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10省老红军后代聚浙江”活动完美谢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1日09:48 青年时报

  10名老红军后代的双手,捧出来自10省长征路上的赤土,在浙江的大地上汇聚,种下了一棵长征树。这棵树,将茁壮生长在横店的红军长征博览城,永远纪念着常青的长征精神。

  昨天上午8点,《经济日报》原常务副总编罗开富、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与10名老红军后代挥动铁锹,种下了这棵富有深远意义的“长征树”。

  为了种植这棵“长征树”,“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10省老红军后代聚浙江”活动的老红军后代甫一确定,孩子们就从当地开始收集一抔来自各自家乡的土壤。

  福建的刘怡宁带来了文林山革命烈士公墓的黑土,这些土壤里面融入了无数当地先烈的血液和生命。湖南的陈薇捧上一包黄土,这包黄土是她97岁的外公、老红军彭和在家人的搀扶下坐着轮椅,亲自从浏阳市黄泥湾原老干所的“革命坡”包来的,一路的火车上,陈薇时不时地打开看看黄土是否还在,现在终于可以把它交给“长征树”了。谢子长的重孙谢石捧来了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的黄土,这是谢石的爸爸特地从宝塔山给他包来的,6月28日,谢石的爸爸妈妈一起把这包黄土护送到了杭州,交到谢石手上。四川的杜丹捧来了红军爷爷出生地的红土,那可是她的表妹坐了好几个钟头的车特地从山区给她送过来的。

  “这棵树是长征精神的象征,希望它茁壮成长,希望长征精神也像这棵桂花树一样四季常青、香飘千里。”来自广西的何秋丽说,等这棵小树长成茁壮的大树了,大家再聚到这里看看它。

  植树之后,来自陕西的谢石代表十省老红军后代,代表所有的年轻一代,发表了《新长征·新青年》浙江宣言,这则宣言,已被铭刻成碑,立在“长征树”前。

  至此,由青年时报、浙江团省委、东阳团市委联合长征经过的10省主流媒体以及当地团省委发起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10省老红军后代聚浙江”,历时半个月,跨越11省,牵动千万读者心,引起数十家媒体关注,有了一个完美的谢幕。

  此次活动自当初报名起,就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这些读者有老有少,来自社会的各层面各行业,他们对长征精神共同的热情与执着令人动容。我们欣喜地看到,70年前那场伟大的行军并没有被人们所忘却,长征精神薪火相传,依然燃烧在国人的心头。

  ■专访

  每一个关注长征的国人

  都值得尊敬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红旗飘飘进三湾……”平缓而有力的声音,缭绕梁间。这是湖南老红军后代陈薇播放的外公演唱的革命歌曲,这些歌声,曾飘荡在井冈山上。

  曾原路原时重走长征路的新闻界前辈罗开富、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这两位被外界称为“把长征路搬到浙江”的浙江人,也深深地沉浸在歌声之中,以至于在接受时报记者专访时,两人一下子都没回过神来。

   长征精神不是虚无飘渺的

  “青年时报这次活动,不仅唤起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怀念,也能让人们对老红军敬仰的感情倾注到红军后代身上。”罗开富说,他特意收集了很多有关这次活动的报道,能有机会和10省老红军后代交流,这是他的荣幸,“长征精神不是虚无飘渺的,传承要靠青年人”。

  罗开富告诉记者,重走长征路后,他做了很多次关于长征的报告,今天听这些红军的后代学子感悟长征精神,很受震动,心情十分激动。 “作为老红军的后代,他们本身就是新闻,他们的生活、学习应该引起人们对他们的关注,听他们十个人的发言,如果没有对爷爷辈的深厚感情,是不可能如此了解爷爷的长征故事,也不可能如此真诚地讲述给大家听。”

  “我们重温历史,不是为了回到过去。每一个关注长征的国人都值得尊敬”罗开富说,新时代需要新的长征,但是只有深刻感悟前辈革命的艰辛,才能在新时代里弘扬长征精神。红军长征的目的就是为了一代比一代生活得好,“弘扬长征精神不是为了回到艰苦的岁月,而是在新的条件新的环境下传承这种精神。”

  “作为媒体,扎实为纪念长征干点实事也是在践行长征精神。”罗开富说。

  为长征精神的传承尽一份力,我很高兴

  

  “江西瑞金、于都河、湘江、遵义……”在建造长征博览城前,当时年过六旬的徐文荣先生亲自上山勘测现场。当时,山上没有路,都是树木和灌木丛。

  勘察时,徐文荣曾从山坡上滑落下去。徐文荣坚持每个景点都按1∶1的比例还原,“这是百年大计,不能来半点虚的。”

  在徐文荣眼中,横店长征博览城不仅是红军长征路上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物的简单复制,更是一个具有教育意义、促人反思和奋进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因此,对10省老红军后代到博览城重走“长征”路,他说:“横店没有名山名水,红军也没有到过横店,当我听到红军后代在这里能感受到长征精神,为推动长征精神的传承尽一份力,我很高兴。”

  记者眼中的“长征”精神

  《南宁晚报》记者 叶祯

  以往只是在历史读物上看到过长征,这一次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次长征,此次活动让我们对长征精神有了新的体会,感谢《青年时报》,向你们学习。

  《三湘都市报》记者 徐焰

  年轻人需要长征精神的指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是我们的责任。

  《东南快报》记者 郭晓黎

  我们的长征虽然只有14公里,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以一颗敬畏的心,缅怀先辈们用鲜血与生命写就的光荣历史。这是一场心灵的长征,它让我们对民族精神、长征精神有了新的理解。

  《春城晚报》记者 周欣

  新长征不仅仅是形式,媒体的合力参与也是宣扬长征精神的体现。

  《贵阳晚报》 记者 王霍

  这一次的经历让我们年轻人更好地认识了长征精神,作为媒体记者,我认为自己有义务为传播长征精神而努力。

  ■《新长征·新青年》浙江宣言

  这是我们的长征

  我们的长征,始于72年前。

  我们走过雪山和草地,走过了人体的极限,走过坚忍和不拔,向着希望走。

  我们走过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走过了这个国度的城镇和乡村,我们走了两年,到达陕北,向着胜利走。

  我们走过斑驳的岁月,我们走了七十年,到达现在,我们走过了三代十几亿中国人的心田,不懈地走,向着未来走。

  我们的胜利,岂止七十年前。

  这是我们的长征,每一个中国人的长征,每一代中国人生生不息的长征。

  今天,我们相聚这里,是对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纪念,向经历了那一场壮丽跋涉的中国人致敬。

  这是当代中国青年长征历程的誓师,以长征经过的十个省份为标记,以第一代长征者的后代为代表,会聚以志,刻碑为铭,我们期许着无尽长征的最新一场胜利,在我们时代的年轻一代手中完成。

  为中华民族继续不懈地长征,这是我们对每一位中国人的呼唤,这是我们和当代中国每一位年轻人的约定,这是我们向未来的每一位中国人承诺的责任。

  这是我们的誓言。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习记者 骆晓亦 王君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