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超越时空的珍贵情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16:35 云南日报

  

超越时空的珍贵情意

  今年夏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1周年纪念日到来前夕,我随中国新闻团在印度孟买采访了柯棣华大夫的三妹和五妹。采访中,忆起62年前为支援中国抗日战争而英勇献身的哥哥柯棣华,已经80多岁高龄的三妹和五妹依然热泪盈眶,声音哽咽;聆听柯棣华大夫的事迹,回眸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在座者无不感慨万千——

  5月26日上午10时,在孟买总领馆宋德亨总领事带领下,我们如约来到柯棣华大夫的三妹、五妹家。

  她们的公寓式住宅位于孟买老城区的一条小街上,街道两旁绿树成荫,行道树后边的楼房却显得有些陈旧。上三楼走到门口,两位老太太已经出来迎候我们了。显然知道中国朋友来访,她们十分高兴,三妹紫红色的沙丽和五妹杏黄色的沙丽映衬着满脸的喜气。她们家的这套住宅仅五六十平方米,我们一行10余人进入客厅后显得很拥挤,坐满了沿墙根摆着的一圈沙发。客厅大约十六七平方米,但收拾得干干净净,东西摆得井井有条;气温高达三十七八度,却仅有一台电扇吹着冷风。屋里到处弥漫着柯棣华的精神气息:除进门左边柜子上的一盆鲜花和中国彩绘瓷瓶外,对面玻璃柜里立着柯大夫的半身白色塑像,左面墙上挂着一个他的瓷盘像和标准照镜框,旁边是毛泽东书写的条幅,右边墙上依次挂着柯棣华、柯夫人和儿子印华的照片等等。

  

超越时空的珍贵情意

  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倾听三妹和五妹对哥哥的深情回忆,我们似乎回到了那个难忘的年代,深深体验到了国际主义的情怀——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柯棣华”是他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后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他于1910年10月10日生于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绍拉普尔市,192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普纳的一所贵族学校,1931年进孟买医学院学习,1936年完成医学院学业,1937年获得见习医生资格。当时,父母让他回家结婚并帮他在家乡开一家诊所,他却决定先在孟买行医,攒够钱后去英国学习,一心想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师学会的会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改变了柯棣华的命运。1937年的“七七事变”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印度各地纷纷举行集会,表示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著名诗人泰戈尔发表了支持中国抗日战争的声明;“圣雄”甘地和尼赫鲁领导的印度国大党支持中国抗战,不仅向中国捐助物资和药品,还决定派出一支医疗队援助在抗日第一线的八路军。柯棣华得知国大党组织援华医疗队的消息后,毅然放弃了继续学医的理想,报名赴华参加抗战。1938年9月1日,援华医疗队坐上了前往中国的轮船。因为全家人被他的高尚情操所感动,都支持他去做一名反侵略反奴役的战士,所以全家都到港口送行。几兄妹把柯棣华拥在中间,千叮咛万嘱咐,泣不成声。汽笛长鸣,他挣脱拥抱上了船,轮船在海上渐行渐远,他却一直站在甲板上向亲人挥动手帕。

  头发花白的五妹擦着眼泪告诉我们,这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年迈的父亲泪流满面,父亲当时可能预感到了什么。

  1938年9月17日,5位印度医生组成的医疗队经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地抵达广州。保卫中国大同盟主席宋庆龄第一个上船欢迎他们,柯棣华在家信中说:“她是一位具有强烈人格魅力的年轻女士。”为避开日寇封锁,医疗队经长沙、武汉、宜昌、重庆,于1939年2月12日才抵达延安。

  到达延安,柯棣华他们受到延安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毛泽东主席会见并设宴招待他们。此后,他们与延安人民生活在一起,多次见到毛主席,还为周恩来副主席摔伤的右臂做过手术医疗,同时深受中国军民艰苦奋斗和团结抗日的精神所感染。柯棣华不仅通过信件将这一切告诉家人,还为印度报纸撰文说:“八路军的战士,堪称民族英雄,因为他们在任何艰苦战斗中,都是英勇卓绝、奋不顾身的。他们向全世界的被压迫民族证明:一支坚决抗战的人民军队,尽管技术上落后,但却凭着政治觉悟和卓越的战斗精神,战胜敌人。即使是喜马拉雅山一样大的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成功的关键在于灵活地把科学应用于客观具体情况。”

  “当时哥哥的每封中国来信,都给我们家带来了快乐,因为这表明他还在战地医院工作,平安就是最大的喜讯呵。”柯大夫三妹一边招呼我们吃糖果一边说。

  “1939年5月,毛主席曾向尼赫鲁写信表示感谢呢。”宋德亨总领事插话道,“毛主席在信中说‘我们非常高兴和荣幸地接受印度国大党为支持中国人民抗战派来的医疗队。我想告诉你,印度医疗队已经在这里开始工作,并受到八路军全体指战员的热情欢迎。每个同他们接触的人都被他们与我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我们借此机会感谢伟大的印度人民和印度国大党,感谢你们为我们提供的医疗和物资援助,希望印度国大党和人民继续帮助我们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这信是从印方发表的英文稿译成中文的,至今仍然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的确,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令人感动。印度医疗队先在延安窑洞里协助建立了“模范医院”,主要治疗从前线接回来的重伤员。后在白求恩大夫精神鼓舞下,柯棣华直接向毛主席要求,像白求恩大夫那样,自己作为外科医生要到前线去,挽救更多战士的宝贵生命。毛主席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亲自为他们饯行。1939年12月,柯棣华来到八路军一二九师的一个团任随军医生。

  1940年,柯棣华被调到晋察冀军区,在白求恩卫生学校及其附属的国际和平医院工作,任医院第一任院长,兼学校外科教员。

  此时期的晋察冀是日寇实行“三光”政策进行大扫荡最多的地区,柯棣华毫不畏惧地与八路军战士并肩战斗。有一次,他在离战场仅1公里的地方连续工作72小时,在枪林弹雨中救治伤员。在抗战最艰苦的1941年,他当年就完成了450多个外科手术,以高超的外科技术挽救了无数抗日战士和根据地群众的生命。他还为卫生学校制定教学计划,亲自编写了外科手术讲义。他在给调回延安工作的巴苏华的信中写道:“1941年是我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年,我在性格、思想方面经历着显著的转变。作为一个印度人,我也像中国人和每个爱好和平的人一样,责任就是打倒日本法西斯主义。我已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中国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了。”

  1942年7月7日,柯棣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然而不幸的是,他于1940年8月患上了绦虫病,到1941年转化为癫痫,但仍忘我地投入工作。1942年12月9日,他在河北省唐县葛公村逝世,时年33岁。

  “这是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的挽词。”三妹手指墙上的条幅对我们说。我仔细拜读挽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感到潇洒飘逸、卓尔不俗的字里行间,散发着隐隐的悲痛。

  “这两人是谁?”我指着对面墙上的照片问。

  “这是我们的中国嫂子郭庆兰,那是我们的侄子印华。”五妹回答。原来,1941年11月25日,柯棣华与卫生学校的教员郭庆兰结成了夫妇。1942年8月23日,他们的儿子出生了,聂荣臻为孩子取名“印华”,以纪念中印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据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外交官马骅在《菩堤树下·永远的丰碑》中记载:1957年,柯棣华的兄妹应邀访问北京,与郭庆兰母子初次团聚;1958年,郭庆兰和印华来到印度探望亲人,孟买各界要人和好友纷纷举行欢迎招待会,还为一个以柯棣华名字命名的公园剪彩,并植树留念。

  1976年12月9日,柯棣华逝世34周年纪念日,“柯棣华大夫纪念馆”在石家庄正式开馆。其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访印时都会见了柯大夫的亲属。

  2005年4月12日上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在德里理工大学发表演讲时说:“中印两国青年交往源远流长,谱写了无数壮丽的诗篇。上世纪40年代,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印度先进青年柯棣华大夫,远渡重洋,投身中国人民的救亡事业,救死扶伤,最后长眠在中华大地。正如印度人民的真诚朋友宋庆龄女士在纪念柯棣华大夫时所说的:‘他生前是在为未来而奋斗,未来也将因此赋予他较现在更崇高的光荣。’面对中印友好合作新发展的历史时刻,我希望,中印青年站在时代的前列,手牵手,肩并肩,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21世纪!”

  结束采访走出楼院大门,热浪立即裹住了我们。忽闻头顶传来呼唤,抬头望去,只见两位老人打开三楼窗户与我们热情道别。凝视窗口的两位老人,我不由得自问:那苍苍白发,不就是历史沧桑的见证吗?那满面笑容,不就是中印两国人民美好未来的预言吗?

  真情柯棣华,值得超越时空的永远怀念。

  (本文引用了马骅所著《永久的丰碑:柯棣华》中的部分资料)

  何侃 文/图(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