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首任总设计师妻子深情回忆往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2日07:35 扬子晚报 | |||||||||||||
昨日上午,青藏铁路通车举世瞩目,南京苜蓿园大街梅花山庄内,一位86岁的老人注视着电视直播现场,心中思绪万千。 “要是他还健在,肯定会出现在庆典现场!”这位老奶奶如此肯定地表示。她叫涂玉清,而她所说的“他”是指其丈夫庄心丹,曾任青藏铁路第一任总体设计师,有青藏铁路设计奠基人之称。
老人不无失落地告诉记者,知道或者惦记这段历史的人,如今已经不多了。 “铁公鸡”当上总设计师 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领导人就准备建设青藏铁路。1957年初夏,兰州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接到了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的初测任务,此时正在兰新线担任总体设计师的庄心丹被召回,开始担任青藏线的线路总体设计师。涂奶奶如此介绍。 作家徐剑在《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一书中对此也有介绍。当时设计院院长接到任务后,派谁担任最为关键的线路总体设计师?当时的院长想,合乎条件的技术人员都太嫩。后来,操着一口吴侬软语的副总工程师庄心丹的形象跃然而出…… 据涂奶奶介绍,庄心丹是上海人,1937年从杭州之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曾先后参与滇缅铁路以及云南、四川、上海龙华等机场建设,解放后更在宝成线、包兰线、兰新线等西北重要铁路建设中担当技术工作,而其所参与的公路设计更是不计其数。“我就是一只‘铁公鸡’”,庄心丹老人90岁生日时,如此调侃自己。涂奶奶解释,所谓“铁公鸡”是指“铁路”、“公路”、“机场”,庄老不仅在铁路设计方面很有建树,在公路、机场建设设计方面,同样成绩不小。 而也正是缘于庄老丰富的设计经历,他最终被任命为青藏铁路第一任总体设计师。 “他既会勘测、又能设计,又可以负责施工,真的是无所不能,是名副其实的‘全能工程师’”,在青藏铁路第二任总体设计师张树森眼中,庄心丹是“全能工程师”。据其介绍,1957年至1961年间,庄心丹带领13人的勘测小组,一直奔波在青藏高原之上。 回到家中从不言苦 “虽然每天奔波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但他回家却从不言苦。”涂奶奶介绍,庄心丹在担任青藏铁路总体设计师的4年间,只有每年的冬天才回一次家,而且每次回家都要整理材料,上北京汇报等等,真正和家人团聚的时间非常少。 在庄心丹小儿子庄耀心目中,那时的父亲给他的是个黑黑瘦瘦的印象,每次回到家中,都会带回一大包破破烂烂的衣服,不怎么喜欢说工作上的事,倒是特别喜欢和小孩们在一起,经常会领他去打乒乓球。 涂奶奶也介绍,跟随丈夫南征北战不少年,对野外工作的艰辛深有体验,更何况是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之上?涂奶奶也向丈夫打听过不少次,上高原到底苦不苦,但每每这时庄心丹都避而不答。 庄心丹生前曾写下了一首诗,这首题名为《青藏铁路踏勘纪事》的旧体诗,隐约透露了他当年工作的艰辛。“青藏高原四千三,羊啼马啸鸟飞难;上有千年不化之白雪,下有多年冻土地壳翻……” 青藏铁路第二任总体设计师张树森在回忆文章里如此写道:“我从没听庄先生讲过他当年在高原上受的苦,但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他们曾经经历了怎样的磨难。诗中这样写,‘七月飞雪衣衫薄,清晨抱被卧冰层;空气稀薄难行路,岭顶相传十二步。’” 300页报告为工程指路 据张树森介绍,庄老第一次上青藏时条件非常艰苦,不似现在科学探测,他们没有任何仪器,所谓的踏勘全靠双耳听、双眼看、双脚走。 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庄老还是形成一份长达300页的报告,总共数十万字。这份报告都是庄老一字一画写出来的,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有据可查,记录非常细致,一目了然。如桥梁细致到多少里程,用什么结构,设多少孔在报告中都有记载。 张树森说,尽管是“原始作业”,但庄心丹他们当初确定的线路方向,基本上就是今天格尔木到拉萨段的走向,他提出的保护冻土原则,也成为青藏铁路的设计原则。青藏铁路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的后两次大规模勘测,因此少走了许多弯路。 有件事情给张树森留下深刻印象,庄老的报告有一个专门章节记载,青藏铁路全线15米以上桥梁的一个统计表,有桥梁的公路里程、铁路里程、桥梁长度等等全部数据。一看便知道,他们当时一定是真正地用脚走遍了青藏铁路的每一个段落,一次勘查能细致到如此地步,这在今天看来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事。 张树森介绍,青藏铁路第三次大规模上马从批复到开工那么快,也是因为先辈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先生应该是青藏铁路技术方面的奠基人”。本报记者谷岳飞裴睿
本报特派记者临行前在南京独家专访涂玉清。 相关专题:青藏铁路通车 |