中心硬件设备应可再推进。

  黄: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航运业的繁荣,各种海上危机的诱发因素日益多元化,海上搜救的技术、手段有待创新。因此,硬件上还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增加投入,把海上应急搜救列入财政预算。

  谋建“海上应急智囊库”

  记:在软件方面,有人说当前有高水平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专业人员还是太少。

  黄:这是实际情况,目前为搜救决策服务的“智囊团”建设相对滞后,软件建设上还需加大人员培训,特别是针对一线人员的实战培训。

  记:珠海海上搜救分中心有什么措施应对这一问题?

  黄:以后将推动在珠江口水域建立专业救助队伍,扩充珠海的海上应急反应队伍。同时建立“海上应急智囊库”,设立专门的海上搜救案例库,培养理论和实践兼备的专业人才,真正达到“专业处理”的要求。

  救·援·过·程

  ●10时14分,“东区1号”被“新轮85”撞上。船右后舱倾斜并下沉。

  ●10时14分,船长按下应急按钮,通知救助单位,让船员组织乘客穿好救生衣,疏散旅客。

  ●10时14分,珠海市搜救分中心值班室接到报警,即刻启动海上突发应急救援机制。

  ●10时16分,“海巡151”、以及“东区2号”、“海亮”等高速客船前往现场施救。澳门海关决定派出船只援助。

  ●10时22分,第一艘救援船只来到事发海域。紧接着珠海16艘船艇赶来。澳门方面15艘各类船前来救助,

  ●10时40分左右,86名乘客及6名船员安全转移。

  ●中午12点左右,92名人员陆续抵达九洲港。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