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挑战极限 心血汗水创奇迹(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2日07:02 华商网-华商报

  

挑战极限 心血汗水创奇迹(图)

  2002年,格拉段从南山口铺下第一排铁轨

  攻克难题·穿越冻土

  不让冻土把铁路拧成“大麻花”

  2005年9月21日,海拔4636米的五道梁。

  “吃了饭才有劲翻唐古拉山口”,饭店孙老板这句热心的广告词,拦住了不少过往的车辆和游客。但一入门许多游客却不敢再进了:四面墙壁的裂缝能插进一个手掌,瓷砖地面也陷下去了四五个大坑。“都是冻土闹的。”孙老板很无奈,这房子可是一年前新盖的。当时饭店门前是正在施工的青藏铁路。“铁路建起来,不也得成了大麻花?”孙老板一直很疑惑。

  这个问题,他也曾抛给来饭店吃饭的青藏铁路施工人员。对方只笑笑:“到时你就信服了。”2005年9月,他门前的路段已经修好一年有余,依旧平直如故。“我这才真服了。”

  热棒:天然“制冷机”

  从来没有一条铁路会遇到这样的难题。

  “就像在大冰块上修铁路。”中科院“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项目首席科学家吴柏青说,气温上升,冻土层就要融化,上面的路也就塌了;而冬天温度降低,冻土膨胀,就会把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顶起来,一降一升,火车极易脱轨。

  进入西大滩冻土区,铁路路基两旁插有一排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铁棒间相隔两米,一直向前延伸。“我们叫它热棒。”吴柏青介绍说,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气化,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永动的天然制冷机。”

  抛石路基:廉价“土空调”

  在青藏铁路路基内部,还有一种廉价而有效的“土空调”正悄无声息地运转着。

  中铁建筑集团总公司的技术人员把它叫做“肉夹馍”的结构———在土层路基中间,填筑了一定厚度的碎石。这种名叫抛石路基的国内首创做法来自一次野外的无意发现。科研人员无意间扒开了一片碎石堆,在下面发现了冰雪,而附近的地面因升温都已翻浆。

  实验证明:碎石间因有空隙,相当于一个半导体,冬季从路堤及地基中排除热量,夏季较少吸收热量。“抛石路基能将路基温度降低0.5℃以上。”由于成本低廉,目前青藏铁路已经建成的路基中,有80%以上采取了以抛石路基和抛石护坡为主的新结构。

  以桥代路:“最后绝招”

  青藏铁路沿线,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桥多。

  “对于极不稳定的高含冰量冻土区,你用热棒、抛石路基等方法都是不管用的,而以桥代路是解决冻土问题的最后绝招。”吴柏青说,桥墩打进冻土层30多米,桥墩与冻土层间的摩擦力足以支撑路基的稳固性,冻土的融化和膨胀对路基的影响这时已显得微乎其微。

  2003年,国家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以桥代路”工程比原设计的70多公里增加一倍。

  攻克难题·保护生态

  “高原精灵”拥有33处专用通道

  青藏铁路穿越了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何在工程建设中保护好沿线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青藏铁路在环保措施相关投资达15.4亿元。在对穿过可可西里、楚玛尔河、索加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区段进行了多方案比选,在桥隧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的需要,共设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青藏铁路还填补了我国大型工程环保建设领域的多项空白。首次与铁路所经省区签订环保责任书;首次在铁路工程中设置野生动物通道;首次成功在高海拔地区移植草皮……

  “藏羚羊是老大,环保监理是老二,这两样我们都不敢‘惹’!”这是在青藏铁路建设工地上常听到的“怨言”,但却印证了青藏铁路近乎苛刻的环保制度。

  近两年来,“高原精灵”藏羚羊已适应青藏铁路动物通道,一改过去的犹豫徘徊。今年5月16日,可可西里保护区东部67只怀孕藏羚羊悠然自得地通过了青藏铁路五北大桥,进入保护区腹地迁徙产仔。到目前,已有上千只临产藏羚羊借助动物通道安全顺利地穿越了青藏铁路。

  攻克难题·征服缺氧

  禁区奇迹高原病零死亡率

  青藏铁路沿线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有960公里,占全线总长的84%,许多地方常年温度在-10℃以下。人们常说:“到了昆仑山,气息已奄奄;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上了风火山,三魂已归天”。

  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人们常常感觉到头晕、恶心,脚下仿佛踩着一团棉花,软弱无力。人缺氧会头痛脑胀,胸闷气短,夜不成寐,会诱发脑水肿、肺水肿等疾病。空气稀薄,高寒缺氧,被称为“生命的禁区”。高寒缺氧对于长年累月奋战在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建设者来说,是随时随地的致命威胁。针对高寒缺氧的问题,青藏铁路建设总部和专家们采取了一系列解决措施,创造了参建人员高原病死亡人数为零的辉煌战绩。

  建立三级医疗保障机构,对建设者进行定期身体检查和及时治疗;

  实行梯级式适应,逐步使建设者由低到高适应不同海拔高度上的气候和环境,并限制作业时间和劳动强度;

  加强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的建设。现在建设现场的医务人员达400多人,配备医疗设备900多台。购高压氧仓16个(高压氧仓通过加压、充氧办法,模拟出近似海平面的大气环境,对治疗因缺氧、低压引起的各种疾病有综合疗效)。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据新华社、中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